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诗善画,通晓音律,与同里娄坚、唐时升,并称“练川三老”

程嘉燧,字孟阳,号松圆、褐庵,别号松园老人、偈庵老人,《安徽画家汇编》言其“晚年皈依一斋,释名海能”,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一五六五年)生,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十二月卒于新安,享年七十九岁。就在他去世后不久,即发生了“甲申三月之事”,李自成率兵攻破京城,随着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大明朝也灭亡了。虽然程嘉燧生前也很痛心朝廷的衰败无能,并因此而失意归隐,但是他毕竟没有经受到亡国之痛,所以钱谦益不无为其庆幸曰:“铭旌大书曰:明处士某,岂不幸哉!”因钱谦益又特别欣赏程嘉燧的诗文,在其卒后谥曰松圆诗老。

程嘉隧祖上自梁陈迄元,世居于歙西篁墩,至明朝初始,迁居徽州歙县长翰山,皆隐于商贾。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为程嘉燧的祖父程元利(字汝义,号西野)作过诗序并墓志铭,可见其家族门第在当时还是较为显赫的。但是后因政治黑暗,盗贼猖獗,再加上倭寇频犯,程家的商贾财资常罹于寇盗匪劫,进而中道没落。程嘉燧幼年其生母早逝,少年时即随父外出谋生,初寓武林,后客居嘉定,二十二岁时其父亦病殁。而程嘉隧本人既无兴趣也不善于经营生产,唯好交游酬酢。尤其嗜好古书画器物,一旦见到自己满意的总是解衣倾橐,即使在其经济困顿的时候,也在所不惜。所以程嘉燧一生拮据,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例如其好友顾养谦、钱谦益等人都在经济上帮助过他。崇祯二年,钱谦益罢官归隐于常熟,构筑耦耕堂邀请程氏同住,偕隐度岁。程嘉燧在钱氏的资助下,食宿于耦耕堂赋诗作画达十年有余。

工诗,兼精音律,善制松烟黑墨。休宁(今属安徽)人,应试无所得,侨居嘉定,折节读书,工诗善画,通晓音律,与同里娄坚、唐时升,并称“练川三老”。谢三宾合三人及李流芳诗文,刻为《嘉定四先生集》,有《浪淘集》。

寓杭州后居嘉定(今属上海市),晚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崇祯十四年(1641)还休宁,归老于歙。卒年七十九。钱谦益诔之曰:“松圆诗老”。工诗,兼精音律,善制松烟黑墨。少年科举不成曾学剑,后刻意读书,极为钱谦益推重。其论诗主张先立人格,再立诗格,反对前后七子摹拟之风,当时被人称为“一代宗主”、“晚明一大家”。

亦工山水,宗倪瓒、黄公望,画花卉沉静恬淡,格韵并胜,笔墨枯淡,偏于闲静。与李永昌属天都派,亦为新安派先驱,吴梅村把他称为“画中九友之一”,与同里唐时升、娄坚称“练川三老”,与李流芳为诗画友,后人把他与唐时升、娄坚、李流芳合称“嘉定四先生”。

《孤松高士图》此画构图简练,意境清旷悠远,笔法细秀,皴擦有度, 图中的高士及书童 形态谨严而不拘。高士仰首凝视头顶之上的松冠,神态闲逸潇洒,书童则抱琴侧立身旁。并立于石坡上。人物的衣纹用笔遒劲,颤笔细描,颇具韵味。上部山峰如破土之笋,层次分明。画面上人物和高松居中。坡石压角,杂树挺直而生,成为虬曲巨松的衬托。整个画面敷色单纯,清雅可观,颇见元人之笔意。使人不禁想起晋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诗句:“策扶老以流憩,时娇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明代画家程嘉燧根据这首诗,创作了一幅《唐人诗意》。需要特别注意一点,程嘉燧画这幅画的时候已经75岁,进入暮年还能有如此清雅佳作,实属难得。程嘉燧是明末著名诗人、书画家,文学上的修养让他在绘画创作时相当内敛。他笔下的山水没有霸悍味道,只有清新淡泊。从这幅《唐人诗意》来看,他的绘画技法受元代画家黄公望、倪瓒影响很大。看着清旷幽深的山水空间中,孤直傲然着几棵枯树,仿佛有一股隽永清劲的风扫过心头。
程嘉燧在创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画出“尽兴而返”的兴致。美有各式各样的评判标准,文人眼中的美就是简简单单,韵致高雅。简单不等于空洞,简单也不等于草率。程嘉燧追求的简单应该是化繁为简的简约主义。为了营造出清雅绝伦的环境氛围,程嘉燧用枯笔淡墨,以勾线为主,少用皴擦,重点细节,淡墨积染。
程嘉燧画的是一江两岸,在构图上很明显借鉴了倪瓒的风格。当然了他也没有照搬照学,而是丰富了一江两岸构图的细节。比如他对远山细致刻画,让人会忘记所处空间的荒寒,转而对这里的美景产生兴趣。这种变化也符合诗中的描写。程嘉燧画《唐人诗意》相当于“命题作文”,给予他的创作空间有限。他既要保证作品符合诗的意境,也要保证作品体现出相应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创作难度其实很大。

从这幅《唐人诗意》还可以看出来,明末的画家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这幅作品如果不署名的话,十之八九会被误认为是萧云从或者弘仁的作品。这种画风上的近似,反映出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有共同的审美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