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法则”,投资和人生路上决胜的关键

“二八法则”,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很早之前,维弗雷多·帕累托注意到,80%的豌豆是从20%的豆荚里出来。帕累托指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据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绝大多数,因此,只要控制住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就能够控制事物发展的全局。这一原理后来逐渐演变成被当今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很快被各路专家学者在诸多领域推而广之,并且都惊人地适用。

经济学家认为,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认为,20%的个体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当然,还有更多类似的例子,比方说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别人支配;20%的人获得成功,80%的人不会成功;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悲观消极;20%的人高价买时间,80%的人低价卖时间……
帕累托分布描述了赢家通吃的极端效应。这个效应非常普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时时适用,潜伏在周围的每个角落、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二八法则”的专家理查德·科克认为:凡是洞悉了“二八法则”的人,都会从中受益匪浅,有的甚至会因此而改变命运。
—  
“二八法则”案例
众所周知,鳗鱼肉质爽脆,肥美可口,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和消费者的喜爱。而鳗鱼养殖业虽获利颇丰,却也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极大的风险,可以说是一项风险投资。因为鳗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比其他所有品种鱼类的平均成活率都低出一大截,一般来说只有20%~30%,如果掌握不好的话就可能连20%的成活率都达不到。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在养鱼池里投放了100万只鳗鱼苗,最终成活下来并且能帮我们获利的往往只有20万只,其余的八成都会变成一文不值的鳗鱼泥,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可见,鳗鱼的成活率高低是制约该项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必须对鳗鱼的生活习性有极为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将鳗鱼养好,另外,在养殖过程中的运气成分也会对最终的成功与否产生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年轻的“90后”,刚从学校里毕业的小马一步跨入了鳗鱼养殖这个行业。小马家可以说是鳗鱼世家了,几代的父辈们都是干这一行出身的,大学毕业以后,他也理所当然地子承父业开始从事起鳗鱼养殖行业来。小马深知父辈在养殖鳗鱼苗的过程中付出时的艰辛劳作和收获时的无能为力是多么的不成正比,就越发希望能通过一些更合理、更科学的途径带领大家走出鳗鱼养殖的怪圈,摆脱那种凭借运气苦苦等待的困境。于是,小马开始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持续改善养殖条件:保障最干净、鲜活的水质,保持最适合鳗鱼生存的水温,以确保鳗鱼的基本健康状况,同时不断改良鳗鱼专用饲料,促进消化,寻找更适合它们茁壮成长的饲养方法,还试过放音乐、种水草等千奇百怪的办法……但是,这些做法对于提高鳗鱼苗的成活率来说,起到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小马并没有气馁,发誓一定要找到提升鳗鱼苗存活率的可行方法。他开始四处求助,上网查看海量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养殖类读本,并且找到了相关的生物学专业人士。听了小马的来意,专家带领一支考察小组开始对鳗鱼的养殖过程和成活率数据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和严密的分析,结果显示,整个养殖的过程都很正常,一切均严格按照流程标准规范地进行,而鳗鱼苗会20%活下来,80%死掉,这也完全符合自然界的“二八法则”。
通过对鳗鱼养殖的分析判断,专家们发现调查结果与“二八法则”是完全吻合的,而“二八法则”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几乎不可违背。但小马还是不甘心放弃,送走专家后仍然坚持继续观察和细致研究鳗鱼的日常生活习性,并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每天关注喂食前后鳗鱼苗的动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小马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投食后,大多数的鳗鱼都会拼尽全力地去寻找食物,为了得到鱼食,它们要打响一场苦战,必须一刻不停地游向鱼食撒落下来的方向。其中那些比较强壮的、个头更大一些的鳗鱼会及时冲到最上面,顺利地抢到充足的鱼食;而那些身体素质偏差的、个头比较小的鳗鱼却拼死拼活也很难分得一杯羹,跟着游上半天却一无所获,腹中空空黯然而归。像这样循环下去,久而久之,这批没有力气的鳗鱼苗最后只能饿死在池底。
小马恍然大悟:这就是自然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啊。此后,小马对症下药,除了水质管理、池塘专养、轮捕轮放之外,创造式地采用漩涡对流式投食法,即从鱼池底部向上冲水,让整池水形成对流。这样一来,所有鳗鱼苗都会被巨大的水流冲击到水面上,轻而易举地吃到鱼食,自然就获得了高产高效,鳗鱼苗的成活率曾经一度达到了90%以上,这一做法被附近的养殖户纷纷效仿。
(案例来源:《投资心理学:投资其实是一场心理游戏》)
—  
帕累托:社会上大部分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了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1848~1923)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于是潜心研究这一模式,并于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则。

