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法则”,投资和人生路上决胜的关键
“二八法则”,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很早之前,维弗雷多·帕累托注意到,80%的豌豆是从20%的豆荚里出来。帕累托指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据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绝大多数,因此,只要控制住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就能够控制事物发展的全局。这一原理后来逐渐演变成被当今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很快被各路专家学者在诸多领域推而广之,并且都惊人地适用。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1848~1923)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于是潜心研究这一模式,并于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则。
帕累托研究发现,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了,而且这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具有极不平衡的关系。帕累托还发现,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而且也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个简单而让人不可思议的结论:
如果社会上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财富,那么可以推测,10%的人占有了65%的财富,而5%的人则占有了社会50%的财富。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让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努力,都没有创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没有直接创造收益和效果。而我们80%的收获却仅仅来源于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带来20%的成果。
很明显,二八法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通过这一法则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结论:地球上大约有80%的资源是被世界上15%的人消耗掉的;在公司的客户中,为公司创造80%收益的客户实际上只占所有客户的20%;而在企业中,20%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了80%的收益。
而在生活中,80%的交通事故是被那些20%的违规驾驶者造成的;家里的地毯有20%遭受了80%程度的磨损;你所有衣服中的20%占据了你全部生活时间的80%;你的电脑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导致的;你一生使用的80%的文句是用字典里20%的字组成的。而在考试中,20%的知识能为你带来80%的分数。同样的道理,你20%的朋友,占据了你80%与朋友见面的时间……
由此可见,二八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就像人的影子,潜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摘录自:《二八法则:人生和商场杠杆原理》)
研究二八法则的专家理查德·科克认为:凡是洞悉了二八法则的人,都会从中受益匪浅,有的甚至会因此改变命运。
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兄告诉他千万不要上课:“要尽可能做得快,没有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除非你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在你读书时,应该领悟这本书的精髓,这比读完整本书有价值得多。”这位学兄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书80%的价值,已经在20%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所以只要看完整部书的20%就可以了。
理查德·科克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方法,而且以后一直沿用它。牛津并没有一个连续的评分系统,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就足以裁定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他发现,如果分析了过去的考试试题,把所学到知识的20%,甚至更少的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准备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试卷中80%的题目。这就是为什么专精于一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可以给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学生却不尽考官之意。这项心得让他并没有披星戴月终日辛苦地学习,但他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理查德·科克到壳牌石油公司工作后,在可怕的炼油厂内服务。他很快就意识到,像他这种既年轻又没有什么经验的人,最好的工作也许是咨询业。所以,他去了费城,并且比较轻松地获取了Wharton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随后加盟一家顶尖的美国咨询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领到的薪水是在壳牌石油公司的4倍。
就在这里,理查德·科克发现了许多二八法则的实例。咨询公司80%的成长,几乎全部来自专业人员不到20%的公司。而80%的快速升职也只有在小公司里才有——有没有才能根本不是主要的问题。
当他离开第一家咨询公司,跳槽到第二家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新同事比以前公司的同事更有效率。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新同事并没有更卖力地工作,但他们在两个主要方面充分利用了二八法则。首先,他们明白,80%的利润是由20%的客户带来的,这条规律对大部分公司来说都行之有效。而这样一个规律意味着两个重大信息:关注大客户和长期客户。大客户所给的任务大,这表示你更有机会运用更年轻的咨询人员;长期客户的关系造就了依赖性,因为如果他们要是换了另外一家咨询公司,就会增加成本,而且长期客户通常不在意价钱问题。
对大部分的咨询公司而言,争取新客户是重点工作。但在他的新公司里,尽可能与现有的大客户维持长久关系才是明智之举。
不久后,理查德·科克确信,对于咨询师和他们的客户来说,努力和报酬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聪明人应该看重结果,而不是一味地努力。依照一些解释真理的见解做事,而不是像头老黄牛单纯地低头向前。相反,仅仅凭着脑子聪明和做事努力,不见得就能取得顶尖的成就。
当时,咨询公司有好几百正式员工,公司合伙人大约有30个,但公司30%的利润流向了个别人——也就是公司创立者。其实,创立者只占合伙人的4%。
理查德·科克和其他两位合伙人决定打破这种局面,于是,他们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用同样的道理来赚钱。他们的公司渐渐成长,拥有了上百个咨询人员。他们3人尽管为自己的公司做了不到20%的努力,却享受了超过80%的利润。
6年后理查德·科克辞职了,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其他合伙人,再用收入的20%投资在一家名为“飞罗传真”的公司上。
其后,理查德·科克又做了另两项大投资:一是刚成立的贝尔戈连锁店;另一个是MSI。这三项投资大约占他总财产的20%,但是它们带来的好处超过后来投资所得的80%。
