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腹痛症精选的药方
治腹痛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腹痛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9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寒湿内阻证:腹痛急暴。遇冷则甚,得温则缓。怕冷,踡卧,口不渴。大便或溏薄,或秘结。小便清利,舌苔薄白,脉弦紧。天香正气散加减。或用高良姜汤
1.天香正气散
加减
干姜5克 紫苏5克 乌药5克 香附5克 高良姜5克 木香5克 延胡索5克 陈皮5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1.蛔虫或大便有蛔病史,可加服乌梅丸,以安蛔止痛。
2. 夏报感受寒湿,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者,酌加藿香、苍术、厚朴、白豆蔻、半夏等,以化寒湿,降逆和中。
变证
1。阴寒腹痛:症见腹痛拘急,四肢不温喜按喜温,脉沉细,舌淡苔白等。治宜温中理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方中附子回阳,干姜温中,白术健脾,党参、甘草补脾益气,加木香行气止痛。
2.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症见脐中剧痛难忍,喜温喜按,四肢厥逆,脉沉细而迟等。治宜温通肾阳,以祛寒邪。方拟通脉四逆汤加味。方中重用附子以温通肾阳,干姜、甘草温脾阳而和中。加乌药理气止痛。.
3.寒袭下焦,疏泄失常。症见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脉沉迟等。此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宜暖肝散寒。方以暖肝煎加减,如寒甚者加吴萸、干姜、附子等或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亦可。 .
4。内外皆寒。症见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体疼痛,或恶寒等。治宜温经散寒,方用乌头桂枝汤加减。方中乌头温里,祛内寒而腹痛得止。桂枝汤解表以治外寒之身痛恶寒。可加香附、紫苏之类以理气散寒止痛。
5。寒邪上逆,症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治宜温中降逆。方以附子粳米汤。方中附子温阳以祛寒,半夏降逆止呕,粳米、大枣、甘草以和中。
2.高良姜汤
高良姜 桂枝 厚朴 当归 生姜
加减
胃痛证:
1. 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荜茇;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2.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枳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 若寒湿阻胃,症见脘痛喜温,脘腹满闷,四肢欠温,恶心欲呕,舌苔白腻,此为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寒湿阻遏,胃气郁滞,治宜疏表散寒化湿,药用藿香正气散治疗;
4. 呕吐清水痰涎偏重者,加吴茱萸、姜半夏,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痰涎;
5. 若寒邪郁而化热,寒热错杂,症见胸脘痞胀,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胃痛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改投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临证参考:
施今墨治本证寒轻用豆蔻、香附;寒甚用吴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等;不效者,喜用生硫黄温补命门火以助脾阳祛寒。
叶熙春治本证宗温中行气法,温中喜用高良姜、荜茇、川椒、甘松、干姜、荜澄茄等辛通腑阳;行气推崇天仙藤、南木香、九香虫、娑罗子、生香附等散结止痛。并认为香附生用,取其辛燥之性,散气结,除胃湿,散胃寒,其功更彰;兼呕酸者,若舌苔薄白加海螵蛸,若舌苔白腻加螺丝壳。
魏长春治本证用自拟经验方合良附丸治疗(高良姜、香附、荜澄茄、吴茱萸、陈皮),夹湿邪者,加苍术、厚朴、茯苓之类;夹食滞者,加神曲、枳壳、鸡内金之类;若内有气滞而外感风寒者,加苏叶之类。
秦伯未治本证用温中厚朴汤(厚朴30g,陈皮30g,甘草15g,,茯苓15g,草豆蔻15g,木香15g,干姜2g。水煎服,每日1剂。)。兼饮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加剧者,酌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滞。秦氏认为胃寒痛如恶寒或呕吐白沫,宜用桂枝,不宜用紫苏。紫苏行气宽中,可用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恶心等,但偏重于风寒解表,不若桂枝通阳化气,治里虚寒证最适宜。
章次公治本证常用肉桂、附子、丁香、荜茇、炮姜、吴茱萸、细辛、艾叶散寒;延胡索、香附行气止痛。姜春华治本证常用高良姜、干姜、桂枝、苏梗、吴茱萸、川椒、制香附、荜茇、延胡索、乳香、没药等。