帕累托研究发现,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了,而且这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具有极不平衡的关系。帕累托还发现,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而且也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个简单而让人不可思议的结论:

如果社会上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财富,那么可以推测,10%的人占有了65%的财富,而5%的人则占有了社会50%的财富。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让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努力,都没有创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没有直接创造收益和效果。而我们80%的收获却仅仅来源于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带来20%的成果。

很明显,二八法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通过这一法则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结论:地球上大约有80%的资源是被世界上15%的人消耗掉的;在公司的客户中,为公司创造80%收益的客户实际上只占所有客户的20%;而在企业中,20%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了80%的收益。

而在生活中,80%的交通事故是被那些20%的违规驾驶者造成的;家里的地毯有20%遭受了80%程度的磨损;你所有衣服中的20%占据了你全部生活时间的80%;你的电脑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导致的;你一生使用的80%的文句是用字典里20%的字组成的。而在考试中,20%的知识能为你带来80%的分数。同样的道理,你20%的朋友,占据了你80%与朋友见面的时间……

由此可见,二八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就像人的影子,潜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摘录自:《二八法则:人生和商场杠杆原理》)

—  
理查德·科克:凡是洞悉了二八法则的人,
都会从中受益匪浅,有的甚至因此改变命运

研究二八法则的专家理查德·科克认为:凡是洞悉了二八法则的人,都会从中受益匪浅,有的甚至会因此改变命运。

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兄告诉他千万不要上课:“要尽可能做得快,没有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除非你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在你读书时,应该领悟这本书的精髓,这比读完整本书有价值得多。”这位学兄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书80%的价值,已经在20%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所以只要看完整部书的20%就可以了。

理查德·科克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方法,而且以后一直沿用它。牛津并没有一个连续的评分系统,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就足以裁定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他发现,如果分析了过去的考试试题,把所学到知识的20%,甚至更少的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准备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试卷中80%的题目。这就是为什么专精于一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可以给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学生却不尽考官之意。这项心得让他并没有披星戴月终日辛苦地学习,但他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理查德·科克到壳牌石油公司工作后,在可怕的炼油厂内服务。他很快就意识到,像他这种既年轻又没有什么经验的人,最好的工作也许是咨询业。所以,他去了费城,并且比较轻松地获取了Wharton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随后加盟一家顶尖的美国咨询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领到的薪水是在壳牌石油公司的4倍。

就在这里,理查德·科克发现了许多二八法则的实例。咨询公司80%的成长,几乎全部来自专业人员不到20%的公司。而80%的快速升职也只有在小公司里才有——有没有才能根本不是主要的问题。

当他离开第一家咨询公司,跳槽到第二家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新同事比以前公司的同事更有效率。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新同事并没有更卖力地工作,但他们在两个主要方面充分利用了二八法则。首先,他们明白,80%的利润是由20%的客户带来的,这条规律对大部分公司来说都行之有效。而这样一个规律意味着两个重大信息:关注大客户和长期客户。大客户所给的任务大,这表示你更有机会运用更年轻的咨询人员;长期客户的关系造就了依赖性,因为如果他们要是换了另外一家咨询公司,就会增加成本,而且长期客户通常不在意价钱问题。

对大部分的咨询公司而言,争取新客户是重点工作。但在他的新公司里,尽可能与现有的大客户维持长久关系才是明智之举。

不久后,理查德·科克确信,对于咨询师和他们的客户来说,努力和报酬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聪明人应该看重结果,而不是一味地努力。依照一些解释真理的见解做事,而不是像头老黄牛单纯地低头向前。相反,仅仅凭着脑子聪明和做事努力,不见得就能取得顶尖的成就。

