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胁痛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5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肝气郁结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减少,喛气频作。苔薄脉弦。
1.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麦芽3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胁痛加减:
1. 胁痛甚者,可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
2. 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干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3. 可于原方中去辛温之川芎,加丹皮、栀子、黄连、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清肝理气,和络止痛。
4. 若气郁化火,耗伤阴液,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心急烦躁,头晕寐差,舌红少津,脉弦细。
5. 仍于原方中去川芎,加何首乌、栀子、丹皮、枸杞子、菊花等以滋阴清热。
胁痛加减2:
1. 上方常加延胡索;
2. 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
3. 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
4. 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朴;
5. 肝郁夹食见胁胀痛,稍食则胀甚,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黄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党参;
6. 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子、菊花、桑叶。
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自疏。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玫瑰花、香橼皮、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肝郁气滞,常兼湿、食、痰、热、火、血郁,临床每每多见,治疗应在疏理肝气的同时,宜据证分别予健脾化湿、消食导滞、理气化痰、轻宣清热,行气化瘀之品施治。此外,还可见因肝阳不足,疏泄不及所见肝郁夹寒证,症见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润,左关弦迟,治疗以抑肝散加味,药用当归、川芎、钩藤、柴胡、白术、茯苓、法半夏、橘红、炙甘草。坚持服用月余,胁痛、右胁痞肿常可获愈。
1.若肺气横逆乘脾,导致肝脾不和,证见胁痛,肠鸣泄泻,腹胀纳差者,可用痛泻要方加减,以调和肝脾。
2.痛泻要方
炒白术12克 炒白芍7.5克 炒陈皮5.5克 防风4克
加减: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
2.舌苔黄腻者,可加黄连。
2.若脚气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症见脘胁胀痛,恶心呕吐,喛气频作者,可用四七汤加减,以和胃止呕。
3.四七汤
半夏15克 茯苓12克 紫苏叶6克 厚朴9克
3.若肝郁气滞日久,临床表现腹中攻窜胀痛,抑郁忧虑等症状者,可用
4..木香顺气散加减(木香 青皮 橘皮 甘草 枳壳 川朴 乌药 香附 苍术 砂仁 桂心 川芎),以疏肝解郁,行气消滞。
二.瘀血停着证:胁痛如剌,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5.旋复花汤
旋复花9克 葱14茎 茜草少许
胁痛加减:
1. 胁肋刺痛较重,方中可加归尾、桃仁、郁金、延胡索等药,以增强理气和血之功。
2. 血瘀之重证,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不可忍,彻夜难眠,胁下癥块者,可配合复元活血汤以增强祛瘀散结,疏肝通络之力。
6.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9克 川芎6克 赤芍6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五灵脂6克 制香附6克 枳壳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加减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胁痛加减:
1. 血瘀化热者,加大黄、丹皮、栀子;
2. 胁下有癥块者,加穿山甲、鳖甲、三棱、莪术、土鳖虫等,或配合服用大黄庶虫丸、鳖甲煎丸;
3. 正气渐衰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
临证参考:
1. 趺仆闪挫而致凉血内停,胁肋疼痛者,可用复元活血汤,另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或三七粉、七厘散等成药。
2. 若胸胁胀满剌痛,痛处不移,口渴欲饮,得热饮稍舒,舌质黯紫,脉细涩时,用旋复花汤加味,常用旋覆花、茜草、合欢花、柏子仁、丝瓜络,以通阳和血,行气散滞。
