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抽丝剥茧的写作 | 文学大家说007期

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字节跳动推出100集大型文学专题片——《文学大家说》。今天,是《文学大家说》004期,主讲人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先生。
徐则臣,江苏东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夜火车》《午夜之门》,中短篇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我的写作时间不算短
今年是第24年
这24年里
怎么样把写作这项活动一直进行下来
需要一个动力的
解决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也会问
当初为什么写作
接下来
如何能够继续
再以后是不是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这对我来说
其实对每一个写作者都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写作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最初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写作
未必他的理由都很正当
我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要写出惊天巨著
我想未必
可能开始仅仅是出于兴趣
或者一些非常隐秘的
不足以外人道的一些原因
比如说我个人
开始写作仅仅是因为我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一直想做一个律师
但是高考
法律专业没考上
进的是中文系
很彷徨
一直在读书
不知道该干什么
有一天突然读到一本特别让我心动的小说
所以我发现作家挺神奇
他可以知道一个非常遥远的
完全陌生的人的想法
而且可以通过文字
把这种想法表达得如此美妙
这种想法征服了我
所以我觉得应该做一个作家
最初写作的动力
源于我不知该干什么
同时
又特别想把自己积郁在内心的一些想法
给它有效地
说出来
说简单一点
就是满足自己倾诉的欲望
当然
所有写作
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倾诉的欲望
但这个倾诉的欲望在不同的时期
在不同的写作阶段
会有不同的表现
最初可能仅仅是青春期的
一些情绪性的表达
再接下来那个倾诉的欲望
是你想跟世界商量
想交流
想告诉大家你对某一个问题是如何想的
再往后
写作可能慢慢地
会变成你的本能
变成你生存的一个需要
甚至变成你思考问题的一个方式
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
体验
当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打腹稿
你很难把一篇文章打到底
你很难在头脑里把一个想法
给一五一十地子丑寅卯地完整地给
想象出来
但是我们可以动笔
一旦动笔你就会发现
你在写作的过程你表达的过程
其实是梳理你写作的梳理你想法的过程
你的很多想法
那种无比复杂的东西
通过条分缕析地一条一条写出来
最后获得了完整的呈现
对我来说写作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当然
之所以还写作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我对这个世界还有好奇
我还想表达
还想说出自己的一个看法
还有很多的疑惑
因为有疑惑
你想去探讨
你想去把这个疑惑给解决
因为你好奇
所以
你想尽量地
见到更广大的一个世界
看到那么多东西
你所没有看到的
你又没有想到的
你没有听闻没有见识到的那些东西
然后一点点地展示在你的笔下
或者说到了这个时候
你其实已经是在建立一个
你所
希望建立的那样一个第二世界
那样一个乌托邦。
我们都知道
我们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是第一世界
我们通过文艺
这样的一些方式
文学和艺术建立的那样一个
有别于第一世界的这个世界
是一个第二世界
这个世界对每个艺术家、作家来说
它是一个乌托邦
在这样的一个乌托邦里面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
去建造一个
你觉得没有缺憾的
你觉得你想表达的那样的一个世界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很多人的写作其实是一种
补偿性的劳动
我在第一世界
在这样一个现实世界里
我所欠缺的那部分东西
我会在
这样的一个乌托邦里
把它给再造出来
把它给虚构出来
给想象出来
给表达出来
所以
写作的动力随着写作的深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
它的动力问题
一直是在不断地变化。
当然这里面也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写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
或者大家都会这么说
中国作家的创作寿命相对比较短暂
