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著名的常败将军,战场上几乎没赢过,但总能斩杀对手一员大将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读史方舆纪要》
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襄阳一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快地方的战略地位十分的重要,素有这“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称号。但它又是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且整十米高的城墙之下,是亚洲最宽的护城河,平均宽有180米。
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地方都是易守难攻,一旦战役涉及到襄阳,几乎都是流传千古之战。比如说白起水灌鄢城,比如说关羽水淹七城,都是在打不下襄阳之后,只能以“另类”的办法攻城。
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守襄阳和攻襄阳的将领,必定都是主公的心腹大将。至少,也是主公信任其能力的大将。但是曾经在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常败将军”,却也被那排在江夏至襄阳一带镇守。有记载:
“刘表镇荆州,以江汉之冲,恐为吴侵轶,于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
当时的刘表镇荆州一带,而这黄祖就是刘表手下一员大将。公元191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而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一路溃不成军自汉水逃到了襄阳。刘表在襄阳闭城不出,而黄祖无奈只好在城外召集士兵与孙坚大战。
但其再一次失败,无奈只好向砚山逃去。幸而黄祖的部下在砚山竹林之中射杀了贪功冒进的孙坚,这才化解了江东的危机。有史记载: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孙坚传》”
而在《三国演义》之中,这一段是黄祖在射杀孙坚之后就被俘虏了,但那仅仅只是演绎文学的描述而已。真实的历史上是桓阶用大义说动了刘表,才最终换来了孙坚的遗体:
“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桓阶传》”
而在此战之后,刘表就似乎是看见了黄祖身上的才能。于是令其镇守江夏,成为江夏太守,为荆州看守门户。而后黄祖更是在江夏和襄阳这两个兵家必争之地反复横跳镇守,可他却次次失败,没打过一次胜仗。
即使是这样的“常败将军”,轮流表也让他镇守重要地带的原因是,黄祖虽说不打胜仗,但却次次战役都可以为他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因为他每次打败仗,但却总能斩杀了敌方的主将。
首先是初平三年(191)的时候孙坚身亡,直接就让东南地区的形式发生的改变。后来孙策为报仇,于建安四年(199)纠集兵马攻打黄祖,黄祖依旧被打的败走吗,但旗下大将也折损了好结果。
而后建安八年(206),孙策兄弟孙权继续纠集兵马攻打黄祖,击败了黄祖的军队舟军,但依旧无法杀死黄祖。反而令东吴凌操、徐琨等一干大将接连折损。使得东吴的士兵集团损失惨重。
所以说黄祖虽军事实力不怎么样,但他这运气是真的好,每一次都能给敌方带去沉重的打击。但是黄祖与东吴孙家的仇恨愈见愈深,东吴对黄祖的仇恨不共戴天。即使孙权已经多次讨伐黄祖无功而返,却依旧还是多次进攻。
一直到建安十三年(208)的时候,孙权再次遣军西伐黄祖。在周瑜命令凌统和董袭率领敢死队不要命的袭击下,黄祖最终还是的亡在了东吴士兵的刀下。黄祖死后被东吴起兵枭首。
孙权在深恨之下,将黄祖的首级盛放在了容器之中,然后摆在的其父孙坚的墓前。以祭拜自己亡父的在天之灵,后来有人总结这黄祖与东吴的交集。是这样说的:
“黄祖本无才智,而孙坚死于祖手;孙策又不能亲复父仇,命为之,势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