3. 若见胁痛如剌,卧着不安,剧则呼吸不利,腹胀,食则冯痛剧,脉涩之肝络不和,络实之证,涌辛温通络,常用药物有荜菝、半夏、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高良姜、蒲黄、茯苓、桂枝、当归须、淡姜渣。
4. 若兼血瘀痛久不移,邪正交结,可加土鳖虫、蜣螂;
5. 若症属虚寒,可加枸杞子、肉苁蓉、胡桃、鹿角霜。
6. 邪伏络脉,必须以辛香温通,躁动络中伏邪,络脉才能畅和。邪在络久化热化燥者,以辛润为法,取旋复花汤加桃仁尾、桃仁、红花、柏子仁、生地、麻仁等。
本证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正气渐虚,故虚中夹实之证,除注意扶正外,活血化瘀药用量不宜过大,必须用量大时也不宜久服,以免伤正。
1.若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脉络不和,气滞血阻。证见积软而不坚,固而不移,胀痛有定处,舌质暗,脉弦者,可用大七气汤合失笑散加减,以行气消积,和血通络。
7.大七气汤合失笑散
半夏15克 白茯苓12克 姜厚朴9克 紫苏6克 五灵脂10克 蒲黄10克
2.若肝气郁结,瘀血停着,络脉痹阻,瘀停胸胁,证见胸胁剌痛,憋闷不舒,心悸懊 ,急躁善怒,舌暗,脉涩者,可用血腑逐瘀汤加减,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8.血腑逐瘀汤
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3.若瘀血阻肝脾脉络,致使脉道不通,肝脾血瘀。临床表现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疼痛,面色黯黑,唇色紫褐,头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舌有紫斑,脉细涩等症者,治以活血化瘀,方用
9.调营饮
(莪术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赤芍 瞿麦 大黄 槟榔 陈皮 大腹皮 葶苈子 赤茯苓 桑白皮 细辛 官桂 甘草)加减。
三.肝胆湿热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肿痛。目黄身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龙胆泻肝汤加减又胁痛加减后的
10.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北柴胡6克 赤芍9克延胡索9克
加减: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加减;
1. 胁痛胸闷,恶心呕吐较剧者,原方可减去当归、生地,酌加川楝子、郁金,陈皮、半夏等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2. 若热重于湿,耗伤津液,出现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
3. 如湿重于热,损伤脾阳,出现脘痞腹胀,纳少便溏,神倦乏力者,方中酌减滋腻之品,可加白术,茯苓、苡仁、砂仁等以健脾祛湿。
加减
1. 便秘者,加大黄;
2. 大便不爽者,加炒枳壳、生白术,白术用量30g以上;
3. 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
4. 小便黄赤者,加白茅根、滑石;
5. 有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秦艽、丹参等。
临证参考:
为使湿热之邪有出路,服药后务须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饮水可有利湿热清除。大黄的用法用量,应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排便情况而定,不可过用,以防苦寒伤阳,以通为度。
肝胆湿热证若湿重热较轻者,宜减龙胆草、黄芩、栀子用量,加健脾化湿之白术、茯苓、砂仁、枳壳;
肝胆湿热兼胆胃不和者,可选 蒿芩清胆汤加减;
若为蛔虫入胆,肝胆湿热证者,宜以 连梅安蛔汤加减,常用胡黄连、乌梅、黄柏、川椒、雷丸、槟榔、川楝子、延胡索
若湿热化火成毒,致胁痛加剧,黄疸日益加深,甚或热毒入营或热入心包者,须积极救治。
1. 若湿热交蒸证:胆汁外溢于肌肤,发为黄疸,症见目黄身小便黄,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心中懊 ,恶心呕吐,以清热利湿,佐以茵陈蒿汤加味。
11.茵陈蒿汤
茵陈蒿18克(包) 栀子14克 大黄6克
加减
1.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者,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和胃降逆。
2.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
3.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
4.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虎杖、黄柏等以退黄除热。
5.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此乃热毒内陷,可加牛黄、丹皮、赤芍、郁金、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
2.若湿热煎熬日久,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可用大柴胡汤,以疏肝利胆,清热导滞。
