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吸引

导读:王尔德说:世界上的一切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仅仅与權力有关

古今中外,无论在贵族精英的圈子,还是市井小民的场所,关于两性关系的玩笑,都是人们用来调节气氛、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永恒话题。

那么,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有多重要?达尔文为何在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又针对人类提出了性选择理论?生命的根本目的,究竟是生存、还是繁衍?生物体或人类为了满足性欲,抑或成就爱情,究竟会做出多么大牺牲?……

甚至,人类社会中看似闪烁着理性智慧的一夫一妻制,说到底,仍旧是两性之间持续的利益算计相互博弈的结果,完全是一项进化的产物

致命性吸引

文 | 立峰

1、什么是爱情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所开创的性心理学说中,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即:

性的满足是人最核心的需要之一,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是人的本能。而且,这种对于性满足的追求,也是人所有行为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是佛洛依德在其晚年的著作《文明极其缺憾》中所表达的观点。当时的他,早已从用潜意识或性本能理论来治疗个体心理疾病的阶段,升级至将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高度。因为晚年的佛洛依德所关注的,已经是人类个体整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了。

佛洛依德 & 理查德·道金斯

佛洛依德关于性的观点看似很无厘头,但若能从更高维度加以观察,两性关系的重要性,无论在古人的哲学著作、现代的生物进化学、抑或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中,都能找到很好的验证。比如: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专门论述爱情的著作《会饮篇》里,曾经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一个古老的传说。他说:

上古人类是一种长着两个头、四只手、四只脚的生物。这些原始人的力大无穷,还想要推翻神的统治。结果,在人与神的博弈中,人全都被宙斯一分为二,变成了今天人类的样子。

因而,人类在潜意识里,始终想要回复到最初的完整状态,为了找回失去的另一半、并与之合二为一,就会终其一生、寻寻觅觅,直到愿望最终达成。

可见,人类想要寻找另一半的强烈动力,是一种隐藏甚深、并无法遏制的原始力量

2、英国皇家学会的理查德·道金斯教授,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里,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所有的基因,都是自私的
在这里,道金斯想要强调的是基因,而非生物个体。因为他认为,每一个基因都有各自的利益,在同一生物体的基因之间、或是基因和生物个体之间,都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更重要的是,这些自私的基因,所服务的并非生物个体;恰恰相反,是基因利用了生物,将它所在的生物体当成了复制和传播自己的工具。

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生命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传宗接代的伟大事业,即更多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基因。——而绝大部分人们,虽然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却在不知不觉中、乖乖执行着基因的命令。

《自私的基因》自1976年出版就大受欢迎

已经有了无数的版本

3、达尔文在解释自然生物的物种起源时,用的是适者生存学说。然而,他在解释关于人类起源的大量问题时,却果断抛弃了前者,代之以独特的性选择理论。因为:
根据适者生存学说,一个人只要适应环境,就能存活得足够长久,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生儿育女、传播基因。然而,某个十分善于吸引异性、拥有强大繁衍能力的人,却可以在其有限的生命中,更多更好地将基因传播出去。
从基因传播的角度,前者的生命也许并无多大价值,只有成功实现繁衍的后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者

简而言之,生存并非生物的真正目的,但繁衍却是。如果一个生物个体无法繁衍足够的后代,那么,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即便看似再合情合理,也终将是一纸空谈。

因而,两性之间不可遏制的性吸引力,才是深藏在人性深处、未被完全察觉的基因密码。

在许多描写情感的文学作品中、或是在爱情至上者的眼里,爱情一定是圣洁神圣、至高无上的人类情感。显然,达尔文的理论实在是有些无厘头。

但其实,无论是文人笔下的美好爱情,还是热恋中男女双方的炙烈情感,其实都逃不开基因所预设的生物程序。而我们人类,作为灵长目的一员、猿类的近亲,也许真就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高级。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干脆直截了当、把人类称为“第三种黑猩猩”。因为,自从有了基因测序,科学家才猛然发现,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相似度竟然如此之高。比如:

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差异仅1.6%,遗传学家由此推算,人类与黑猩猩的祖先在700万年前才分道扬镳,并被后来的考古化石所证实。从那以后,才陆续演化出了各种古人类与两种黑猩猩。所以,黑猩猩确实是人类的近亲。
贾雷德·戴蒙德的涉猎范围和诸多著作
涵盖了生物学 进化学 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广泛领域