当时,咨询公司有好几百正式员工,公司合伙人大约有30个,但公司30%的利润流向了个别人——也就是公司创立者。其实,创立者只占合伙人的4%。

理查德·科克和其他两位合伙人决定打破这种局面,于是,他们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用同样的道理来赚钱。他们的公司渐渐成长,拥有了上百个咨询人员。他们3人尽管为自己的公司做了不到20%的努力,却享受了超过80%的利润。

6年后理查德·科克辞职了,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其他合伙人,再用收入的20%投资在一家名为“飞罗传真”的公司上。

其后,理查德·科克又做了另两项大投资:一是刚成立的贝尔戈连锁店;另一个是MSI。这三项投资大约占他总财产的20%,但是它们带来的好处超过后来投资所得的80%。

从长期的投资组合所得的财富中,80%的财富来自于20%的投资。选择这20%的投资是至关重要的,一旦选定之后,就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它们。

传统的智慧教你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可是二八法则却要你小心选定一个篮子,将你所有的鸡蛋放进去,然后像老鹰一样盯紧它。

受某些因素的驱使,人们总是倾向于购买“名牌'或者自己熟悉的商品,所以这就决定了20%,甚至少于20%的厂商,获取了市场80%的利润。

依据二八法则,那些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厂商,看起来可以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产品,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论,他们获得的利润是占市场大多数分额的,但实际上他们获得的利润却比小供应商还低。在经济学家眼中,这种现象是不符合规律,不应该出现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情形却随处可见——显然,这种不平衡违背了经济学家的完全竞争模式。

为了能分到一小块市场蛋糕,所有的生产商都会力求改革,避免自己被“大鱼”吃掉。

可是如果了解二八法则,根据不同类型的顾客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那就可能得到或者逐渐扩展更多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那些以最少资金和人力投入,获得最大利润的公司,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扩大在细分市场中的占有率。它们可能是一家有较大规模的公司,或该细分市场里惟一的专业公司,也可能是该产业的全才型公司,他们的胜出,就是因为他们在该领域做得比其他公司好。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大公司拥有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空间”中,他们可能会获得很大的利润,但在其他细分市场中获得的利润可能会少得多,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

(摘录自:《二八法则:人生和商场杠杆原理》)

—  
吉普夫的最省力法则和朱伦的关键少数规则

吉普夫是哈佛大学的语言教授。1949年,吉普夫发现“最省力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省力法则”实际上是对帕累托法则的重新发现与阐释。吉普夫法则认为:资源(人、货物、时间、技能,或任何有生产力的东西)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而大约20%~30%的资源,与70%~80%的资源活动有关。

吉普夫教授利用人口统计、书籍、文献与工业行为,来说明这种一致且重复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举例来说,他分析了1931年费城20个街区内发出的结婚证书,发现其中70%的婚姻,产生于该区城中30%的人身上。

吉普夫也为散乱的书桌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由:“使用频率较高的东西比较靠近我们。而聪明的秘书早就知道,常用的档案不必归档!”

朱伦是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工程师,20世纪50~90年代质量革命的幕后功臣。他在1924年加入西屋电器,是贝尔电话公司负责制造的分部。他担任公司的工业工程师,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产品品质中所隐含的二八法则。

在他的工作过程中,他广泛使用了二八法则,辅以其他的统计方法,用以根除了品质上的毛病,提升了产业与生活消费品的可靠度与价值。朱伦的《质量管理手册》一书在1951年出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在书中他大大颂扬了二八法则。

但在当时,美国大部分的企业家都对朱伦的理论缺乏兴趣。1953年,朱伦应邀前往日本演讲,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于是他留在日本,与几家日本公司合作,并将其理论应用到生活消费品的价值与品质的提高上。1970年后,日本经济迅速起飞,美国经济感受到威胁,朱伦才受到西方的尊重。他重回美国怀抱,并为美国工业做了他为日本人所进行过的改革。

