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药
丁香取自桃金娘科蒲桃属(Syzygium)植物丁子香树的花蕾。
丁子香树(过去也称丁香树)并非中国北方多见的“丁香”,而是原产于南洋热带岛屿的一种香树,也称“洋丁香”,常高达10米以上,花蕾有黄、紫、粉红各色,未开的花蕾晒干后即呈红棕色。除了花蕾和果实,其干、枝、叶也可提炼丁香精油。我国多见的丁香树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可生长在温带(甚至寒带)地区,其花也有浓香,但精油含量还是远低于热带地区的丁子香。
古代常用丁香“香口”,含在口中以“芬芳口辞”,盖借公鸡善鸣之意,称之为“鸡舌香”(一说是由于状如鸡舌)。又因丁香圆头细身,状如钉子,故也称丁子香、丁香。除了花蕾(鸡舌香),丁子香树的果实也有香气并入药。花蕾香气浓、个头小,也称“公丁香”;果实香气淡,个头大,也称“母丁香”。由于花蕾也曾被称为“雌丁香”,名称较杂,后来即统一将果实称为“母丁香”(或丁香母),将花蕾称为“丁香”(或公丁香、雄丁香)。
我国使用丁香的历史悠久,南洋的丁香在汉代就已传入内陆,称“鸡舌香”。“香口”是丁香的一大特有功效,汉朝尚书郎向皇帝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后世便以“含香”、“含鸡舌”指代在朝为官或为人效力,如白居易“口厌含香握厌兰,紫微青琐举头看”,王维“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古代女子也喜用丁香香口,如欧阳修“丁香嚼碎偎人睡”,李煜“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都是描写口含丁香的美人。不过,古代诗词中的“丁香”大多是指木犀科的丁香。
古代的“香口剂”(似口香糖)也常使用丁香,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的“五香圆”,就是一种用丁香、藿香、零陵香等制成的蜜丸,“常含一丸,如大豆许,咽汁”,可治口臭身臭,令“口香体香”。
丁香也是一味重要药材,能杀菌、镇痛、暖脾胃、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更是治口臭的良药。现在仍用于制作牙膏、漱口水、肥皂等物,以其杀菌功能治疗龋齿、溃疡、口臭等口腔病。饮酒前服用丁香,还可增加酒量,不易醉酒。
丁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传入欧洲之后即被视为珍物。自15世纪开始,南洋群岛的丁香一直是葡、荷、英、法等欧洲列强争夺的重要物品。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结束时,还从南洋带回了数十斤丁香,令西班牙国王大卫欢喜。18世纪后,随着亚洲、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广泛栽培,丁香产量大增,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
丁香现在主产于坦桑尼亚(奔巴岛、桑给巴尔岛)、马达加斯加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