说了那么多,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给爱情下个定义,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爱情,不过是受到自私基因驱使的,生物体持续不断的、想要寻求异性、实现繁衍的冲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或焦虑、或甜蜜的内心情感。

而人类夫妻间相互依恋的情感,以及伴随终身的一夫一妻制,其实并非来自社会习俗或法律规定,而是漫长的生物演化社会演化综合作用而得到的结果。因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才如此总结道:

无论是人或动物,两性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来自进化过程中两性之间利己行为的相互博弈

2、动物界的“夫妻关系”

无论人类将爱情看得多么圣洁伟大,但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无法跳脱开生物基因的控制。事实是,所有动物的性行为方式,都是在漫长的生物演化中形成的,是特定物种的雌雄两性,为了最大限度传播各自的基因,而持续不断、相互博弈、或相互妥协的结果。

⭐️性别的由来

其实,生物本来没有性别,之所以分化出雌雄两性,完全是生物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我们知道,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它们构造简单,繁殖方式也同样简单,只需一分为二就好,根本就不需要性别。所以,地球生物最初是没有性别的。

但生物进行无性繁殖,不需要其它生物个体的参与,效率固然很高,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

由于细胞的自我复制太过精确,因而所分裂出的细胞后代,将完全与原细胞一模一样。所以,单细胞生物将因难以进化而缺乏多样性,一旦环境有所变化,生物种群便很可能遭遇群体灭绝

所以,有些单细胞生物,便发展出了一种无性性行为。即在没有性别的生物个体之间,同样能交换遗传物质,进行一种类似性行为的活动。比如,科学家发现:

一种可引起“斑疹伤寒”的细菌,会两两靠近,通过细胞壁交换遗传物质。这个过程并非交配,但会使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比如,当某个细菌在偶然中产生了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便迅速传遍整个种群,导致这类细菌很快就全都拥有了这种抗药性。

单细胞生物的这种无性的性行为,无疑强化了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加了种群对抗风险的能力。

蚜虫

这种的无性性行为,无疑是生物进化、或适应环境的结果;那么,雌雄两性、及两性共同参与的有性生殖,则同样是生物为了努力适应环境、奋勇传播基因,继续进化所获得的成果。比如:

本可以进行孤雌生殖的蚜虫,为了适应寒冷的天气,另外进化出一种有性生殖的方式。
1、进行孤雌生殖的蚜虫,可以在没有雄性参与的情况下,独自繁育后代,如此得到的所有后代也都是雌性的。
2、但每当遇上阴冷的秋天,雌性蚜虫便生育雄性蚜虫,然后与之交配(跟自己的孩子交配),产生受精卵。
因为,如果蚜虫在秋天进行孤雌生殖,小蚜虫根本无法活过寒冬;但是,受精卵却可以,而且能在来年万物复苏之际孵化长大,以此增加繁育后代的效率

所以,无论是无性性行为、或是有性生殖,都是生物为不断适应环境所做的努力,而最终目的,就是更加有效地传播基因、壮大种群。

⭐️致命的性爱

当地球生物从无性的世界中,终于分化出了雌雄两性,生物两性间恩怨情仇的大片,便就此拉开帷幕。从此,两性之间不但充斥着若即若离、斗智斗勇的博弈周旋,甚至不乏毫不留情、冷血暴力的残酷厮杀,其精彩程度既令人叹为观止、也将完全超乎想象。

的确,即便自然生物产生了两种性别,也并不意味着两性之间一定相亲相爱。事实也恰恰如此,动物两性间的结合,许多都并非自愿、甚至是被强迫的。其中有雌性强迫雄性,也有雄性强迫雌性,中间充满了暴力、伤害、甚至杀戮。比如:

1、有些鸟类,雄鸟为了完成交配,但又担心自己没有魅力,于是索性先将雌性暴打一顿、将其制服,然后再霸王硬上弓。但这还远远不算糟糕的。

2、某些螳螂的交配不但血腥暴力、而且堪称恐怖。因为,雌螳螂必须把雄螳螂的头部咬掉,受精过程才能够完成。

3、当然还有更恐怖的。有一种叫灰球园蛛的蜘蛛,因为雄蛛体型远远小于雌蛛,交配时无法直接受精;为了完成交配,雌蛛必须将捕食用的锋利双颚插进雄蛛身体、将其固定,并在雄蛛为它受精时将雄蛛吃掉。