在朱伦的倡导和实践下,二八法则成为全球品质革命的中心思想。

—  
史特金定律和幂律
科幻作家泰德·史特金指出,90%的科幻小说确实很垃圾,但任何事物中的90%都是垃圾,只有10%才是有意义的。10%的科幻小说可以和人类古今写作的任何作品媲美。这就是“史特金定律”:任何事物当中的90%都是垃圾。这个定律带给行为上最明确的指向就是:确保你所关注的是该领域最好的东西。比如,阅读时必须推崇读各领域的经典作品,因为那是该领域最好的10%。比如,投资时必须推崇各行业的头部公司,因为那是该领域的最好的10%。史特金定律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帕累托分布。
物理学在研究地震时发现,小地震屡见不鲜,但大地震很罕见。地震的震级多有不同,但震级越高,就越罕见。地震能量每增加一倍,相应震级的地震发生概率就会降低3/4倍,最终会得到一个从小规模地震到大规模地震分布的滑坡曲线。物理学家称这种关系为“幂律”,因为这种分布是用指数方程或幂来描述的。生物灭绝事件的规模、太阳耀斑的程度、股票价格的波动、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等等都遵循幂律,这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幂律分布是一条没有峰,且不断递减的曲线,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微小事件和少数非常重大的事件并存。首先,幂律分布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风险。其次,幂律分布存在揭示了自组织系统的某些基本规则。幂律分布的效力随时间的延续而增强,正如纳西姆·塔勒布所说的,许多稀有事件会向我们展示它们的样子:我们很难计算它们的可能性,但很容易对它们发生的概率形成一般概念。当然,随机事件或意外事件也可以解释成功,并且成为赢家通吃结果的原动力。一个人可能完全因为随机的原因而稍稍领先于其他人。
在彼得·蒂尔看来,帕累托分布、史特金定律、幂律,就是“幂次法则”。在《从0到1》中彼得·蒂尔说:“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不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少数人往往会取得极大的成果,不要低估了指数级增长。指数方程描述的是最不平均的分配,它完整定义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而我们几乎毫无察觉。
我们通过下面内容理解下彼得·蒂尔为什么说世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
  • 财富分布是幂律分布的(以下内容来源智本社清和社长)

上图是桥水基金绘制的显示美国贫富差距的一张图,可见从80年代开始,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如今,美国最富有的0.1%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大约等于最贫穷的90%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这一财富分配状况与1935至1940年的情况类似。
根据央行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杂志发布《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资产高达317.9万元,其中大多数人“被平均”。总资产最高20%家庭的资产总和占比达63%,最低20%家庭仅占2.6%。
根据招商银行个人客户存款数据显示,不到2%的个人客户(金葵花)占有总财富近50%。另有不到0.06%的个人客户(私人银行)占有总财富近30%。
2019年全国人均存款为5.87万元,其中5.6亿人的存款数额为零。私人银行客户和金葵花客户的人均金融资产分别为2731.66万元和150.20万元,是全国人均存款的465倍和25倍。
2020年,新财富500富人的财富高达10.7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中国GDP的1/10,超过了北上深三城的GDP总和。
  • 风险投资回报或好公司是幂律分布的(只有两种公司:超级成功与其他)

在《从0到1》中彼得·蒂尔这么描述的:

每个风险投资家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寻找可以成功的企业。不过,就算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知道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知道公司都有差异,却低估了差异的程度。错误就在于他们期待风险投资的回报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没有希望的公司会倒闭,中等公司会一直持平,好公司的回报会达到两倍甚至四倍。假设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模式后,投资者进行了多种投资组合,希望其中成功公司的回报可以抵消失败公司带来的亏损。
但是“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这种方法通常会全盘皆输。这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如果你看重撒大网,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仅仅几个日后价值势不可挡的公司上,一开始你就会与这些稀有公司失之交臂。