1.阴寒腹痛证:症见腹痛拘急,四肢不温喜按喜温,脉沉细,舌淡苔白等。治宜温中理脾。方用
3.附子理中汤加味。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木香5克 砂仁5克 干姜9克
加减:
1. 服药后疼痛仍不缓解者,加高良姜、荜茇、乌药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2. 寒喜暖湿偏盛,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倦怠身重,苔白腻者,加姜半夏、厚朴、藿香、苍术、吴茱萸以温中散寒,化湿降逆;
3. 兼风寒表证者,加桂枝、紫苏、白芷、防风,去人参、干姜以散表寒;
4. 夏暑之季咸邪者,加香薷、藿香、苍术、佩兰等以芳香化湿;
5. 若大便不溏反秘结或大便不通者,此为寒邪夹积滞,加大黄以荡除积滞。
临证参考本证还可用天香正气散合良附丸或高良姜汤治疗。附子为本证必用药,医者可依地域及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增减剂量,一般为15~30g,大剂量可重用至50g以上。但应注意,附子应先煎久煎以减其毒性,一般应煎60分钟以上。
2.肾阳不足证:寒邪内侵证:症见脐中剧痛难忍,喜温喜按四肢厥逆,脉沉细而迟等。治宜温通肾阳,以祛寒邪。方拟
4.通脉四逆汤加味。
炙甘草6克 生附子8克 干姜9克(强人12克) 乌药9克
加减
1.面色赤者加葱九根
2.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6克;
3.呕吐者,加生姜6克;
4.咽痛者,去白芍,加桔梗3克 如果利止而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9克。
3.寒袭下焦,疏泄失常证:症见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脉沉迟等。此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宜暖肝散寒。方拟暖肝煎加减,如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附子等或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亦可。
5.暖肝煎
当归6克 茯苓6克 枸杞子9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克(粉,冲服) 乌药6克 沉香3克 生姜5片
加减
1.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附子等以增其温里祛寒之功;
2.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6.当归四逆汤
当归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炙甘草6克 木通6克 红枣12枚
加减
1.若腰、股、腿、足疼痛属血寒凝、脉络不通者,可酌性加牛膝、鸡血藤、木瓜以活血通络;
2.若内有久寒,兼水饮呕逆者,可加吴茱萸、生姜以温胃散寒止呕;
3.若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或男子寒疝者,可加乌药、茴香、高良姜、香附以理气散寒止痛。
4.内外皆寒:症见腹中冷痛拘急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体疼痛,或恶寒等。治宜温经散寒,方用乌头桂枝汤加减。可加香附、紫苏之类以理气散寒止痛。
7.乌头桂枝汤
乌头10克(包)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香附6克 紫苏6克 生姜9克 红枣12枚 蜂蜜100克(包)
5.寒邪上逆,症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治宜温中降逆。方拟
8.附子粳米汤。
炮附子5克 半夏12克 甘草3克 红枣10枚 粳米12克
二.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喜按。饥饿及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怕冷,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9.小建中汤加味;
桂枝9克 白芍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麦牙糖70克(另包)
加减:
1.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2.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3.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4.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5.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腹痛加减:方中生姜可改用干姜,再加党参、白术等,以增其温中益气健脾之力。若腹中攻痛不解,可加吴萸、川椒、乌药等,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腹痛加减:
气虚偏重者,伴见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淡,体胖淡,体胖大,有齿痕,加炙黄芪、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2. 血虚者,伴见面色黄萎黄或面色苍白,心悸,加炙黄芪、当归;
3. 服药后腹痛仍不缓解,方中加熟附子、干姜,去生姜;
4. 若伴有恶心呕吐者,用千金吴吴茱萸汤。
5.可温中补虚,通络止痛并举可加丹参、檀香、九香虫等。
临证参考:阳气虚寒,气血不畅,络脉不和之腹痛,日久可致虚中夹实,络脉郁滞,治疗可温中补虚,通络止痛并举,药选丹参、檀香、九香虫等。
1.中旭虚衰,阴寒内盛证:症见腹痛较剧上下攻撑,呕不能食,或腹中漉漉有声。苔白腻,质淡,脉弦迟或沉细等。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方用大建中汤加减,其中可加半夏、乌药、砂仁、陈皮等,以助降逆理气,和中止痛之功。
10.大建中汤加减
炒蜀椒5克 干姜12克 人参6克 半夏6克 乌药6克 砂仁5克 陈皮3克 饴糖50克(包)
加减:
1.腹痛胀满者,加厚朴、砂仁;
2.寒甚而头痛目眩者,加吴茱萸;
3.恶寒重者,加附子;
4.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2.脾肾阳虚证:症见腹中冷痛,怯寒肢冷,下利清谷,脉沉细等。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方拟桂附理中汤加减。
11.桂附理中汤加减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肉桂3克(粉,冲服) 干姜9克
3.气虚腹痛证:症见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疲惫,腹空痛,按之痛减,不思饮食,少气懒言,大便虽软而艰难不出等。治宜益气补中。方用
12.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4.血虚腹痛证:症见腹中隐痛,面色萎黄,心悸眩晕,脉细无力,多有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的病史。治宜补血益气,和营止痛。方用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黄芪治之。
13.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12克 黄芪15克
加减: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6.方中诸药剂原为等,《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熟地为当归的二倍”,以乃《谦斋医学讲稿》中所云“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等经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三.气滞血瘀证:
(一)气滞证:脘腹或胁下胀痛。痛处游走,或攻窜不定痛引少腹。胸闷喛气。恼怒忧虑而作,舌苔薄,脉弦或弦细
14.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 醋香附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腹痛加减:
1.胁肋疼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其疏肝止痛之力;
2. 窜痛明显,攻冲不定,加木香、乌药、沉香、郁金。
3. 以助理气止痛之功;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以温化少腹之气。
4. 腹痛,肠鸣,便溏者,加白术、陈皮、防风等,即取痛泻要方之意。
若腹胀闷痛,痛无定处,痛引两胁或少腹,嗳气、矢气则舒,情绪变动而发作,舌苔薄白或白,脉弦。
15.木香调气散加减
木香 香附 乌药 枳壳 青皮 陈皮 厚朴 川芎 苍术 砂仁 桂枝 甘草
加减:
1. 肝郁较重,痛连两胁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
2. 内有郁热,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栀子、知母、黄柏。
临证参考本方药多辛香温燥,不宜久服,有阴虚症状者更不宜用。本证在临床上还可选用枳朴香砂汤。因恼怒伤肝引起腹痛者,可用柴胡清肝饮;气结痰凝者,用二陈四七汤;气结便秘,脉数者,用厚朴大黄汤。
本证在临床上还可选用枳朴香砂汤。因恼怒伤肝引起腹痛者,可用柴胡清肝饮;气结痰者,用二陈四七汤;气结便秘,脉数者,用厚朴大黄汤。
16.枳朴香砂汤
枳壳 厚朴 香附 砂仁
17.柴胡清肝饮
柴胡4.5克 白芍9克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丹皮9克 青皮4.5克 钩藤9克 甘草4.5克
加减:
1. 若见口苦胁痛,加龙胆草、川楝子清肝理气止痛;
2.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芦荟泻热通便;
3. 睡眠不宁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
4. 目赤肿痛,加决明子、夏枯草清肝明目。
18.二陈四七汤
茯苓 陈皮 甘草 苏梗 厚朴 制半夏
19.二陈汤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感冒鼻炎,鼻涕多且青浠者,加细辛1.5克(后下)桂枝4.5克,桔梗6克、辛荑花6克(小儿更效),也可合小青龙汤