4、还有一种叫做的小飞虫,要完成交配,雌蠓须降落在雄蠓背上,先把雄蠓杀死、吃掉,只剩下生殖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雄蠓的生殖器黏着在雌蠓的腹部,让雌蠓受精。

两性之间为了完成交配,常常不得不严重伤害、甚至杀戮对方。可见,有的时候,生物的两性之间性的吸引的确足以致命,而这样的交配成本,也实在是高得离谱。

雌螳螂看似温柔 实则残忍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一方为了“爱情”,宁愿奋不顾身、飞蛾扑火,就算付出生命代价,也必须要完成繁衍后代的伟大事业。

然而,这种行为与其说是伟大的爱情,不如说是基因的圈套,是基因预设的生物程序。因为,若非如此,即便再成功的物种、再优秀的基因,都将因缺少后代而无以为继。

不用说,那些稍稍具有理智,而不愿为爱赴死的苟且之徒,早就因为缺少后代而消失在历史中了。而那些视死如归、宁愿被爱人吃掉,也必须让基因延续的生物个体,一路高唱着裴多菲“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诗句,走上了舍身求爱的险途。它们在客观上,让它们爱情至上的基因,生生不息、传续久远。

可当人们正在为这类伟大爱情无限感慨、泪流满面时,却转念想到了道金斯自私基因。于是,他们这才猛然发现,许多生物并非对爱情至死不渝,只不是一不小心受到了自私基因操控,身不由己而已。

爱情故事可以讲得凄美感人,但事实真相却毫无浪漫可言。决定了生物个体为爱牺牲的,只是它的繁殖的本能;说到底,自私的基因才是地球生物生生不息、兴兴向荣的那个决定性。

⭐️忠贞爱情 & 多样性行为

当然,动物两性间的荒唐事儿还有很多,虽然更高级的动物,总是会稍稍文明一些。比如:

1、犀牛的交配过程虽很是粗鲁,但不至于杀死对方。因为犀牛本来就是性格暴躁的独居者,即便是同类,都尽量避免接触。而到了发情的季节,致命的性的吸引才迫使雌雄犀牛走到一起,使之发生不可避免的接触。

所以在交配前,雌雄犀牛会非常野蛮地互相冲撞一番,等到双方精疲力竭、攻击性逐渐减弱、态度相互缓和,雌犀牛最后才会同意雄犀牛爬到它背上完成交配。

2、除了犀牛,有一种陆龟同样如此。雄陆龟为与雌龟交配,会猛烈地驱赶、啄咬雌陆龟,直到将对方制服,雄龟才与雌龟完成交配,属于赤裸裸的强迫性行为

文须雀

显然,当这些崇尚性暴力的动物,在基因的驱使下走到一起、完成交配后,就立马分道扬镳、一拍两散。这些动物一定是不会结婚的。但是,动物的两性之间,的确会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如:

奥地利南部有种多情的小鸟叫做文须雀,通常在性成熟之前就开始寻找配偶。雄文须雀追求伴侣的方式,就是不断与喜欢的雌雀一起玩耍,如果得到雌雀的接纳,它们会结为夫妻、长厢厮守。
从此,两只文须雀便会腻在一起洗澡梳毛、寻找食物,晚上也体贴温柔、相拥而眠,雄雀甚至展开翅膀为雌雀保暖。而且,万一其中一只遭遇不幸,幸存那只就会悲痛欲绝、茶饭不思。即便它日后重新结婚,也会经常吵架。因为失恋的文须雀将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文须雀可谓模范夫妻,而鸟类当中,一夫一妻制的现象似乎也十分普遍。不但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看到双宿双飞的小鸟;而且,在民间故事里,痴情的鸳鸯或大雁的坚贞爱情,同样令人嘘唏感动。

鸟类的两性之间之所以拥有动人的爱情,除了因为小鸟通常较高的智力水平,同样因为它们肩负着筑巢生蛋、养育小鸟的客观压力,小鸟夫妇只有相互忠诚、同心协力,才是养育后代、传播基因最优选择

当然,大自然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同的动物之间,两性性行为的方式令人眼花缭乱,比如:

1、在交配的季节,独来独往的雌雄老虎会走到一起、相互亲昵,可交配一旦完成,便会毫无眷恋地彻底分开。它们显然对结婚毫无兴趣,属于彻底的不婚族

2、肯尼亚有种东非狒狒大多生活在由30~80个成员组成的群体。到了交配季节,雌雄狒狒会每天与不同对象自由交配,属于典型的自由婚姻

3、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某种火鸡,实行的却是一夫多妻制。一群雌雄火鸡虽然都生活在一起,但只有其中的一只雄火鸡才拥有交配权,别的雄火鸡只有一边看着的份儿。

4、而澳大利亚的袋獾,实行的却是季节性一夫一妻制,因为它们的幼崽成长期是九个半月,此间袋獾会共同抚养孩子,然后各奔东西,直到下个交配季节再分别另觅新欢。等等等等。

可见,自然界中的两性关系,无论有多么花样繁多,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即更有效、更广泛地传播生物基因,这难道不是自私的基因、为所有生物所共同设定的基本程序吗?

3、进化的根本动力

动物两性关系的发展,基于进化中的自然选择;那么,人类两性关系的基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理查德·道金斯(“自私基因”的作者)认为,无论人或动物,两性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来自于进化过程中两性之间利己行为的相互博弈

的确,为了尽可能多地传播基因,不同的生物物种进化出了各自独特的生殖策略。而人类的两性关系,及人类社会普遍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同样来自进化过程中男女双方的相互博弈;以及双方为共同抚养后代、而做出的相互妥协,并非因为人类更加高级。

以《枪炮、细菌和钢铁》走红的美國演化生物学家者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另一本专著《性的进化》中,就结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各个学科,十分生动地揭示了人类两性间围绕投资与收益而发生的、一系列明争暗斗的有趣博弈。而今天人类的样子,正是在这些博弈之中演化而来的。

而且,戴蒙德关于“性的进化”的观点,同样印证了达尔文关于性选择的假设。正是性选择,而非自然选择,才是人类文化、语言、社会网络等向前进化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性行为,与其它动物的相比,可谓特立独行。且不说人类与鸟类、鱼类等本身就差异很大的物种没办法比,就算在哺乳动物内部,人类在性的方面也可以说十分另类。比如:

1、多数哺乳动物都有发情期。正如《动物世界》里,那句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所说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草原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但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不管这套,不管万物复不复苏,人类时刻都想着传宗接代那点儿事。而人类的这个特点,与其他四千多种哺乳动物都不一样。
2、而且,人类普遍实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男女会结成长期而唯一的伴侣,共同生儿育女、抚养后代;并在此基础上组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更大的社会群体。
而其他动物,有的生活在固定的群体中、进行自由交配;有的甚至连群体都没有,彻底独来独往、随机交配,根本不存在“专一”这回事儿。

如果单就狩猎捕食来说,原始人类与其它动物还算比较相似。可一旦涉及到与性有关的内容,人类就显得非常不同了。

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对于所有物种来说,传宗接代都是生命中的头等大事,都需要生物体为此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因为繁殖本身,就像是一场生命的豪赌,谁都想投入最小的成本,去博弈基因传播最大化的结果。

而人类何尝不是如此?人类与其它生物相比,之所以与众不同,很大程度上正源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独特的性选择。

4、一场投资&回报的博弈

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伟大事业,动物们最大的一笔投资,其实就是时间。而时间对所有动物来说都非常宝贵,它们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寻觅食物、躲避天敌。从时间分配的维度上,生存和繁衍甚至是一对矛盾。如果某个动物把时间都花在向异性求欢上面,那它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

于是,有的动物干脆用特别省事的方式繁衍后代。比如:

很多两栖动物和鱼类,干脆采用体外受精方式,雄鱼和雌鱼将精子和卵子同时排入水中,令其自行完成受精。传宗接代的重任在瞬间草草结束了,留下鱼类胚胎们在水里自生自灭、长大成鱼。
显然,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的后果,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后代的成活率也不会太高。

而要提升后代的成活率,动物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比如:

1、雌性鳄鱼会成天守护着鳄鱼卵;
2、鸟类会用孵蛋来为孩子保温,直到幼鸟破壳;
3、而哺乳动物,则干脆以体内受精的方式,在子宫里孕育胚胎,用自己的身体呵护胚胎的发育。
从这一刻起,哺乳动物的雌雄之间就有了分工。