从长期的投资组合所得的财富中,80%的财富来自于20%的投资。选择这20%的投资是至关重要的,一旦选定之后,就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它们。
传统的智慧教你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可是二八法则却要你小心选定一个篮子,将你所有的鸡蛋放进去,然后像老鹰一样盯紧它。
受某些因素的驱使,人们总是倾向于购买“名牌'或者自己熟悉的商品,所以这就决定了20%,甚至少于20%的厂商,获取了市场80%的利润。
依据二八法则,那些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厂商,看起来可以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产品,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论,他们获得的利润是占市场大多数分额的,但实际上他们获得的利润却比小供应商还低。在经济学家眼中,这种现象是不符合规律,不应该出现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情形却随处可见——显然,这种不平衡违背了经济学家的完全竞争模式。
为了能分到一小块市场蛋糕,所有的生产商都会力求改革,避免自己被“大鱼”吃掉。
可是如果了解二八法则,根据不同类型的顾客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那就可能得到或者逐渐扩展更多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那些以最少资金和人力投入,获得最大利润的公司,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扩大在细分市场中的占有率。它们可能是一家有较大规模的公司,或该细分市场里惟一的专业公司,也可能是该产业的全才型公司,他们的胜出,就是因为他们在该领域做得比其他公司好。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大公司拥有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空间”中,他们可能会获得很大的利润,但在其他细分市场中获得的利润可能会少得多,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
(摘录自:《二八法则:人生和商场杠杆原理》)
吉普夫是哈佛大学的语言教授。1949年,吉普夫发现“最省力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省力法则”实际上是对帕累托法则的重新发现与阐释。吉普夫法则认为:资源(人、货物、时间、技能,或任何有生产力的东西)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而大约20%~30%的资源,与70%~80%的资源活动有关。
吉普夫教授利用人口统计、书籍、文献与工业行为,来说明这种一致且重复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举例来说,他分析了1931年费城20个街区内发出的结婚证书,发现其中70%的婚姻,产生于该区城中30%的人身上。
吉普夫也为散乱的书桌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由:“使用频率较高的东西比较靠近我们。而聪明的秘书早就知道,常用的档案不必归档!”
朱伦是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工程师,20世纪50~90年代质量革命的幕后功臣。他在1924年加入西屋电器,是贝尔电话公司负责制造的分部。他担任公司的工业工程师,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产品品质中所隐含的二八法则。
在他的工作过程中,他广泛使用了二八法则,辅以其他的统计方法,用以根除了品质上的毛病,提升了产业与生活消费品的可靠度与价值。朱伦的《质量管理手册》一书在1951年出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在书中他大大颂扬了二八法则。
但在当时,美国大部分的企业家都对朱伦的理论缺乏兴趣。1953年,朱伦应邀前往日本演讲,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于是他留在日本,与几家日本公司合作,并将其理论应用到生活消费品的价值与品质的提高上。1970年后,日本经济迅速起飞,美国经济感受到威胁,朱伦才受到西方的尊重。他重回美国怀抱,并为美国工业做了他为日本人所进行过的改革。
在朱伦的倡导和实践下,二八法则成为全球品质革命的中心思想。
财富分布是幂律分布的(以下内容来源智本社清和社长)
上图是桥水基金绘制的显示美国贫富差距的一张图,可见从80年代开始,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如今,美国最富有的0.1%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大约等于最贫穷的90%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这一财富分配状况与1935至1940年的情况类似。
根据央行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杂志发布《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资产高达317.9万元,其中大多数人“被平均”。总资产最高20%家庭的资产总和占比达63%,最低20%家庭仅占2.6%。
根据招商银行个人客户存款数据显示,不到2%的个人客户(金葵花)占有总财富近50%。另有不到0.06%的个人客户(私人银行)占有总财富近30%。
2019年全国人均存款为5.87万元,其中5.6亿人的存款数额为零。私人银行客户和金葵花客户的人均金融资产分别为2731.66万元和150.20万元,是全国人均存款的465倍和25倍。
2020年,新财富500富人的财富高达10.7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中国GDP的1/10,超过了北上深三城的GDP总和。
风险投资回报或好公司是幂律分布的(只有两种公司:超级成功与其他)
在《从0到1》中彼得·蒂尔这么描述的:
每个风险投资家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寻找可以成功的企业。不过,就算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知道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知道公司都有差异,却低估了差异的程度。错误就在于他们期待风险投资的回报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没有希望的公司会倒闭,中等公司会一直持平,好公司的回报会达到两倍甚至四倍。假设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模式后,投资者进行了多种投资组合,希望其中成功公司的回报可以抵消失败公司带来的亏损。
但是“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这种方法通常会全盘皆输。这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如果你看重撒大网,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仅仅几个日后价值势不可挡的公司上,一开始你就会与这些稀有公司失之交臂。
上图清楚地展现出现实和错误认知之间的差异。
Founders Fund的业绩表现解释了这个扭曲的模式:Facebook是我们2005年的投资组合里表现最好的公司,回报比其他所投资公司加起来的还要多。帕兰提尔,是表现第二好的公司,带来的回报比刨除Facebook外所有公司加起来的还要多。这个高度不平均的模式并非偶然:我们其他的基金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风险投资中最大的秘密是: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资所获得的回报要等于或超过其他所有投资对象的总和。
一家公司的几个产品或几个客户就能产生大多数利润,或者几个销售员就可以贡献总销量的大部分份额,在许多企业活动中,有限的几件事就可能产生巨大的价值。然后问自己:我们该如何分配时间、工作、注意力或者金钱?我们能够一眼识别出那几个有限的重要事物吗?