20.厚朴大黄汤
厚朴30克 大黄18克 枳实4克
(二)血瘀证:腹痛如针剌,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腹部胀满。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21.少腹逐瘀汤加减。
炒小茴香7粒 炒干姜0.5克 延胡索3克 没药3克 川芎3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炒五灵脂6克 蒲黄10克 当归9克
加减
1.少腹胀甚,加莪术、青皮、木香;
2.少腹疼痛拒按,加姜黄、三棱、莪术;
3.虚寒甚,加附子。
加减。
1. 若无寒邪凝滞之征,本方可去肉桂、干姜,加香附,枳壳、木香等以理气止痛(即气行则血行之谓)。
2. 跌仆创伤成瘀者,加红花、泽兰以散瘀破血。
3. 术后络脉损伤,粘连作痛者,可加蜣螂(焙微黄为末另服),或加丹参,王不留行等,以通络逐瘀。
变证
瘀结于腹:症见腹中或胁下积块,疼痛拒按,或腹大坚满,舌质紫黯,脉沉涩等。治宜消瘀散结。方拟膈下逐瘀汤加
1.瘀结于腹证:症见腹中或胁下积块,疼痛拒按,或腹大坚满,舌质紫黯,脉沉涩等。治宜消瘀散结。方拟
22.膈下逐瘀汤加减。
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香附6克 枳壳6克 当归9克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加减:病人少腹疼痛为主者,改投少腹逐瘀汤。
临证参考本证以术后脉络损伤、粘连作痛多见,医者可根据病情酌用王清任的诸逐瘀汤化裁治疗。
本证以术后脉络损伤、粘连作痛多见,医者,可根据病情酌情用王清任的诸逐瘀汤化裁治疗。
四.湿热积滞证:腹痛突然,持续加重,或阵发剧痛。腹部胀满,拒按。口中干苦,身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喛腐或呕恶。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大承气汤加味。或调胃承气汤。
23.大承气汤
大黄12克(包) 厚朴24克 枳实5克 芒硝8克(包)
加减:
1.若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2.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
腹痛加减:
1.用上方煎应先用调胃承气汤服用,不效再用上方。
2. 本方可加黄芩、栀子清化湿热。加木香、槟榔以助行气导滞之力。
3. 湿胜,舌苔白腻者,重用厚朴,并加苍术、薏苡仁、砂仁等以燥湿健脾和中。
4.下后改用调理脾胃之剂善后。
变证
1.饮食积滞。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腻,脉滑实等。治宜消食导滞。方拟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
2。痰湿腹痛.因饮食不节,痰湿内生,症见腹痛肠鸣,眩晕心悸,呕吐恶心,或时吐痰涎,舌苔白滑,脉弦滑等。治宜健脾化痰。方用二陈汤加苍术、厚朴。
3.热积成痈。症见小腹右侧急痛拒按,有时可连及脘腹,有的则以脘腹痛为主(压痛点始终在小腹右侧),或见发热呕吐,腹壁拘急或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或在压痛处可触及包块等。治宜清热通下,解毒化瘀。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连翘等。
临证参考本证腑通热结除疼痛止即应停用攻下,改投调理肠胃之剂,不可连用攻下而损伤正气。
24.调胃承气汤
大黄12克 炙甘草6克 芒硝12克
腹痛加减:
1. 湿热者,伴见口渴不欲饮者,身热,苔黄腻,加薏苡仁、豆豉、黄芩、栀子以清化湿热泻火;
2. 暑湿之季发病者,可用黄连香薷饮;
3. 肝郁化火引起者,加金铃子散。
4.下后改用调理脾胃之剂善后。
临证参考本证腑通热结除疼痛止即应停用攻下,改投调理肠胃之剂,不可连用攻下而损伤正气。
1.饮食积滞证: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喛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腻,脉滑实等。治宜消食导滞。方拟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
25.保和丸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26.枳实导滞丸
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2.痰浊腹痛证:因饮食不节,痰湿内生,症见腹痛肠鸣,眩晕心悸,呕吐恶心,或时吐痰涎,舌苔白滑,脉弦滑等。治宜健脾化痰。方用二陈汤加苍术、厚朴。
27.二陈汤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苍术6克 厚朴6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3.热积成痈证:症见小腹右侧急痛拒按,有时可连及脘腹,有的则以脘腹痛为主(压痛点始终在小腹右侧),或见发热呕吐,腹壁拘急或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或在压痛处可触及包块等。治宜清热通下,解毒化瘀。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连翘等。