于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基因本就是自私的,那么,从单纯扩散基因的角度,雄性与雌性间便从此产生了利益的冲突。因为:

1、怀孕的雌性,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如时间、精力、及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在此期间就算她与别的雄性交配,也是白费力气,因为雌性不会再次怀孕。

2、这就给了花花肠子的雄性以可趁之机。这时雄性若想出去拈花惹草,就能扩大基因传播范围。人类也差不多,趁着妻子怀孕蠢蠢欲动的花心大萝卜恐怕不在少数。

如果不引入现代社会的道德因素,其实,男女两性都想最大限度地传递和扩散各自的基因,这不过是自私的基因所安排的一种生物本能而已。

但显然,体内受精让雌性在怀孕期间被完全“套牢”,让她们必须在生育上的投入很大成本。而与此同时,雄性却花费有限,让妻子怀孕的同时,还有空出去寻花问柳、继续扩散自己的基因。

从基因延续的角度,两性之间既是合作、又是竞争,就看谁更善于利用对方。于是,两性为了各自的基因的更好延续,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

这是,雌性看似在与雄性的博弈中处于下风,对花心的丈夫毫无办法。然而,在进化的舞台上,人类女性却显示出更高的智慧,进化出许多出其不意的绝招,将丈夫牢牢栓住,使他们心甘情愿陪在身边、一块抚养他们的后代。

而这一不小心,应验了一句关于爱情的格言:

所有的爱情,都是势均力敌的。

5、雌性的“策略”

动物们繁衍后代,有点像农夫播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劳作,并耐心等待收获的季节。对于辛勤繁衍后代的动物们,所谓的收获,即要让自己的后代不但能够顺利出生、而且还要长大成熟。

⭐️亲子关系的不确定性

体外受精的雄性和雌性,都只担心一件事,即胚胎能否成活。而体内受精的雄性和雌性所担心的问题,就复杂得多了。因为:

1、雄性多了一层顾虑,即对亲子关系的信心。

2、雌性当然不用担心这个,因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就一定错不了。

但雄性在亲子关系这件事上,显然没那么自信。因为,他只知道自己的精子进入了雌性体内,不久以后,雌性就生了个宝宝。但他并不能确定,面前的宝宝是否承载了他的基因,万一在他没注意时,妻子与其他的雄性有染呢?

如果雄性打定主意要为照料后代支付时间、精力和资源,那就得先确定这个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如果他费了半天劲,养的却是隔壁老王的孩子,那就意味着他在帮竞争对手的忙,也就表示他彻底输掉了这场基因传递的进化竞争

当雄性面临这种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时,还想出去花,就有可能偷鸡不着蚀把米,连现成的老婆孩子都保不住了。而这,恰恰给因怀孕而被“套牢”的雌性留下了博弈的筹码

于是,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性,雄性只得把更多时间花在雌性身上,来保证自己是孩子唯一可能的父亲,不给其他竞争者以可趁之机。

而这正是雌性的愿望,双方一起照顾宝宝,后代的质量和成活率才更有保障。而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尤为关键。因为:

人类宝宝特别脆弱,比任何其他物种都需要更长时间、更好的照顾,才能长大成熟。

而动物则没那么麻烦,比如小牛、小羊生下来几个小时,就能四处乱跑;而黑猩猩宝宝只要断奶,就能独立觅食。

相比之下,人类宝宝想要自食其力,需要的时间会长的多。光是让孩子自由灵活地奔跑,就得花上很多年;而参加狩猎采集、学会加工食物,就要会使用棍棒长矛,制造各种工具,还要学会使用火。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练习。总之,人类宝宝能够自立以前,父母的细心照顾不可或缺

然而,这些正是女性所需要担心的。女性不仅要十月怀胎,好容易生下宝宝后,还需经年累月将孩子哺育成人、能够自立,才算顺利延续了自己的基因。要女性单凭一己之力,难度实在太大,只有在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基因成功传播的概率才能提高。

这时,两性博弈的态势就发生了变化,因为:

1、男性需要保证孩子承载着自己的DNA;

2、女性需要有人帮忙共同带大小孩。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彼此照顾、抚养孩子,才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头等大事。所以,多数男性都会心甘情愿,为伴侣和孩子提供食物、保护和住所。由此,人类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才得以建立。

