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克勒门文化沙龙”开进了南昌路上的科学会堂,这里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经典的建筑,彩绘的玻璃,柔和的灯光,理性却不乏浪漫的科学、感性而不失严谨的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
科学家和艺术家就像硬币的正反面,科学是研究外部世界可见不可见物体的学科,而艺术则是研究深藏于内心的隐秘情感的学科。
这是一次“神仙相会”的年终派对,“克勒门”联合市科协和新民晚报,邀请诸多艺术家和院士、科学家们汇聚一堂,与科学大家鉴赏文化艺术,与艺术名家一起拥抱科学。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致辞
“克勒门”女主人阎华主持沙龙
两个半小时的沙龙精彩紧凑、火花四溅,台下的近200位观众连呼过瘾,这样干货满满的交流真的太难得了,赶快跟着小克勒走进这场“神仙会”吧。
首先登场的是核物理学家沈文庆院士,沈院士通过几幅画带观众走进了科学的世界。
这是吴作人先生画的,八卦图既是中国的哲学概念,也极妙地解释了高能物理的科学内涵,现在这个阴阳两极图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标识。这是李可染先生画的“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大师被科技精神打动,一改平日安静的绘画风格,显示出了浓浓的力量感,这幅作品现在是清华科技园中心的标志性塑像。华君武先生的这幅漫画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画家用几只昆虫巧妙地做了解释,懂的人一目了然,不懂的人也会忽然觉得科学仿佛并不那么深奥。沈院士告诉大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政道先生大力提倡科学与艺术的相交相融,几乎每次国际科学学术会议都会邀请艺术家根据主题作画,他自己的艺术修养也非常深,每逢新年,都会给朋友们寄上亲手画的贺年片,让我们看看李政道先生的绘画作品。
说起科学与艺术的共性,沈院士说了三个字“真性情”。科学不能作假,艺术需要真情,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应该是性情中人,要真心、纯粹地投入在自己的事业里,不问功利,不求浮名。看完了画家用艺术手法表达的科学知识,艺术评论家林明杰分享了科学技术如何影响了美术发展。从透镜到摄影,从工业革命到ai技术,科技的发展一路影响着美术史,两者相伴相生,如影相随。
建筑学家郑时龄院士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郑院士说:“做音乐就像造房子,增加房间和窗户,两者都有一种无限的开放性。”
从国外到国内,从图纸到实物,郑院士结合一座座建筑跟大家分享了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让观众在熟悉的建筑里感受音符的律动。青年作曲家罗威是一位在建筑与街道间捕捉旋律的人,去年进博会间刷屏的《外滩漫步》就是他走在外滩建筑群时涌动出的音符。听着院士们的分享他对科学会堂有了更多的感受,也许很快一曲“科学会堂”或者“南昌路”就要诞生了。听着罗威的演奏,看着屏幕上外滩建筑的灯光亮起来,每一位观众都被深深打动。
“据说科学与艺术是人的左右脑分别控制的,这个有没有科学依据啊?”脑神经专家杨雄里院士一登场,主持人阎华就抛出了这个问题。“脑的不同区域负责的功能不同,但语言和思维功能是左右脑共同负责的。”杨院士举例道,“说什么是左脑实施,怎么说则依靠右脑,一个人生动地表现自己,一定是左右脑协同的成果。”杨院士从小热爱文学,精通五国语言,对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深的情结。沙龙现场他深情回忆起青年时期俄罗斯文学对他的影响,并用中文和俄罗斯文现场朗诵了莱蒙托夫的《帆》,这深深打动了有着相似经历的配音艺术家曹雷。曹雷从小受父亲曹聚仁的影响,对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青年时代备受鼓舞的俄罗斯文学。从一本书失而复得的故事里,曹雷讲述着亲情和时代。一段充满深情的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更让人们感受到诗歌传递出的精神力量。
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是闻一多先生的侄女、王元化先生的表妹,但你是否想得到这位业内鼎鼎大名的专家居然差点儿走上梨园之路。
闻院士童年在北京时常陪外婆听京剧,被京剧深深地打动。中学毕业时向留美医学博士的父母提出要考华东戏曲学院。尽管被吓了一跳,但开明的父母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17岁的闻玉梅兴奋地去报考,却因没练过“童子功”而被拒之门外。虽然读了医学院,但闻院士还是拜名师学京戏,看看闻院士扮上戏的样子吧。京剧学者翁思再现场唱了一曲闻院士最喜欢的《空城计》,闻院士边听边跟着和,忽然杨雄里院士叫了起来:“我大学里的微生物是5分,就是闻院士签的字,我知道闻院士还能唱,给我们来一段吧!”在“学生”和现场观众的请求下,86岁的闻院士和京胡演奏家陈平一合作了一曲《失街亭》选段,苍劲醇厚的嗓音让观众连连叫好!说起科技与戏剧,翁思再说:“戏剧现在正用两条腿走路,其一是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地保护,另外则是在科技的引领下与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发展。”对科技给戏剧表现带来的无限空间,闻院士也表示很惊喜,很期待。这是一场真正的“神仙对话”,每个篇章都干货满满,科学家、艺术家的不同侧面也在沙龙上一一呈现。电影表演艺术家赵静不仅歌唱得好,精彩的绘画作品也令人眼前一亮,歌唱家王作欣忆起三十多年前科学会堂的故事,唱到泪光闪烁,京剧表演艺术家夏慧华用一曲京剧来“仰望星空”。
“克勒门”掌门人陈钢不仅现场演奏了一段应景的《化蝶》,还有感于“仰望星空”的主题,在沙龙最后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星星们动也不动,高高地挂在天空,千万年彼此相望,怀着爱情的苦痛。”
一个灵感四溢的午后,一个意犹未尽的午后,大家陶醉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中,久久不愿离去,这样的午后可以更长一些,这样的对话可以更多一些。“克勒门”开启彩色之门,期待2020科创蝶变,科技与艺术的携手,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克勒门”2019年最后一场沙龙了,在这里小克勒也代表我们“克勒门”的全体成员祝福大家新年快乐~让我们明年继续相约在更美丽的上海!
阎华:整个活动的酝酿、策划、采访,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期间深切感受到院士们深厚的人文修养和敬业谦逊的人格力量,很感谢这次活动能走近那么多科学家,也让我看到科学与艺术的交汇能碰撞出那么多令人感动的火花。期待更多的携手,让星空更闪耀。
王作欣:我和弟弟是爸爸妈妈用科学与艺术感召和培养的孩子。很喜欢今天的主题,让我想起了父母亲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采。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知识分子或一个有教养的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下午的活动,又让我见证了久违的美好!翁思再:这个活动选题新,信息量大,访谈和表演的搭配自然而且有机。拍摄过程流畅而且一气呵成,现场的废笔很少,足见组织者的用心。王女士:活动向观众传达了科学与艺术在求真、求美上表现出的高度的统一性,科学启迪心智,艺术升华境界,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是一场文化的甘露细雨,彼此滋润、彼此共进。浦江恒流,上海恒新!感谢克勒门文化沙龙献上的文化盛宴。苗先生:对院士们的才艺有很高期望,但他们的水准还是远超我的预期。智者总能给人启发和鼓舞。非常感谢“克勒门”让我有一下午如此美好的精神享受。孔女士:科学院士与艺术家如福楼拜所言“在山顶会合”,对话科学与艺术的兄弟之情姐妹之谊。这些长见识开眼见有深度的沙龙,“克勒门”是越办越超越,越来越得心应手。我爱“克勒门”,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