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五针”的临床应用经验
对于腰痛的取穴,大学本科针灸治疗学的教材书上是以阿是穴、大肠俞及委中做为基本穴。但周德安教授却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疗效更好的“腰五针”,即十七椎、双侧大肠俞、秩边共三穴五针。
从解剖的角度讲,大肠俞、十七椎都位于腰骶关节附近,而这个区域是腰部活动的枢纽,经络气血都比较丰富,因此针刺或是艾灸这些穴位就能加快气血运行,有较强的疏通作用。
“腰五针”保留了大肠俞,我想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肠俞属于膀胱经上的的腧穴,而太阳主开,所以可以解表散寒;二是膀胱和肾相表里,又可以补肾。因此大肠俞既能解表又兼有补肾的功效。
十七椎是一个很要紧的穴位,在督脉上,具体是在第5腰椎棘突下。而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针刺或是艾灸十七椎能激发人体阳气,有较强的温肾散寒作用。不过临床体会使用时要深刺,温针灸效果会更好。
秩边是膀胱经第二侧线的穴位,具体在第四骶椎旁开三寸的地方。针刺时病人普遍觉得针感较强,常有向下肢的串麻感,通络止痛作用远强于环跳。
临床上三穴合用,左右总共五针,所以叫“腰五针”。根据临床上体会,它对于肾虚兼寒类型的腰腿疼,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大家也不妨在实践中多应用,仔细体会这组穴的神奇效果。
分享一个用“腰五针”治疗效果很好的典型病例。这是一个男病人,53岁,既往就有慢性腰痛的病史,尤其是劳累、变天了就加重。前两天在地里干农活,弯腰时间过久,早上起床就觉得腰疼得厉害,直不起腰,起坐、翻身都受到影响。病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略弦。这个病人是一个典型的肾虚兼寒证,用“腰五针”,十七椎温针,治疗3次腰痛就基本消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