28.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12克 牡丹皮3克 桃仁8.5克 冬瓜仁12克 败酱草10克 红藤10克 连翘10克 芒硝8克(包)
五.食枳腹痛证:腹胀拒按,恶食嗳腐,大便或秘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了。用枳壳化滞汤加减。
29.枳壳化滞汤
枳壳 厚朴 砂仁 陈皮 神曲 麦芽 莱菔子
加减:
1.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俯荡积;
2. 食积日久有化湿生热之象者,改投枳实导滞丸。
临证参考本证积滞在肠中,故应通腑荡积,食积去则腹痛自止。
腹痛其它治疗
(一)单方验方
1.小茴香9克,乌药6克,水煎服。适用于寒痛。
2.五灵脂9克,蒲黄9克,研细末,醋、水各半,煮透,连渣服之。适用于血瘀腹痛。
3。莱菔子15克,广木香5克,共研细末开水炖服。适用于气滞腹痛。
4。吴茱萸3克,木香2.5克,研末,开水冲服。适用于气滞腹痛。
5.艾叶5克,香附10克,肉桂3克,水煎服。治虚寒腹痛。
6.黄芪工5克,甘草6克,水煎服。治气虚腹痛。
7。蔓荆子15克(炒),研细末,开水送下。适用于热痛。
8.黄荆树子(晒干) 10克,炒研细末和红糖冲服。适用于食积腹痛。
(二)外治法
1.硫黄,吴茱萸各6克,大蒜适量,捣和,涂敷脐中。适用于寒痛。
2.皮硝30"--'90克,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适用于因食滞湿热而引起的腹痛。
3.白胡椒研细末,以少许纳入脐中,外贴胶布。适用于感寒腹痛。
4。苦瓜藤叶10片,洗净捣烂敷少腹痛处或用栀仁20粒、胡荽菜一两,捣烂外敷少腹痛处。此法适用于腹部热痛。
(三)针灸疗法
1。寒邪内积;针中脘、关元,足三里,公孙。隔盐灸神阙。 .
2。脾阳不振:针刺用补法,并灸。取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章门、足三里等穴。
3。饮食停滞;针刺用泻法,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等穴。
1.中成药
(1)寒凝腹痛
苏合香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外感寒邪引起的腹痛。
(2)虚寒腹痛
①附子理中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9,每日2~3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②附桂理中丸(傅山牌,太原中药厂;健民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99),水蜜丸每次69,1日2~3次,开水送服。用于中寒腹痛.呕吐泄泻,手足厥冷。
③纯阳正气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每200粒重3g,1次1.5--3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暑天感受暑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④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4粒,每日2次。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引起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3)热结腹痛
①牛黄清火丸(长白山牌,长春市中药制药厂):每次l丸,1日2次。清热通便解毒,还可用于头晕目眩,口鼻生疮,痄腮红肿,大便秘结。
②牛黄解毒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3次,温开水送服。还可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便秘等症。
⑧栀子金花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1次9g,1日1次,温开水送服。还可用于口舌生疮,头痛目赤,大便秘结,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4)气滞、食积腹痛
①木香槟榔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Et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3~6g,1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肠胃积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②大山楂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2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⑧保和丸(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傅山牌,太原中药厂):每次6~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食积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饮不食。