上图清楚地展现出现实和错误认知之间的差异。

Founders Fund的业绩表现解释了这个扭曲的模式:Facebook是我们2005年的投资组合里表现最好的公司,回报比其他所投资公司加起来的还要多。帕兰提尔,是表现第二好的公司,带来的回报比刨除Facebook外所有公司加起来的还要多。这个高度不平均的模式并非偶然:我们其他的基金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风险投资中最大的秘密是: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资所获得的回报要等于或超过其他所有投资对象的总和。
—  
幂次法则对投资的启示
“二八法则”、史特金定律、幂律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后取得的成绩,其实只是来源于我们20%的努力,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其他80%的努力是完全的无用功,这些付出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的收获。更通俗地讲,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现在,许多事情正逐渐从80/20变成更为不平衡的99/1。也就是99%的互联网流量都是不到1%的网站创造的,99%的图书销量是不到1%的作者贡献的。当今几乎所有东西都有赢家通吃的效应,包括了伤害和收益的来源。因此,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或增加反脆弱性,只需几个步骤,很少的几个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如果幂次法则引入投资领域,那么显然将得到一些洞见。好公司总是少之又少,好公司的管理者也是少之又少,而好的投资者也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符合帕累托分布或史特金定律。因此,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好公司,也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管理者都是好的管理者,并且,更不能指望所有的投资者都是好的投资者。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在证券市场,能够获得长期超额收益的一定是其所在行业的头部公司。这些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为数不多的公司几乎攫取了行业内所有的利润,产生了典型的“赢家通吃”效应。在美国市场是这样,在A股市场也是这样。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的A股,利润越来越趋于向头部公司高度集中,呈现出典型的帕累托分布。长期投资于这些头部公司,也将同步获得超额的回报。
查理·芒格先生曾经对此进行精彩的诠释:
一家公司的几个产品或几个客户就能产生大多数利润,或者几个销售员就可以贡献总销量的大部分份额,在许多企业活动中,有限的几件事就可能产生巨大的价值。然后问自己:我们该如何分配时间、工作、注意力或者金钱?我们能够一眼识别出那几个有限的重要事物吗?
查理·芒格对此进行验证。他说:
如果把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表现最好的10个投资拿掉的话,那么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个笑话。巴菲特则直接宣称,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只有四五只。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也就四五只,一旦发现了,就要集中资金,大量买入;应该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而不是将鸡蛋放在十几只篮子里,暴风雨来临时不知道如何看好哪一只。
彼得·蒂尔认为:
每个伟大的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没有人事先确切知道哪些公司会成功。垄断性企业所捕获的价值比几百万大同小异的竞争性企业所捕获的还要多。然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公司获得了呈指数级增长的价值。投资者的任务就是鉴定那些刚起步的前景光明的公司,投资这些公司并从中获利。如果他们判断无误,那么就会获得超额收益。然而,因为成功的公司需要时间很长。大部分投资者可能都等不到那么长的时间,所以往往刚开始就失败了。

在彼得·蒂尔看来:

普通的投资者通常会构建多种投资组合。但是,洞察到幂次法则的人不会那么做。因为他们知道,投资的回报是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的公司将完胜其他所有公司。只是,因为没有人事先确切知道哪些公司会成功,所以必须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一个好的投资组合,每家公司都必须真正具有取得极大成功的可能性。彼得·蒂尔通常只关注五到七家企业。这些企业通常都具有十分独特的基本面,未来可能产生数十亿美元的价值。彼得·蒂尔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不关注事物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
桥水基金的雷·达里奥说了这样一段话:
“80/20法则”是指你从20%的信息和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同样,你可能需要花费80%的努力来获取最后20%的价值。)理解这一法则后,一旦你了解了做出最好决策所需的大多数信息,你就不必再限于不必要的细节之中了。

巴菲特在2018年致股东的信上写道:

投资者在评估伯克希尔时,有时候会过度关注我们众多不同业务的细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树木”。由于我们有大量不同的样本——从细嫩枝条到参天巨木,分析这些样本会让人头脑发麻。我们的有些树木可能罹患疾病,可能撑不过10年了。而其他一些树木,必将成长得高大健美。幸运的是,想要粗略估计伯克希尔的内在商业价值,没有必要单独去评估每一棵树。

高瓴资本张磊则是这么说的:

“逻辑上的升维”和“决策上的降维”无疑是对真相的最好描述,只有在更好的、更重要的变量分析上持续做到最好,才是提高投资确定性与大概率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在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要抓住那些关键性问题来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选择性地寻找和投放,尽量抓住那些能为我们奠定主要收益的几笔投资,在几个重点公司上集中分析研判,下足资本并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好。
—  
幂次法则对人生的启发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平衡的。但面对这种不平衡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利用它为我们的事业和生活谋福。