借助亲子关系的确定性这个变量,女性在两性的博弈当中,才反败为胜,迫使孩子父亲为自己和后代,投入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隐密排卵期的“麻烦”

人类在进化中,关于性,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即女性的排卵期是隐秘的

正因如此,现代社会那些想要怀孕的夫妇,在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同时,还得进行复杂的计算。只有算准排卵期,才能提升受孕的可能性。其复杂程度连脑子都不算不过来,还得用专门计算排卵期的软件。

人类的这项进化,显然很不合理。不确定的排卵期,意味着受孕成功概率的大大降低,这明明是和生物扩散基因的目的拧着来啊。进化,为何要给受孕主动设置障碍呢?

而女性排卵期的这种特点,却正是女性在两性竞争中的另一项博弈策略,简称“居家父亲理论”,即:

人类进化出“隐密排卵期”的特性,还是为了增加男性对于后代亲子关系的焦虑,促使男性尽可能地待在家里,促进了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如果换个角度,想象一下,若人类也具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固定的发情期和排卵期,那么婚姻生活将会如何呢?可以肯定的是:

在女性确定能够受孕的那几天,男性一定会围绕在妻子身边求欢。可一旦基因传递工作顺利完成,花心的丈夫能够确定,在随后一段时间,妻子将无法受孕。他多半还是会出门勾搭其他女性。

而且,此时他还不担心后院起火,因为妻子不在发情期,根本不会受到其他男性的诱惑,即便退一万步,妻子这段时间也绝对不会怀孕。

可见,如果人类女性与其它动物同样有着明显的发情期和排卵期,并显而易见、众所周知,那么,大多数婚姻多半都会沦为悲剧,因为:

父亲不爱回家、容易移情别恋;只得留下母亲一人独自养育孩子。那么,在残酷的大自然中,婴儿的成活率必然不高;在传递基因的伟大事业上,男女双方都将以失败告终。

然而,如果丈夫对妻子的排卵期完全不知情,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丈夫想多留下后代,提高妻子怀孕的概率,就必须每天待在家里,花费大量时间在妻子身上。

另外,因为妻子每天都可能受孕,丈夫就必须防止其他男性乘虚而入。万一自己不在家时,隔壁山洞的英俊猿人趁机过来勾三搭四,那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就没法保证了。所以,丈夫必须常呆在家里。

结果,无论是男女双方、还是孩子都皆大欢喜。男人安心留在家与女人共担育儿大任,不但为妻子孩子提供食物、住所和保护,也让孩子得到了双倍照顾、茁壮成长,长大成人的概率大大提高。

正因为隐秘的排卵期,让男女两性结成了固定的婚姻关系,也让双方都成功地传递了各自的基因。欣喜之余,实在不得不让人由衷赞叹自然进化的神奇力量

为了证实隐秘排卵期对于两性关系的影响,生物学家研究了十多种猩猩、猿猴等人类近亲的进化路径。结果发现,各种灵长类动物,排卵期的特征至少进化了20次。而不同进化方向,确实会极大地影响两性关系。比如:

黑猩猩的排卵期很明确

而人类的排卵期很隐秘

大猩猩的排卵期则不太明显

于是,三种生物的配偶体系也因此而改变。

据科学家猜想,猿猴共同的祖先没有固定的配偶关系,两性之间随意结合。但900万年前,人类和大猩猩的配偶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进化出一夫多妻制。后来,人类又独自进化出了一夫一妻制。直到今天:

排卵期十分明显的黑猩猩,依然随意结合

排卵期不太明显的大猩猩,大多一夫多妻

而排卵期非常隐秘的人类,则进化出了一夫一妻的固定关系

生物不断进化,而这个进化过程,则很好验证了人类两性间博弈的因果关系。因为每一次排卵期的变化,都会引起配偶关系的变化。而今天人类所呈现的状态,就是两性之间经过百万年尺度合作与博弈,而最终找到的最优方案

可见,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对于理想伴侣的偏好和渴望、以及性的行为方式,都隐藏着生物进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归根结底,你想要什么并非问题的核心,实现生物基因广泛传播的目标,才是所有问题的焦点所在。

因而,“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人类的社会的一切问题,比如䈣治、宗教、经济、文化……最终都归结于“性”的问题。

1、《第三种黑猩猩》,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美國科学院院士、演化生物学家,中信出版社,译者:金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