④开胸顺气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3~9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停食停水,气郁不舒,胸胁胀满、脘腹疼痛。
⑤木香顺气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回生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每次9g,1日2次,饭前温开水服。用于胸闷腹痛,气郁不舒,食积呕吐。
⑧枳实导滞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6~9g,1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
⑦逍遥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6~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
⑧越鞠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6~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⑨槟榔四消丸(回生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用于食积痰饮,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每次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
(5)瘀血腹痛
①大黄廑虫丸(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鲁”字牌,济南中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2丸,水蜜丸每次3g,小蜜丸每次3~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黑黯,潮热赢瘦。
②止痛紫金丸(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瘀血作痛。
③失笑散(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九芝图牌,江苏苏州雷允上制药厂):布包煎服,每次6~99,1日2次。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
2.单验方
(1)寒积腹痛
①生姜lOg,大枣6枚,艾叶9g,红、白糖各15g,水煎服。
②生姜5片,红糖60g,沏姜糖水加白酒少许,温服。
③胡椒12粒,研成细末,开水送服。
(2)气滞腹痛
陈皮lOg,青皮6g,炒莱菔子15g,水煎服。
(3)血瘀腹痛
延胡索15g,当归lOg,水煎服。
(4)食积腹痛
①焦山楂12g,陈皮6g,神曲9g,莱菔子6g,水煎服。
②鸡内金3个(炙酥),研成细末,1天分2次服完。
③山楂lOg,炒焦成炭,外呈黑色,内深黄色,研细末,加红糖,.开水冲调。待温1次服下。
(5)热郁腹痛
炒蔓荆子15g,研细末,开水送下。
(6)治腹痛不可忍
芍药、当归等分为末,每服10g,水2碗,煎成50~lOOml,温服。
(7)一切腹痛,不论虚实寒热皆效。
小麦秆烧灰,地上出火气,将麻布包之,滚水淋汁,一服立止。
3.食疗方
(1)寒痛
①茴香粥:小茴香10~15g,粳米50~lOOg,红糖15g。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红糖煮为稀粥。
②干姜粥:干姜lOg,粳米lOOg,葱白2茎,红糖适量。先将干姜入砂锅煎半小时,再入葱白、粳米、红糖同煮粥。
(2)热痛
①加味石膏粥:生石膏lOOg,番泻叶5g,粳米lOOg。先将生石膏煎汁,取汁去渣,番泻叶用开水泡,用石膏煎液与粳米同煮为粥,再调入番泻叶浸泡液,日服2次。
②番泻叶饮:番泻叶lOg,开水浸泡后代茶饮用。
⑧西瓜汁:取西瓜瓤挤汁,适量频频饮。
④加味郁李仁粥:郁李仁10--15g,粳米lOOg,西瓜汁或梨汁适量。先将郁李仁捣烂,水研绞取药汁,或捣烂后煎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兑入西瓜汁或梨汁服用。
(3)虚痛
姜枣饮;干姜5~10g,红枣10枚,饴糖30g。将干姜、红枣共煎,去渣取汁,再调入饴糖,稍煮片刻即可,日分2次调服
(4)气滞痛
①砂蔻散:砂仁、白蔻、广木香各等份,共研细末,白糖水温冲服,每日3次,每次5g。
②荔香散:荔枝核lOg,木香5g,红糖少许。将荔枝核煎取汁,木香研末并与红糖共调入汁中。
(5)血瘀痛
桃仁粥:桃仁10-~15g,粳米100g。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稀粥食用。 .
(6)食滞痛
①山楂神曲汤:山楂15g,神曲15g,共煎汤服。
②加味曲末汤 神曲15g,谷芽、麦芽各lOg,枳实lOg,共煎汤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寒痛
①艾叶6g,生姜6g,花椒6g,诸药共捣碎,用酒炒,敷于脐上。
②食盐60g,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
③花椒30g,葱白1撮,盐30g,麸皮250g,共炒热,布包乘热敷熨痛处。
(2)食积热痛
皮硝30-~60g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
(3)气滞痛
莱菔子120g(打碎),生姜60g(切碎),葱连根须5009(切碎),白酒1杯,上药用锅炒热,布包好,遍熨腹部,一般先由上而下,由左至右,冷则换之。