如果把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表现最好的10个投资拿掉的话,那么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个笑话。巴菲特则直接宣称,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只有四五只。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也就四五只,一旦发现了,就要集中资金,大量买入;应该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而不是将鸡蛋放在十几只篮子里,暴风雨来临时不知道如何看好哪一只。
每个伟大的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没有人事先确切知道哪些公司会成功。垄断性企业所捕获的价值比几百万大同小异的竞争性企业所捕获的还要多。然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公司获得了呈指数级增长的价值。投资者的任务就是鉴定那些刚起步的前景光明的公司,投资这些公司并从中获利。如果他们判断无误,那么就会获得超额收益。然而,因为成功的公司需要时间很长。大部分投资者可能都等不到那么长的时间,所以往往刚开始就失败了。
在彼得·蒂尔看来:
普通的投资者通常会构建多种投资组合。但是,洞察到幂次法则的人不会那么做。因为他们知道,投资的回报是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的公司将完胜其他所有公司。只是,因为没有人事先确切知道哪些公司会成功,所以必须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一个好的投资组合,每家公司都必须真正具有取得极大成功的可能性。彼得·蒂尔通常只关注五到七家企业。这些企业通常都具有十分独特的基本面,未来可能产生数十亿美元的价值。彼得·蒂尔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不关注事物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
“80/20法则”是指你从20%的信息和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同样,你可能需要花费80%的努力来获取最后20%的价值。)理解这一法则后,一旦你了解了做出最好决策所需的大多数信息,你就不必再限于不必要的细节之中了。
巴菲特在2018年致股东的信上写道:
投资者在评估伯克希尔时,有时候会过度关注我们众多不同业务的细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树木”。由于我们有大量不同的样本——从细嫩枝条到参天巨木,分析这些样本会让人头脑发麻。我们的有些树木可能罹患疾病,可能撑不过10年了。而其他一些树木,必将成长得高大健美。幸运的是,想要粗略估计伯克希尔的内在商业价值,没有必要单独去评估每一棵树。
高瓴资本张磊则是这么说的:
“逻辑上的升维”和“决策上的降维”无疑是对真相的最好描述,只有在更好的、更重要的变量分析上持续做到最好,才是提高投资确定性与大概率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平衡的。但面对这种不平衡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利用它为我们的事业和生活谋福。
比如,对一个服务员说,顾客中的20%占有营业额的80%,而他们就是所谓的“贵客”。既然这样,要怎样做才能抓住这些“贵客”,也就是其经营的诀窍所在。
再比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了80%的啤酒,那么显然这20%的人就应该是啤酒制造商应该注意的对象。要想更多地增加他们的啤酒销量,就要抓住这20%的人,争取他们的购买。
再比如,如果公司发现20%的产品带来了80%的利润,那么这家公司就应该集中精力来生产销售利润高的产品。
幂次法则无时无处不给芸芸众生以深刻的思想启发。它反映的不仅是一种客观事实,即宇宙状态的不平衡性,更浓缩了一种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不平衡的存在,打破那些束缚我们的常规认识,从而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如果你想取得人生的辉煌和事业的成就,就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
——奖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
——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
——练习用最少的努力去控制生活。
——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地观察。
——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找人来负责一些事务,而且不是为了节税(我们可以运用园艺师、汽车工人、装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来发挥最大效益,不需事必躬亲)。
——小心选择事业和雇工,如果可能,就自己当老板。
——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
——在各重要的方面,找出那些关键的20%能达到80%的好处。
——平静,少做一些,锁定少数能以二八法则完成的目标,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机会。
——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务必善用这少有的“幸运时刻”。
不管你面临的事情有多少,请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列出来,并把它摆在第一位,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你就不会因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耽误精力和时间。如此坚持下去,你将会逐渐接近人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