肝胆实火证:起病多急,胁肋绞痛或切痛,按之痛甚,并连及肩背,可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而诱发或加重,兼见胁下痞块,发冷发热,面目俱黄,口苦纳差,恶心欲吐;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用
12.大柴胡汤
北柴胡24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实4克 红枣12枚 大黄6克
加减: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胁痛加减:
1. 砂石阻滞,绞痛发作者,加海金沙、茵陈、金钱草、威灵仙等;
2. 热毒壅劢者,加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柏等;
3. 蛔虫所致者,配合乌梅丸;
4. 胁痛剧者,加川楝子、三棱、莪术、姜黄等。
5.本证若属结石阻滞致绞痛发作者,当重用大黄通里攻下,或加芒硝。
临证参考:
本证患者若出现外科急腹症征象时,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不可贻误时机。
“不通则痛”。本证若属结石阻滞致绞痛发作者,当重用大黄通里攻下,或加芒硝。对呕吐难以服药的患者,可先予服用生巴豆末lOOmg及时导泻,服药4小时未排便者,可续用一次,务使便通呕止,再以大柴胡汤为主治疗。
本证非结石阻滞所致者,治疗宜以通降为主。常用大黄lO---30g,黄芩15g,郁金20~60g,威灵仙20~60g,姜黄lO~20g,蒲公英30~90g,金钱草20~40g,鸡内金10~15g。可酌情配伍木香、厚朴等理气药物,有助于疏通气机,排石止痛。茵陈亦常选用,用量可至50--lOOg。本证用药中病即止,尤其芩连苦寒之属,过用可伤及中阳,当须注意。
3.若症见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胆道蛔虫)方用乌梅安蚘丸加减,以安蛔止痛。
13.乌梅安蚘丸
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四.肝阴不足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14.一贯煎。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胁痛加减:
1. 若心中烦热甚,加炒栀子、酸枣仁以清热安神。
2. 若头晕目眩甚,可加黄精、钩藤、菊花以补肝肾而止眩晕。
3. 若目干畏光,视物昏花者,方中可加女贞子、草决明等以养肝明目。
胁痛加减2:
1. 阴虚重者,加阿胶、鸡子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
2. 腰腿酸软者,加何首乌、山萸肉,或配合六味地黄丸;
3. 骨蒸潮热者,加丹皮、地骨皮、银柴胡、白薇;
4. 舌光无苔者,加天花粉、玉竹、乌梅、石斛;
5. 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太子参;
6. 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丹参;
7. 若兼气虚气短不足以息,难以平卧,乏力等,可于上方中加生黄芪并佐少量知母。
临证参考:本方以滋阴养血为主,临证可酌加合欢花、白蒺藜、佛手、玫瑰花等配合川楝子理气止痛,且可避免养阴滋腻碍胃之弊。滋阴药质地致密,宜文火慢煎。
本证为阴亏兼有气滞之胁痛,若见阴亏气滞而风阳上浮,阴亏气滞并血瘀,阴亏气滞而兼风动、火升、痰生诸证,治疗宜滋阴同时予潜阳、化瘀、熄风、清火、祛痰诸法并用。
五.肝阳虚证:胁肋隐痛或腹痛,绵绵不休,劳则加重,神疲乏力,胆怯忧郁,或惊恐不安,面淡不华或黄色晦滞,畏寒肢冷或兼有少腹冷痛,囊湿阴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少力。用暖肝煎加减。
15.暖肝煎
当归6克 茯苓6克 枸杞子9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克(粉,冲服) 乌药6克 沉香3克 生姜5片
1.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附子等以增其温里祛寒之功;
2.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胁痛加减:
1.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
2.阳虚甚者,吴茱萸、鹿角、巴戟天、山萸肉、酸枣仁、木瓜等。
临证参考:肝体阴而用阳,后阴肝血常易耗损,故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应慎用,临证宜先以小剂量试用为妥,或选用温而不燥的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并佐以山萸肉、酸枣仁、木瓜、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以阴阳双补,体用两助,肝之升发赖脾土以温升,若土虚木郁,阳用衰微,可选用人参或党参、黄芪、白术,以健脾运脾。
胁痛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香附10克 紫苏梗10克 生姜3片 葱白五寸。水煎服适应于肝郁气滞之胁痛。
2。当归15克 白芍30克 杞子15克 生地15克 青皮10克 枳壳10克水煎服,适应于肝阴不足之胁痛。
3.全瓜蒌1枚 没药3克 红花3克 甘草6克水煎服 适应于瘀血停着之胁痛。
4。龙胆草15克 金钱草30克水煎服 每日一剂 适应于肝胆湿热之胁痛,并可用于胆结石。
5.青皮60克 玄胡150克共研细末, 日服三次,每次6克 适应于肋间神经痛。
6.茵陈15克 板蓝根30克 龙胆草10克 败酱草工5克水煎服,适应于旰郁化热或湿热困阻之胁痛。 .
