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锋原创散文丨从母亲那儿听来的故事
从母亲那儿听来的故事
文/亚锋
“您就给我说说我小时候的事呗!”母亲没有文化,不善于讲长篇的故事,但架不住我的蘑菇,有时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给我叨叨几句我小时候的事。母亲一次一次断断续续地讲述,慢慢在我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闹鬼子那阵子”的事就是一例。提起那段时间的事,母亲总是慨叹“你和你哥哥的小命能活下来不容易呀!”
“闹鬼子那阵子”母亲说的是抗战时期。我出生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上面有一个哥哥大我三岁。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大好山河,我的家乡也未能幸免。我们那里是大平原,没有山没有河。附近几个村子没有鬼子的据点,但鬼子常从据点里蹿出来,到村子里烧杀抢掠。冬天地里没庄稼,没遮没拦,一眼能看出几里地,鬼子多是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因为他们一出来就完全暴露在“打鬼子的人”的眼皮底下了。“打鬼子的人”是母亲对抗日武装力量的说法。冬天偶尔有鬼子蹿进村子,人们就躲到白薯窖白菜窖里。母亲尤其对夏天钻庄稼地躲鬼子印象深刻。庄稼一长起来,鬼子自以为有了掩护,常常出来骚扰老百姓。“那阵子缺吃少穿,整天担惊受怕呀!”最怕鬼子的就是妇女和年幼的孩子。“鬼子就是野兽,没有人性,见了妇女就糟蹋,拿杀孩子取乐。”家家的妇女都故意穿着破衣烂衫,有时还用锅烟子往脸上抹两把,披散着头发,装疯子装傻子。平日里妇女们给“打鬼子的人”做干粮,缝补衣裳,支援抗战。一听到鬼子出据点的信号就赶紧往庄稼地里钻,往庄稼地深处跑,往远离道路的地里跑。那时母亲正是貌美如花的年纪。
“怀着你的时候,我挺着大肚子,拉着你哥哥,钻庄稼地,高粱地,玉米地,哪儿的庄稼高庄稼密往哪儿跑。你哥哥很乖,不叫他出声他就一声不吭地跟着我跑。”
“庄稼地里又潮湿又闷热,还有虫子咬,在那儿一蹲就一两个时辰,有时更长。”
“不敢有一点动静,要让鬼子发现了还能有好儿吗?”
“后来你出生了,再遇到鬼子进村,我就抱着你拉着你哥哥一块儿钻到庄稼地里躲鬼子。”
“你也挺乖,只要含着妈的奶头就不哭不闹。”
鬼子轻易不敢进庄稼地,因为我们的队伍也常隐蔽在青纱帐里,寻找机会杀鬼子。
“鬼子常常是在地边上鬼哭狼嚎地喊叫一阵子,有时也往地里胡乱打几枪。”
“虽说家里的鸡呀鸭呀粮食呀,没少被鬼子抢走,家里的男人们也没少挨鬼子的枪托子,但我们的命好歹保住了。”
“你们哥俩的小命活下来不容易啊!”
是啊,我们活下来了,但有多少妇女遭到鬼子的侮辱和杀害,有多少孩子惨死在鬼子的刺刀下,又有多少抗战志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啊!
母亲常常说:“那阵子小鬼子把我们祸害得太惨了!跟小鬼子的仇决不能忘,一辈一辈都不能忘!”
(2021年5月初 北京)
【作者简介】亚锋(男),北京市人,一个学数学的文学爱好者。退休后已有数十万字文学作品出版或在网络上推出。虽年近八旬仍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