比如,对一个服务员说,顾客中的20%占有营业额的80%,而他们就是所谓的“贵客”。既然这样,要怎样做才能抓住这些“贵客”,也就是其经营的诀窍所在。

再比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了80%的啤酒,那么显然这20%的人就应该是啤酒制造商应该注意的对象。要想更多地增加他们的啤酒销量,就要抓住这20%的人,争取他们的购买。

再比如,如果公司发现20%的产品带来了80%的利润,那么这家公司就应该集中精力来生产销售利润高的产品。

幂次法则无时无处不给芸芸众生以深刻的思想启发。它反映的不仅是一种客观事实,即宇宙状态的不平衡性,更浓缩了一种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不平衡的存在,打破那些束缚我们的常规认识,从而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如果你想取得人生的辉煌和事业的成就,就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

——奖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

——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

——练习用最少的努力去控制生活。

——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地观察。

——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找人来负责一些事务,而且不是为了节税(我们可以运用园艺师、汽车工人、装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来发挥最大效益,不需事必躬亲)。

——小心选择事业和雇工,如果可能,就自己当老板。

——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

——在各重要的方面,找出那些关键的20%能达到80%的好处。

——平静,少做一些,锁定少数能以二八法则完成的目标,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机会。

——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务必善用这少有的“幸运时刻”。

不管你面临的事情有多少,请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列出来,并把它摆在第一位,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你就不会因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耽误精力和时间。如此坚持下去,你将会逐渐接近人生的大事。

—  END 
(0)

相关推荐

  • 投行人的心智模式之“头部思维”

    投行人的心智模式之"头部思维"  (作者:沈春晖) 本文摘录自沈春晖原创著作<投行十讲>,是该书第六讲"投行人的心智模式"之第四节"头部思 ...

  • 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能成事儿的人,往往具...

    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能成事儿的人,往往具备3种特质:拓展认识半径.明确能力半径.缩小行动半径. 彼得蒂尔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如果在你面前放着两个6寸披萨和一个9寸披萨,你会怎么选? 答案很简单,由公 ...

  • 掌握指数型思维,积攒高维认知,拥抱财富复利,追求指数级增长

    导读:毫不夸张地说,指数型思维与指数增长(J曲线),是未来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也是人一生中最应该掌握又难以掌握的思维模型之一.复利是指数增长的一种表现,现实中大多数人都知道复利效应,却极 ...

  • 墨菲定律、二八法则、马太效应、手表定理、“不值得”定律等左右人生的金科玉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

  • 不可不知的效应和法则,人生路上有方向不迷

    不可不知的效应和法则,人生路上有方向不迷

  • 散文:人生路上风雨兼程,也遇见更多的美丽

    人生难免起起落落,遇到伤害和挫折,我们累过.哭过.失望过.痛苦过,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历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题记 人生执念一程山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轻描淡写的水 ...

  • 人生路上五句话(终身受益)

    夏雨荷 陈佩廷 - 古筝曲 一生中,要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易.这里有几句话,看了或许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一句话 人生路上有三看: 一看远.二看宽.三看淡 1.看远 即寻找目标,寻思境界.飞翔充盈人生, ...

  • 人生路上风雨兼程,也遇见更多的美丽

    原创子墨文学 作者:子墨 人生难免起起落落,遇到伤害和挫折,我们累过.哭过.失望过.痛苦过,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历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题记 人生执念一程山水,一路 ...

  • 人生路上五句话

    ◆ ◆ ◆ 夏雨荷 陈佩廷 - 古筝曲 一生中,要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易.这里有几句话,看了或许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一句话 人生路上有三看: 一看远.二看宽.三看淡 1.看远 即寻找目标,寻思境界.飞 ...

  • 人生路上,沉住气,你便赢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夏莫MO 文/夏莫 人活在这个世上,就如同在海上航行,时不时的会遇到暴风骤雨.有人惊慌失措,在海上迷失方向:有的人,沉着冷静,及时想到自救的方式,突破困境. 每个人都会经历 ...

  • 人生路上,要懂得用时间和心去看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倚马看花说情感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是活在人群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与很多人产生联结,也会错过很多人,成为很多人生命中的过客.我们会为了自己挑选朋友,爱侣,我们会因为 ...

  • 人生路上,守住这几条原则,能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文/飞鱼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这句话的意思说,一个人如果被外界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