国外的很多作家到80岁了
依然创作力非常旺盛
几年一部重要的作品
而且越写越好
但是到了中国
很多作家可能过了60
就只能写回忆录了
写散文随笔了
为什么
这其实也是一个动力的问题
动力有的时候来自自身的精神世界
还有一个
其实来自一个方法论
就是如何能让自己的写作
一直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状态
我想这里面
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
就是
我们像挖井一样
我们如何在一口井
快吃完之前去挖第二口井
因为你准备了下一口井
所以这口井是吃完了我可以
去吃第二口井
而在第二口井还没吃完的时候
我们就要想着去挖第三口井
只有这样不断地补充自己
不断地刺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新鲜的认知
不断地唤醒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疑问
不断地
增强你对这个世界的问题意识
如果做到这些
我想写作的动力应该就是可以解决的
我个人写作的经验是
我在写这部长篇的时候
我可能已经在准备下一部
或者是第三部
这一部做完了
我可以接着进入第二部
第二部做完了
可以接着顺利地进入第三部
所以这个里面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个写作的动力的问题
解决了写作的动力问题
我们每个作家面前
可能都会有一堆作品
比如说我写24年
24年前的作品拿到今天
我怎么看
甚至昨天的作品
拿在手里我怎么看
我个人
其实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也不是简单地说毁少作
但是过去的作品我极少看
极少重读
一部作品写完了
我会修改
哪怕修改一年、两年都没有问题
在这一两年内
我会持续地反复地阅读
会一点一点修正
但是写完了以后拿出去
我基本上就不再看了
所以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
很多的朋友看到了小说会跟我谈某些细节
说这个细节写得不错
这句话写得很好
谈到这些时我就会特别茫然
我一点想不起来
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些细节或者是句子
对过去的作品
我也在想
是不是它一定写得就不好
我想肯定不能这么说
因为人在不同的年龄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我们呈现在作品中的
情绪
情感
认知
都是不一样的
年轻的时候
我们会很有激情
我们会有澎湃的倾诉的欲望
所以小说里面可能
情绪是比较饱满
荷尔蒙气息可能是比较浓重
因为急着想说话
有可能语无伦次
但是那个激情
那个热度
那个热气腾腾的东西
现在回头你肯定也感觉得到
但是人到中年以后
这样的惊慌失措的
这样的语无伦次的
这样抢话筒的
这种感觉你可能不会再有了
你会觉得我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经过字斟句酌的
都是有来处的
每一句话
它的温度
都是可控的
所以每一句话说得都特别的冷静
通篇下来
没有失控的地方
这个固然是一个好事
但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可控的范围内
它经常会
缺少另外一个东西
就是我们说的那种大撒把时候失控状态下出现的神来之笔
而且有的时候
年龄越大
写出的作品在情感的感染力上
会越小
因为你的情感的沸点
越来越高
所以你很难在作品里面沸腾起来
燃烧起来
而读者
他其实是需要一个情感的共鸣
当他的情感
沸点很低的时候
面对你的高沸点的情感
就很难产生共鸣
很难产生共情
所以
有些年轻人读中年以上的作家的作品
会觉得索然无味
就觉得都在板着个脸
看着感觉不是特别好
但是这样的作品它本身也有价值
因为这个时候经历了长久的磨砺和生活的阅历以后
作品思想的含量会越来越多
问题意识会越来越强
它的含金量
会越来越大
密度也会越来越大
节奏可能会越来越快
我们不能拿今天的写作去否定昨天的
当然
也不能拿昨天的写作来否定今天的
只能这么说
在各个年龄层次
在各个写作阶段
每一种写作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
每一种写作都有它自身的
一个特点
所以写了这么多年以后
我的个人的心态也会变得平和
会觉得过去的作品有一些幼稚
但是我还是愿意
保持着那样的一个原状
能不修改就不修改
我希望每一部作品里面
都能够
完整地
真实地呈现出当时的那个自己
我个人的写作也有一个特点
就是我在不同的年龄段
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基本上
跟我当时写作的年龄比较接近
因为我想在各个年龄段的写作中
完整地保留自己
和自己那一代人对这个世界的
看法
小说的意义之一
固然在于
让我们审美
提供给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新的眼光
同时
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保留历史现场的细节
旧作
过去的作品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
保留了那个时代那个历史现场的细节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