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甲状腺癌恐为过度诊断,大城市是重灾区!
饿过肚子让人容易得糖尿病,叔叔阿姨们当心!
得了糖尿病就赶紧告别酒精,贪杯当心得房颤!
DOI: 10.1007/s00125-021-05455-x.
全世界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在过去的30年间节节高,尤其是年轻人的发病率更是不断飙升,甚至连青少年都不能幸免于难。
然而,甲状腺癌的死亡率一直较低,甚至在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下降。超声等甲状腺检查技术的应用和人们对甲状腺重视可能让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癌被诊断出来,引发了人们对过度诊断的担忧。
那么中国人的甲状腺癌是不是也被过度诊断了?最近发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上的研究就回答了这一问题。
图 1.1 研究发表于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这项研究使用了来自中国大陆35个癌症登记处的人群数据,评估了2008-2012年中国五大地区的甲状腺癌症发病率以及中国各地区的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情况。在研究期间,有27842名年龄在15-84岁之间的中国人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中国女性和男性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为16.8例/10万人和5.3例/10万人。结果发现,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发病率最低和最高的地区之间存在约45倍的差异。其中,上海、杭州、嘉兴的发病率最高。甲状腺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差异也很大,女性发病率为0.7-33.9例/10万人不等,男性则为0.9-11.6例/10万人不等。城市的发病率(女性:19.0例/10万人,男性:6.1例/10万人)明显高于农村(女性:4.9例/10万人,男性:1.4例/10万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指出,上海等大城市的发病率与诊断年龄呈现“倒U形”,高峰出现在35-64岁左右,符合全球范围内观察到的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显示,83.1%的女性病例存在过度诊断,77.3%的男性存在过度诊断。其中,嘉兴的过度诊断患者据估计占所有甲状腺癌患者的93.2%,其次则是杭州,同样高达92.9%。北上广的甲状腺癌过度诊断占比分别为81.7%、85.0%和83.2%。值得注意的是,30-49岁的女性的过度诊断最为明显,因为她们往往会在去看妇产科的同时,顺便就查了个甲状腺,而年轻女性又恰好是甲状腺疾病的好发人群。过度诊断往往意味着让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甲状腺和终身激素替代治疗。这些过度诊断造成的沉重医疗负担和不必要的治疗,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严重损害,并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成本。研究人员指出,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可能会带来大问题,可能致死的甲状腺癌自然需要格杀勿论,但对过度诊断甲状腺癌就大可不必!
REF: Li M, Zheng R, Dal Maso L, Zhang S, Wei W, Vaccarella S. Mapping overdiagnosis of thyroid cancer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Apr 20:S2213-8587(21)00083-8.
叔叔阿姨们当心!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83-8.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流行的风暴中心,糖尿病负担的增加一方面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西化有关,另一方面胎儿发育过程中营养不良也可能让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1959-1962年的中国大饥荒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饥荒之一,有可能与目前人到中年的叔叔阿姨们的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最近发表在Diabetologia上的研究就评估了小时候饿过肚子的叔叔阿姨们目前的糖尿病风险。这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研究使用了华东地区代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流行程度调查(SPECT-China)的8350名参与者中经历过饥荒的参与者数据,根据出生年份将参与者分为未暴露组(1943-1974年)、胎儿期暴露组(1959-1962年)、儿童期暴露组(1949-1958年)和青春期暴露组(1941-1948年)。同时,根据21种2型糖尿病遗传基因变异评估了参与者的2型糖尿病遗传风险,分为低、中、高三组。结果发现,未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儿童期暴露组和青春期暴露组参与者的的年龄标准化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3.0%、18.2%、15.1%和13.2%。与未暴露的参与者相比,胎儿期暴露组的参与者在成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7%(OR 1.47,95%CI 1.13-1.93)。同时,较高的遗传风险评分也与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评分每上升1个标准差相应的风险上升23%(OR 1.23,95%CI 1.15-1.31)。与糖尿病遗传风险较低且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群相比,胎儿期暴露组参与者的糖尿病风险总是会有所升高。糖尿病遗传风险较低(OR 1.56,95%CI 1.01-2.04)、中等(OR 1.67,95%CI 1.09-2.54)和较高(OR 2.60,95%CI 1.71-3.93)的三组人群,风险节节攀升。而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即使是没饿过肚子(OR 1.62,95%CI 1.14-2.31),或者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饿过肚子(OR 1.95,95%CI 1.24-3.05),糖尿病风险也都会升高。叔叔阿姨们当心!小时候饿的肚子,年纪大了可能让你们得糖尿病!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检测自己的糖尿病遗传风险,但小时候饿过的肚子想必不会忘记。最危险的胎儿期暴露组参与者如今正是六十岁上下,为了自己后面几十年的精彩退休生活也要防范起来呀!REF: Wang B, Cheng J, Wan H, Wang Y, Zhang W, Chen Y, Chen C, Xia F, Jensen MD, Wang N, Lu Y. Early-life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famine, 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hood. Diabetologia. 2021 Apr 22.
DOI: 10.2337/dc20-2607.
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都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逐渐走高。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使房颤发生的风险增加了28%,有必要综合防治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最近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就评估了戒酒对预防糖尿病患者房颤风险的作用。这项研究使用了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纳入了超过17.5万名没有房颤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分析了饮酒和新发房颤之间的关系。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1岁,男性占50.4%,其中64.1%的患者诊断之前从不饮酒,24.0%的患者是轻度饮酒者(<20g/日),11.9%是中重度饮酒者(≥20g/日)。在平均随访4.0年中,有4174例患者发生了房颤。图2 研究纳入了超过17.5万名没有房颤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分析显示,与没有饮酒的患者相比,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大量饮酒(每天≥40g)的患者房颤风险升高了22%(HR 1.22,95%CI 1.06-1.41)。在中重度饮酒者(每天≥20g)中,患糖尿病之后及时戒酒患者的房颤风险,比不知悔改继续喝酒的患者降低了19%(HR 0.81,95%CI 0.68-0.97),与从不饮酒的患者接近(HR 0.80,95%CI 0.69-0.92)。其中,男性(HR 0.80,95%CI 0.67-0.96),年龄>65岁的男性(HR 0.69,95%CI 0.52-0.91),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HR 0.71,95%CI 0.59–0.86)、非胰岛素使用者(HR 0.77,95%CI 0.63-0.94)和BMI<25 kg/m2的患者(HR 0.68,95%CI 0.53-0.88)的戒酒效果都很明显。饮酒可能会刺激植物神经系统,成为房颤的重要诱因;酒精也会引起直接的心脏毒性,让心肌“中毒”,更容易出现房颤;暴饮暴食和频繁饮酒可能导致心脏炎症;饮酒还与收缩期高血压相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加发生房颤的风险。此次的研究不仅验证了喝酒容易让人房颤的观点,更进一步证明了糖尿病患者远离酒精的好处。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戒酒。REF: Choi YJ, Han KD, Choi EK, Jung JH, Lee SR, Oh S, Lip GYH. Alcohol Abstinence and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Diabetes Care. 2021 Apr 19:dc202607.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鲸鱼
本文审核 | 徐乃佳
责任编辑丨嘭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