7.五味子10克 太子参15克 蒸首乌15克 丹参工5克水煎服 适应于旰肾阴虚之胁痛。
(二)针灸:
1.主穴;外关,丘墟,阳陵泉、太冲、足三里、胆俞,配穴。发热, 配曲池,合谷,脘闷纳差,配中脘、上脘,
手法。中强刺激,针感后每次留针半小时,每日1—3次。
主治:胆囊炎、胆结石所致胁痛。
2。主穴:胆俞、胆囊穴、阳陵泉、太冲。
配穴;痛剧,配迎香透四白、人中、合谷,呕吐,配内关,足三里。
手法,强刺激,得气后可留针20--30分钟。
主治。胆道蛔虫、胆囊炎所致胁痛。
3.主穴。肝俞、脾俞、胃俞、胆俞、足三里。
配穴。发热兼黄疸配至阳、阴陵泉、大椎,胁痛甚配支沟,期门,阳陵泉,恶心呕吐配内关,太冲。
手法,中刺激,得气后可留针15--30分钟,每日针刺1--2次。
主治。急、慢性肝炎所致胁痛。
1.中成药
(1)舒肝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胁痛属肝气郁滞者。
(2)加味逍遥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袋,每日3次。适用于胁痛属肝郁脾虚者。
(3)龙胆泻肝丸(强字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袋,每日2次。适用于胁痛属肝胆湿热者。
(4)复方灵芝冲剂(TMNP牌,天津中药集团天津华美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每次5g,每日2次。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之胁痛等症。
2.单验方
(1)舒肝片香附300e,川木香、十大功劳、虎杖、田基黄各1509,金钱草、红孩儿各1759,木通759,淀粉适量,硬脂酸镁适量。将上药制成片。1次8片,1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肝炎之胁痛、脘胀等症。
(2)太子参lOOg,三七1009,郁金1509,五味子609,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5g,日服2次。用于脾虚肝郁之胁痛
(3)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茵陈、半枝莲、蒲公英、板蓝根各适量,水煎服,日2次。用于湿热中阻之胁痛
(4)藿香、酒黄芩、杏仁、橘红、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焦白术、草蔻各适量。用于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胃失和降之证。
3.食疗方
(1)生地、枸杞子、黑芝麻、山楂、玫瑰花、佛手各适量,煎汤作羹饮。用于阴虚肝郁之胁痛。
(2)山药、茯苓、生薏苡仁、杏仁、香橼、橘红,各适量入粥。用于脾虚肝郁胁痛。
4.注射液
(1)复方丹参注射液(中西牌,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沪药牌,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上海第一制药厂):本品20一--30mI,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用于瘀血胁痛。
(2)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生产):2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用于湿热型胁痛。
(3)生脉饮注射液(戎州牌,四川宜宾制药厂;华西牌,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以20~60ml加入250~50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治气阴不足型胁痛。
5.针灸疗法
取至阳、肝俞、胆俞、期门、足三里、太冲、丘墟等穴,每次选其中3~5穴。肝脾肿大者加刺痞根(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半,肝肿大针右侧,脾肿大针左侧)、肝俞、脾俞,每次选其中1~2穴。
胁痛现代研究
胁痛为慢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即西医学所谓肝区疼痛。胁痛亦可见于部分胆囊炎、胆结石及肋软骨炎等病。近年来,对胁痛的认识较多集中于对慢性肝炎的研究,现将其有关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概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辨证分型及相关客观指标研究
慢性肝炎分为5型:
①湿热中阻型,②肝郁脾虚型,③肝肾阴虚型,④瘀血阻络型,⑤脾肾阳虚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0):27)。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对慢性肝炎患者104例进行肝穿活检,观察研究其超微结构。发现光镜、电镜下气滞血瘀型者肝血窦扩张,血窦内有形成分较多并有血窦毛细血管化,与肝郁气滞型相比有显著差异,1/3的患者肝细胞内有大量胶原出现。肝气郁结型者肝血窦幼稚脂细胞较多,与气滞血瘀型相比有显著差异。肝肾阴虚型者肝血窦中脂滴成分较多,而湿热型肝细胞肿胀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3>:87)。综合近年对有关证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发现,湿热型血清IgG、sGPT升高明显,血清HBV复制活跃,且以A型血居多;肝郁脾虚型肝脏病理多呈慢性迁延性肝炎改变,指甲中锌值显著下降;而肝肾阴虚型者肝脏病理则多呈慢性活动性肝炎改变,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阳性率最高,全血粘度降低。气滞血瘀型肝脏病理多呈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早期肝硬化改变,血清IgA升高,骨髓细胞HBV抗原阳性率最高,血清透明质酸、腺苷脱氨酶和谷光甘肽一s一转移酶均显著升高,全血粘度增高,肝内血流循环障碍。该研究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规律一般初期多为湿热中阻型,中期常为肝郁脾虚型,后期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辨证治疗的研究
