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选择: 从5个方面了解孩子的自控力和创造力该如何培养
本文字数6164,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养育的选择》。
作者陈忻,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博士,历时5年,从百万家长的咨询中挑选出13个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安全感、敏感期、创造力、自控力的培养等,用深厚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做出解释,提供方向,并结合自己和很多来自咨询的育儿案列,给大家提供实际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追根溯源、科学地解答了父母心中的疑惑,又让父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本书从从情绪管理、挫折教育、自控力、倾听能力和独立思考力这五个方面,详细解说孩子的自控力和创造力该如何培养。
点击加载图片
01、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我们知道儿童的情绪认知和表达都处于初级阶段,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和管理情绪。比如,很多父母说孩子才两三岁就知道和他们作对啦!不能做的事情他就故意怎样怎样。其实,这是孩子出现负面情绪了,而父母会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故意挑战。
但父母需要做的是观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自由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不要把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性格联系起来。所以作者说,负面情绪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去化解。如果你因为孩子屡教不改,而对孩子怒目而视,甚至动手打骂,这是不对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分支学科,叫做“发展心理学”,在发展心理学上,把孩子不听大人话的现象,统称为负面情绪。孩子矫情,多数情况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没有转过弯儿,如果我们通过认同他们的情绪,并且引导他们把情绪转过弯儿,孩子就容易教育了。
你可能会问:既然负面情绪让家长们这么烦恼,难道就不能消灭它吗?从感情上来讲,我们理解,毕竟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每个父母内心的美好愿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必不可少会伴随负面情绪。换句话说,正、负两面情绪是人的共性,只不过在自我控制能力发育还不健全的孩子身上,负面情绪体现得更明显而已。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绪产生是先天的,但是情绪的表达是后天学习到的。对孩子而言,相比读书、写字等等我们能看到的显性技能,调节和疏导情绪,是一项隐性技能。这种隐性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项技能一旦培养好,对孩子今后面对社会,都是受用终身的。那么具体而言,怎么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的情绪进行定义,比如,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生气的感受,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因为害怕,还是有点受挫。家长听过之后,先不做评判,让孩子把痛苦讲出来,情绪就能消减至少一半。在孩子表达完之后,家长可以用自己小时候的同样经历,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你的情绪产生很正常,这就是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哭闹,其实也只不过是想得到你的理解。你真的用行动表现出了理解,往往就会平息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稳了,就可以引导他学习恰当的情绪表达了。
家长要给孩子立几个基本原则,比如: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害财物。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想一想:怎么表达情绪比较合适?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介绍情绪的漫画书。小朋友适合直观地学习,看到一幅幅的漫画,他会认识到:我遇到的东西叫情绪。等他情绪好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就能够正确对待了。一般到了3岁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就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了。所以,家长不要怕孩子有情绪,每次有情绪的时候,也正是他面临成长的时候。
作者经常在美国的幼儿园做义工。根据她的观察,美国幼儿园很重视孩子的感受,老师会专门教孩子怎么表达情绪。2到3岁幼儿园小班的墙上,经常会贴上各种表情图片,其中就包含怎么表达情绪的漫画。
比如,生气的时候,孩子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漫画里教孩子:可以深呼吸,把手放在肚子上,舒缓愤怒。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老师会结合一些故事,让孩子们写出来和画出这种情绪。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行为指导课,老师通过木偶剧来传递怎样表达情绪的行为是合适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02、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很多家在遇到事情,极少表扬和肯定,总希望在批评中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太恰当的,好习惯是建立了,但这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但怎样的挫折教育才是恰当的呢?作者认为,恰当的挫折教育,并不是父母有意制造挫折,而是父母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故意制造挫折,是违反孩子心理和生理规律的。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各个部分的发育,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那部分叫杏仁体。杏仁体的发育在脑器官里算早的,所以我们很小就会使性子、发脾气,但负责理性的那部分叫前额叶,它的发育就相当迟缓了,要到20岁出头才能成熟。
