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只需一张方子!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下肢静脉曲张。

  我以前在学习中医方剂“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经验时,曾经阅读研究过一张医案。我珍藏至今,现在和你分享。

  话说有一个人,男的,当时年纪是42岁。

  这个人大概从两年前开始,就有双腿沉重、胀痛、容易疲劳的感觉。站得久了、走得久了,都不行。

  最近这半年,问题加重了,不适感越来越强烈。

  后来,他到医院去。把裤子掀起来一看,好家伙,小腿上有明显的静脉曲张,隆起弯曲,像蚯蚓一样。还有的部位,扭曲成团成块。

  看舌脉,发现舌色紫暗,舌苔薄白,脉象沉缓无力。

  当时,患者就问,我腿上的胀痛、沉重,是不是由这个静脉曲张带来的?

  医家给的答复是,有一定关系,但从根本上讲,是气虚血瘀。

  什么是气虚血瘀?患者不懂。在他眼中,腿上一团一团的静脉曲张,似乎才是病因。

  医家没多说什么,当即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30克,当归、木瓜、赤芍、白芍各15克,桃仁、红花、川牛膝各10克,川芎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医家嘱咐患者,平时切忌久站久行,经常抬高双侧下肢,要穿长裤长袜。

  结果如何?患者服药10剂以后,下肢的沉重、酸胀感明显减轻。看上去,静脉曲张不那么严重了。

  接着,再用24剂,诸证悉平,小腿外观如常。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这张医案的时候,非常自信地说:用中医的办法,治疗静脉曲张,是中国人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国人,是享受不到的。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中医的解剖技术,非常粗糙。下肢静脉曲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血管发生了什么样的病变,中医说不清楚。这是中医的局限性所在。但是,中医认准一个道理,这就是,那一团团盘踞、曲张的血管,意味着“淤血”。

  淤血,怎么来的?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如果一个人气虚,推不动血液的运行了,那就容易形成淤血,导致静脉曲张的出现。

  那么,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是否有气虚的表现呢?你仔细看,是有的。患者双腿沉重乏力、脉象沉缓无力,这显然是气虚的表现。舌头紫暗,这说明有淤血。

  所以说,从整体考量到局部观察,我们可以轻松地总结出四个字,这就是“气虚血瘀”。只不过,此人的气虚血瘀,体现在了小腿的静脉曲张上。别的地方有没有体现呢?说不定也有,但眼下是没体现出来。

  好了,问题找到了,那就开始解决问题。你再看看文中医案的配伍——

  黄芪30克,当归、木瓜、赤芍、白芍各15克,桃仁、红花、川牛膝各10克,川芎12克。

  这里头,黄芪重用30克,毫无疑问是补气的。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川芎,川牛膝,这是活血通经的。木瓜,可以舒筋活络。这就是基本意图。它运用的,其实就是补阳还五汤的化裁。补阳还五汤,是一张补气活血的方子,组成是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这算是用古方子,治疗气虚血瘀型静脉曲张的典型案例。

  医案,解释到这里,基本清楚了。

  不过在这里,我想和你一起品味我老师说过的那句话:“用中医的办法,治疗静脉曲张,是中国人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国人,是享受不到的”。

  为啥这么说,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西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的思维,从来都善于整体观察。一幅字画,我们很少会深究每一笔、每一画的精致,而是从整体上,感受它的气度、美观。同样,面对一个病人,中医的思维也很少把目光聚焦在某一个病变的点上,而是善于从整体观察入手,总结出病人真正的问题所在。比如上文所讲的静脉曲张。那一团团蚯蚓,中医不去管它,而是去改善患者整体的气虚血瘀的状态。这个状态改善了,静脉曲张一定改善。

  这样的思维模式,外国人就很难接受和理解。因此,中国人会用古老的方剂来治疗静脉曲张。西方人,就没这个“待遇”。

  当然了,所有的静脉曲张,中医都能治好?补气活血的方法,能治好任何一个人的静脉曲张?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些时候,静脉曲张必须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来治疗。中医的办法,只能说针对其中一部分人。中医有中医的缺陷和不足。这必须承认。所以,我上面所说这些,都只是作为一种经验,传达给你。它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用价值。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