天津市肝病研究所,以滋补肝肾慢肝3号方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党参、沙参、垂盆草、鸡骨草、丹参、生地、熟地、枸杞子、Jlib子、麦冬、当归、郁金、首乌),有效率为61.5 oA(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1>:2~4)。
廖云龙以复方四逆散(柴胡、炙甘草、丹参、山楂、白芍、枳实各509,黄芪、蒲公英各2009,制成散剂),治疗43例慢性乙肝患者,总有效率81.4%(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4~6)。
河北省中药研究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以丹参、参三七、当归、赤芍、郁金等治疗,总有效率91.6%,并可改善肝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双向调节作用(黑龙江中医药,
李其明用复方肝必治(含全胚粉、紫河车、炙鳖甲、地鳖虫、郁金、三棱、山豆根,制成胶囊,每粒含生药0.59),4粒,日3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5例,并设236例肝炎灵对照组,两组均用肝泰乐及维生素B、C等,治疗30~60天,两组分别显效(症状消失,脾大回缩,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正常)146、9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0.61%、72.04%,差别有显著意义(P<o.01)(浙江中医杂志,1996,31<4):150~151)。
刘克洲报道以复方黄芪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16例,并设对照组92例。治疗组用该冲剂(黄芪459,柴胡、郁金、丹皮各129,丹参209,赤芍159),分成3包,1次1包,1 Et 3次,对照组用益肝灵、齐墩果酸,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两组分别显效76、26例,有效29、38例,血清HBeAg、HBV—DNA转阴分别为13/47、1/42,14/50、2/32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394~396)。
桑雁报道用复方愈肝口服液治疗慢性乙肝63例,并设强力宁对照组47例,中药乙肝益气解郁冲剂对照组5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选例标准,且3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能诸方面无明显差异,予治疗3个月。治疗组是以柴胡、当归、云茯苓、白术、白芍、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何首乌、陈皮、竹沥、银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丹参、郁金、赤芍、桃仁诸药制成口服液治疗,以疏肝理脾、补肝益肾、解毒活络为大法。结果治疗组与中药、西药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显著(P<o.01),在ALT、AST降低方面,优于中、西药对照组(P<o.05),在HBeAg、DNA—P阴转率方面亦优于中西药对照组(P<o.05)(河南中医,1996,(3>:31~34)。
二、实验研究
近年来,在慢性肝炎中医药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病理改变。其特点为结缔组织在肝内的异常增生和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变形,从而进一步加重肝功能的损害。能否终止或延缓肝纤维化,或使其逆转复常,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有直接或间接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北京友谊医院内科肝病组观察了活血化瘀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实验证明活血化瘀汤能有效地防止白蛋白免疫损伤性肝硬化的形成。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白蛋白免疫损伤可致①胶原结缔组织增生,主要始自汇管区;②沿界板肝细胞及散在肝细胞受损;③汇管区、中央静脉周围有轻度炎症,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如同时给予活血化瘀中药,上述各种病损显然减轻(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3>:87)。刘宝源等报道三七能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和促进早期肝纤维化的消退。在小剂量CCl。造成的昆明种小鼠肝损伤、肝纤维化模型上,三七治疗各组肝细胞坏死,肝细胞修复再生和肝纤维化与CCI。中毒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o.001)。三七组肝纤维化出现时间晚,消退较快(临床肝胆病杂志1988,<3>:38)。汪承柏指出血府逐瘀汤对CCl。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有极好的对抗作用,大鼠肝表面结节及腹水形成率和AST、ALT活性值明显低于秋水碱对照组(P<o.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2>:22)。李延福等指出益气活血剂(黄芪、川芎等)能使CCl。中毒大鼠安然度过实验晚期,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其抗肝纤维化效果明显优于活血组(J1I芎嗪),而活血组虽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但sGPT较CCl。中毒组高,病死率则与中毒组相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2>:19)。此外,在二甲基亚硝胺制备的大鼠病理模型上,运用补肾益精方、益气养阴方及清热解毒方治疗观察,发现补肾益精方抑制肝纤维化作用优于益气养阴方,清热解毒方抗肝纤维化作用不强。但对sGPT降低有一定作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