由于孩子理性调节的能力远不如成年人,所以也就存在更多自然的挫折场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其实有足够多的不顺心的事。
比如,和别的小朋友没玩到一块儿、丢了心爱的玩具等等,真的不需要家长再人为制造更多挫折来锻炼孩子,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那就是破除孩子不必要的完美主义。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也要区别对待。对于敏感的孩子,他们无法接受错误,受挫感往往很强,觉得一点点错就无法容忍。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就要帮助他们消除这种受挫感。
可以对孩子说,我们都是普通人,爸爸妈妈是大人,也会这样那样不顺心,但我们是怎么样对待的呢?用这样的方式,在缓解孩子受挫之后的压力感,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之后,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鼓励他尝试着解决问题。总之,父母的爱是孩子的后盾,要理解、包容他,给孩子支持和勇气去面对挫折。
比如,作者在带儿子大宝去游乐园玩游戏机的时候,大宝刷了两次卡,结果机器不认,可里面的点数全给扣掉了,大宝一下子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跑过来说:妈妈这样太不公平。当时,作者差点脱口而出,多大点事儿,妈妈再给你往卡里加点钱。可是她转念一想:这是个教育的好机会。
于是,她摸摸儿子的头说:机器总爱出故障,妈妈给你个建议,你想听吗?大宝擦把泪点点头,她对儿子说,你可以去找工作人员跟他把情况好好说清楚,也许他会还给你点数,你想试试吗?你七岁了能把话说清楚,看工作人员怎么解决。于是大宝去了,片刻之后就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工作人员了解了情况,把六个点还给了大宝。
在事后,作者回忆并总结这件事时说:如果妈妈在孩子大哭大叫的时候,跟孩子说哭也没有用,孩子会认为这是说教,会觉得妈妈既不同情也不理解他,反而会伤害亲子感情。所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做他的情感后盾,帮他梳理情绪再引导他解决问题,才是比较恰当的挫折教育方式。
03、如何培养自控力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把自控力的培养和延迟满足结合起来。什么叫延迟满足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带孩子上街,孩子要买这个、买那个,家长不给买,或者说以后再买。确实这属于最简单的一种延迟满足,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培养自控力的全部,那就有些片面了。其实,自控力是远比延迟满足更广的概念。只不过,使用延迟满足来提高孩子自控力的情形更容易被父母观察到,所以这方面的关注比较高。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自控力,表现是非常丰富的。像在生活中,孩子听从家长的指令,或者专注地玩玩具,这些都是自控力的表现。
因此,父母要从全局出发,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而不是纠结于“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个问题。如果要求合理,就没必要事事推迟,也没必要总是故意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味盲目地让他等。如果长期对孩子的情感不做及时和适当的回应,反而还会伤害亲子关系。所以,培养自控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应该做的事。那么具体来说,要怎么做呢?
在这里,父母可以把专注能力和自控力一起训练。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情景性的游戏,让孩子更专注,通过游戏来锻炼孩子自我控制意识。或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短暂等待的方式。它是给孩子一个确定的指向,并且时间相对短。很多时候,父母低估了孩子等待的耐性,其实在必要的情景中,可以让孩子等一等,不要以为他们天生就是急性子。
很多研究发现,1岁半到3岁的孩子,慢慢就具备了自控力,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能做到短暂等待。比如,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会等吃了生日蛋糕以后,再拆生日礼物。或者,等一个小朋友玩好了以后,再玩同一个玩具。
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做一些事的时候,喜欢自言自语。这是什么情况呢?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发现:自言自语其实是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手段。
比如:刚会穿衣服的时候,一边穿一边嘴里说着每个步骤。当遇到挑战性问题时,自言自语的情况也会相应增多。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自控力自然发展的表现。因为当他们自言自语时,专注力会更持久。而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发展,慢慢的,也就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了。所以,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忽然在自言自语时,要保持观察,不要去打断他,这是他自我成长的表现。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满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并注意疏导。满足孩子的一些小愿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被满足的,今后在大原则上不被满足的时候,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不然大事小事都不被满足,孩子就会和爸爸妈妈产生疏离感,就容易在今后更多合作上出现问题。父母可以在满足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做主,在选择中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
04、如何培养倾听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知道孩子独立思考很重要,倾听很重要。但当这两件事放在一起,一些家长往往就会觉得矛盾了。因为他们可能会说:孩子太听话了,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了。其实这是把倾听和盲目服从混淆了。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倾听仅仅意味着听话吗?
