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指以变应原抗体反应为基础,并引起打喷嚏、鼻塞、鼻痒和流鼻涕为特征的鼻粘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鼻塞、清水样鼻涕、打喷嚏和鼻痒等,还可能累及眼睛、耳朵和喉咙,严重者可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1]]。
病因
过敏性疾病在所有年龄慢性疾病中排第5位;儿童、青少年患病率约为40%。成人患病率为10%-30%,此外,80%的患者在20岁前出现过敏性鼻炎症状,其中40%在6岁以前出现症状[[2]][[3]]。
过敏性鼻炎也是由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致的多因素疾病[[4]]:如果父母一方患有变应性鼻炎,孩子有30-60%的机会患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变应性鼻炎,孩子则有50-70%的机会患病[[5]]。
过敏原即变应原也是一个发病重要因素:变应原是诱导特异性IgE抗体并与之发生反应的抗原。它们多来源于动物、植物、昆虫、真菌或职业性物质。
致病变应原分类
致病变应原主要分为吸入性变应原、食物性变应原、接触性变应原和药物变应原等。
吸入性变应原:主要是通过空气吸入引起,比如花粉、灰尘、霉菌、尘螨、动物的排泄物和毛发等造成过敏的原因。
食物性变应原:常见食物过敏,比如鱼、虾、坚果等蛋白质过敏,引起皮肤和肠道过敏。
接触性变应原:因接触引起的过敏,例如化妆品过敏,面部出现红斑、丘疹,伴有瘙痒不适等,部分患者还出现刺痛。
药物性变应原:因用药引起的过敏(包括口服、注射及局部外用药),例如青霉素过敏。
一些外部因素可以触发或者恶化这种情况,包括:香烟烟雾,化学物质、低温、温度、风、空气污染、发胶、香水、古龙水、木材烟雾等。
治疗
过敏性鼻炎治疗因病情分四个途径:口服药物、鼻腔喷剂、减敏治疗和手术治疗。
1、首先避免变应原暴露。
在室内清扫、除尘除螨、通风、采光、开花期戴口罩;食物过敏避免在食用;药物避免接触服用;不养宠物。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口服药物分三代,赛庚啶、氯苯那敏为第一代药物,其可抑制中枢神经,因此药物不良反应较多[[6]]。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与特非那丁为第二代药物,疗效优于第一代药物,其对于速发相流涕与打喷嚏等症状的改善效果较佳,对于迟发相鼻塞的疗效不佳[[7]]。第三代药物有左旋西替利嗪与非索非那丁等,由第二代药物演变而来,整体疗效更佳[[8]]。第二与第三代药物会经乳汁分泌,不利于母乳婴儿的身体健康,因此不适用哺乳期女性[[9]][[10]]。此外,抗组胺药易导致胎儿腹股沟疝、腭裂或生殖器官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不建议用于妊娠期女性。
抗白三烯类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简称LTRAs)是新型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不对中枢系统产生镇静作用,每日口服1次,可用于儿童患者,耐受性较佳[[11]]。常用药物为孟鲁司特与普鲁斯特等。前者为唯一被临床认可的过敏性鼻炎抗白三烯类治疗药物。其多与鼻内激素联合治疗,可提高用药安全性[[12]]。
抑制介质释放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尼多可罗、色甘酸钠、酮替芬、氯卓斯汀鼻喷剂。
类固醇激素:局部使用减少鼻粘膜表层的嗜碱细胞数,不降低细胞对变应原敏感性,不改变鼻粘膜对组胺敏感性。常用药物有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与丙酸倍氯米松等,多为鼻内喷剂,可作为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13]]。
抗胆碱药:0.03%异丙托溴铵抗胆碱药(流鼻涕)
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中重度哮喘、荨麻疹)
3、手术治疗
鼻中隔偏曲矫正、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翼管神经切断术。
4、特异性减敏疗法
主要针对吸入性变应原,主要是室内尘土、螨和花粉。减免机制:反复接触变应原提取物且逐渐增量;周期长2.5-3年;主要通过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
5、鼻腔盐水冲洗(NSI)
直接清洗、去除或减少炎症介质和蛋白、增加鼻粘膜纤毛摆动、减轻鼻粘膜水肿,提高局部药效。
在环境控制、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注重日常保健,尤其在花粉播粉期进行预防性治疗。结合病情表现、体质差异与病史等信息,探索个体化治疗模式。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