(4)急腹痛
取本人头发烧灰存性,研末5g,不拘时酒下,随即以白芥子研末少许,水调封脐中,汗出而愈。
(5)腹痛,或寒或热或食积、血瘀不辨,药不能施者
生姜2000g,捣碎炒热,布袱2块各包姜一半,热铺上,候热气蒸熨,冷即易之,勿间断。如姜炒枯,加酒炒,须痛止方已。
(6)热痛
苦瓜藤叶lOg,栀子仁20粒,胡荽末50g,洗净捣烂,敷腹部疼处或脐部。
5.针灸
(1)寒痛
取关元、下巨虚、足三里。关元宜隔姜灸,须大柱重灸至痛缓,亦可先施以热补法,继用泻法,以热补为主,留针期间,艾卷熏灸针柄。下巨虚施泻法,足三里先泻后补,留针时间长短,视疼痛改善而定,30--60分钟不等。
(2)热痛
取内关、气海、行间、建里、足三里。均用凉泻法,宜持续运针至痛解。
(3)气滞痛、血瘀痛、食积痛 ,
取足三里。气滞加期门,血瘀加地机,食积加天枢。足三里先行泻法,后施补法,泻多于补,余穴采用泻法。
刺血:取足三里、天枢、厉兑、下脘、承山。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耳针;取大肠、小肠、脾、胃、神门、肝、胆、交感等耳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腹痛现代研究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在多种内科疾病中均可出现。近年来开展中医药治疗腹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对腹痛病机认识和辨证治疗上也取得了进展,概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李寿羚等认为“不通则痛”,指实证疼痛,“不荣则痛”,则为虚证疼痛。腹痛喜温按一般属虚,多系脾胃气虚之证,而临床上此证每兼见血气涩滞,仔细腹诊会发现一局部压痛点存在,治当温中益气,运行血气,常可提高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35)。潘国栋认为仲景治腹痛,辨证详尽,处方严谨,用药精当,归纳为20法:泻热逐水法,用大陷胸汤;清热涤痰法,用小陷胸汤;通便泻热法,用大承气汤,或厚朴三物汤;和解少阳法,用小柴胡汤;清热散寒法,用黄连汤;健脾祛湿法,用四逆汤、理中汤;扶阳镇水法,用真武汤;温中涩肠法,用桃花汤;通阳化湿法,用四逆散;温中健脾法,用小建中汤;养血平肝法,用奔豚汤;和解攻里法,用大柴胡汤;温中散寒法,用大建中汤;散气降逆法,用附子粳米汤;温阳通便法,用大黄附子汤;破积散寒法,用大乌头煎;养血散寒法,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营温里法,用抵当乌头桂枝汤;泻热逐瘀法,用大黄牡丹汤;安胃杀虫法,用乌梅丸(黑龙江中医药,1994,<2>:26一--28)。孙炜华认为《金匮要略》治腹痛有10法:温中散寒止痛法,用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建中补虚止痛法,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解通下止痛法,用大柴胡汤;行气下积止痛法,用厚朴三物汤;温里攻下止痛法,用大黄附子汤;破气行血止痛法,用枳实芍药散;活血化瘀止痛法,用下瘀血汤、土瓜根散、红花酒、大黄牡丹汤;养血补虚止痛法,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胶艾汤;调和肝脾止痛法,用当归芍药散;清热降逆止痛法,用奔豚汤(江西中医药,1995,<3>:58~59)。
二、临床研究
赵洪章等用七厘散治疗手术与外伤后或腹膜炎引起的肠粘连腹痛50例,服药时间最短为1周,最长为半年,结果临床有效率100%,治愈率为72%(辽宁中医杂志,1993,<3>:36)。杨德明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术后肠粘连108例,药用当归30g,白芍30g,细辛8g,桂枝lOg,通草5g,炙甘草15g,酒大黄lOg。加水800ml,煎至300ml左右。每次50ml,每天5~6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腹痛控制后,可继续服药2~3个疗程,以进一步巩固疗效。结果63例完全控制,4l例基本控制,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3%(国医论坛,1995,(1>:13)。
马璋等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腹痛200例。除予西药对症外理外,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若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气犯胃,用自拟平肝和胃饮(代赭石、清半夏、陈皮、旋覆花、山药);气滞夹瘀者,用柴胡疏肝散加乳香、没药、丹参、桃仁;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加桃仁、红花、丹皮、苏木;虚寒气滞者,用附子理中丸或小建中汤加减治之;湿邪重,用平胃散或藿香正气散加减;伴发热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1周至半个月,症状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为治愈。结果治愈183例,占91.5%,总有效198例,占99%,无效2例,占1%(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