根据脑神经学的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需要声音和画面的双重刺激,才能记忆深刻。当我们对孩子介绍香蕉,会手指着香蕉同时说出“香蕉”。孩子听到发音,顺着我们的手指看到香蕉,听觉和视觉信息同时进入大脑,在大脑中加工整合,输送到长期记忆里,才会记住。
在这里,倾听是孩子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思考,是孩子在接受信息之后的思维活动。至于独立思考,则是在信息足够充分的基础上,所做的更高维度的思考。本质上,倾听和独立思考这两者,并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它们不仅不矛盾,还可以相互结合。
所以,父母不要纠结于听话或者不听话以及太听话了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问题。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规范意识的独立个体。要告诉孩子,倾听是一种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别人把话讲完,然后有策略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成果。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孩子的倾听,又让他们学习使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意见,其实是变相提高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认真倾听,获取充分信息,实际上是孩子独立思考的第一步。科学研究表明:从小练习过倾听的孩子,等到上学了,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话。在课堂上,听觉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通道。畅通这个通道,会使孩子获得更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倾听练习不充分,反而会使大脑发育迟缓。那么作为家长,要怎么引导孩子倾听呢?
首先,有懂得倾听的父母才有懂得倾听的孩子。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感受,并及时恰当给出反馈,告诉孩子我在听你的表达,这样父母的倾听,会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学会倾听身边人了。其次,父母还可以指派给孩子一些简单任务,让孩子练着倾听,然后再执行。比如在收拾玩具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说:来,妈妈和你一起收积木,请你把这几块积木放到筐里。
05、如何培养创造力和通过试错成长
作者认为,要容许孩子犯错,这是孩子获得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孩子犯错的时候,也是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这个时候,往往也是打破常规,最容易产生创造力的时候。如果家长们等不及,用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是剥夺了探索尝试的过程,也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孩子在拼玩具火车轨道,突然拿起火车,当做手机,假装给正在上班的爸爸打电话。爷爷说:不对,这是火车,应该放在轨道上。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想象空间。我们要知道:成人眼里看到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一样的。
科学研究表明,0到2岁阶段,正是孩子感官发育的重要阶段。宝宝喜欢到处摸到处爬,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不要以为他们这些行为都是错的,其实,这是他们在用这些亲密接触的方法探索世界呢。
所以,为了孩子感官的全面发展,不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盯着识字卡片看,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孩子理解不了文字有什么用处,感觉不到这些符号跟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即使识字练习每天练好多遍,练到他们看到这个字就能认得,也不代表他们能把自己和某个文字联系起来,这种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灌输式信息输入,是我们要警惕的。
那么,在明确了“试错同样是成长”这个基本原则之后,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鼓励孩子用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自由表达。
作者的儿子大宝喜欢看科普书,有一次看到不同的光波有不同波长,光波穿透不同材质的能力也不同,大宝很感兴趣,想出一个游戏,让妈妈假扮贝塔射线和伽马射线。大宝拿着一张纸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扮演阿尔法射线和贝塔射线,穿透一张纸吧。妈妈非常配合,马上做出了光穿过纸的动作。
贝塔射线、阿尔法射线,这么枯燥的物理学知识,孩子能用如此有创意的方式表演出来,让作者感到很惊喜。儿子自编自导的游戏,能帮助他学习知识,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这说明,孩子在宽松的环境,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保持好奇心、强烈的兴趣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培养创造力,也可以将孩子置身于综合的教育环境之中,比如各种科学活动、艺术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人都会对他产生影响。在这些综合的教育环境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迸发。
比如,有一个小男孩,美术总是不及格,老师和父母都已经下了结论,这孩子没有艺术细胞。但一个偶然机会,小男孩被带到一位艺术家的家里。艺术家本来只是和他玩游戏,让他画一些涂鸦线条,补充成画,再把这些画组成一个故事。但这位艺术家吃惊地发现,这个孩子能把线条画得活灵活现,而且讲的故事很有逻辑性,也非常有想象力。为什么家长和老师却觉得他没有想象力呢?因为环境不同,伯乐不同。拘谨的环境,会压抑了孩子的表现,而在艺术氛围的环境里,让他自由发挥,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孩子反而放松心态,像换了一个人。
点击加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