【109】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程小丽作品

我的母亲

程小丽(陕西)

“有妈在,家就在”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回家看望母亲。母亲虽已年迈,体弱多病,但日夜操劳已成为习惯。

一、多灾多难的童年

我的母亲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然而在母亲七岁时问外祖母就瘫痪在床。年幼的母亲就承担起。养家的责任。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得着案板。她不仅要照顾其母亲,还有三个更小的妹妹。直到12岁。外祖母去世。这时的母亲不但会做饭,会缝棉衣,会磨面,会做布鞋。更会养猪,下地干活。不是说长姐如母吗?我的母亲养大了他的三个妹妹。

二 、 缺衣少食的青年

在母亲刚满18岁的时候。能干的母亲嫁给了青年才俊的父亲。父亲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大。有 一大堆的弟弟妹妹需要吃饭。奶奶又是个体弱多病的小脚女人,干不了多少体力活。父亲,一个教书先生。每个月18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这样的日子是何等艰难。加之我们姐弟的出生,更是雪上加霜。母亲便挑三家日月与一肩。我清楚记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纳鞋底。母亲纳的鞋子。要供外祖父。三个小姨。父亲和他的三个孩子穿。那时的我们。整天蹦蹦跳跳的。特别费鞋。所以母亲只能晚上加班纳鞋底了。

那时的人们基本上不够吃。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面馍馍,粉条炒豆芽。平时吃的基本上都是以玉米,高粱为食材。母亲总会在高粱面中卷入葱花。以增加口感。他会做松软的玉米面发糕。有点像现在的蛋糕。偶尔在超市也会见到。

在穿衣服方面。母亲会最大化的利用一块儿布料。因为母亲结婚时,小姨八个月。小姑两岁。比我和姐姐大不了多少。所以母亲会用一块儿大布料。裁剪出四件同样的小花罩衫。过年的时候。我和姐姐,小姑,小姨穿着同样的花罩衫。既省了钱,又很开心。

三 、含辛茹苦的中年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上班。母亲便上要赡养公婆。下要照顾小叔子,小姑子,还有她的儿女们。每一个都是她的牵挂。小叔父背馍上学的日子里。每到周末。我的母亲都会用麦草火烙锅盔,让叔父带上吃。每到冬天,腌一大缸咸菜。够一家子人吃一个季节。

我记得,三叔父,四叔父,结婚用的被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叔叔,姑姑们成家立业。我们也该上学了。我们早出晚归的上学。母亲便会打理好家里的一切。等待我们归来。

特别是寒冷的冬日里。我们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棉布鞋。到了雪花纷飞的日子。下晚自习归来。鞋湿的成为一个大水包。母亲便把席揭起来在炕上烙。后来我们去外地上学。到结婚生子。每一次改变,都浸透着母亲的血汗。常年生病的祖母。因为母亲和众儿孙的精心照料。听说祖母20多岁就给买了柳木的。50多岁买了杨木的。70多岁买了松木的。他睡着松木棺材,离开了我们。

四、永不歇息的老年

我和姐姐哥哥成家立业之后。姐姐的女儿。哥哥的儿子。变成了母亲的家庭成员。她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除了照顾好孙子辈。房前屋后,栽花种草。院子中央有十余种正在盛开的花朵。屋子后院总有吃不完的新鲜蔬菜。

母亲一生节衣缩食已成为习惯。他便把我们不穿的旧衣服收集起来。做成各种图案的门帘。用小一点的布料做了一沓沓的鞋垫。

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劳作。母亲心脏需要做支架手术姑姑,叔叔,小姨。和哥哥都来到医院看望病护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母亲的付出。亲人们都会惦记心田。每到逢年过节。从腊月到正月。家里总有客人。叔叔姑姑,小姨带着他的子女们前来探望。老舍说。人既是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有些孩子气。虽然我的孩子也已成年。我有母亲在。回家了,还可以吃母亲做的搅团,菜饼子。儿子爱吃母亲做的糖包子。我还是母亲的孩子。

如今生活好了。母亲也老了。母亲从小成了没有妈妈疼爱的女儿。我要母亲成为有女儿疼爱的妈妈。

【作者简介】程小丽,女,陕西省旬邑县人。现就职于旬邑县职教中心。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