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音乐史学进程中的陈应时步伐
作者:陈荃有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家陈应时教授于2020年6月逝世。文章通过梳理中国音乐史学科于现当代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将陈应时的学术之路放置于时代背景下,总结了他学术路向发生的转变及其缘由,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他在当代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乐学、律学、古谱学三个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这些成就所体现的史学家的治学特色进行了总结,即纯粹学者姿态的人格魅力、充满科学精神的治学理念与方法、开阔的学术视野与跨界意识。这些“陈应时步伐”的特色堪为当代中国音乐学术领域值得珍视的财富。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学;乐律学;古谱学;敦煌乐谱;陈应时
作者简介:陈荃有(1968~ ),男,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助研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编审、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31)。
刊登于《音乐艺术》2021年第1期,第45~55页
在新冠疫情持续笼罩的2020年,6月12日,陈应时先生终没有挣脱长期疾病的折磨,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学术事业和热爱着他的亲人。时至今日,斯人已逝,梳理并总结陈应时先生近六十载的学术生涯,发现陈先生在音乐学术之路尤其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领域曾走出了一条华丽的路径——独具特色又凸显无限靓丽的陈应时式步伐,值得后人珍视与继承。
一
现当代中国音乐史学的简要路向
二
陈应时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之路的开启
表1 1982~1984年陈应时发表的原创性成果([11])([12])
三
学术聚焦转移的缘由及史学收获
四
陈应时步伐的特色与学术期待
注释
[1]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编:《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戴嘉枋撰写),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第144~146页。
[2] 陈荃有:《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著的发掘与认知》,载《音乐艺术》,2018年第3期。
[3] 陈应时先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发表《沪剧变成了“新歌剧”》(《戏剧报》1956年6月14日)、《我对〈梁秋燕〉调式的看法》(《人民音乐》1962年第10期)等“读者来信”式的简短文章,在他个人所做的历次学术成果统计中均未予收录,故笔者于此也不予计入。
[4] 陈应时:《关于琵琶曲谱〈霸王卸甲〉的分段标目》,载《人民音乐》,1962年第2期。
[5] 陈应时:《关于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曲式结构问题》,载《人民音乐》,1963年第2期。
[6] 陈应时:《也谈汉族调式问题》,载《音乐论丛》第3辑,1963。
[7] 陈应时:《在民族曲式结构研究中如何对待西洋音乐理论——与罗传开同志商榷》,载《人民音乐》,1964年第5期。
[8] 陈应时:《对于改进作曲技术课教学的一点浅见》,载《人民音乐》,1964年第8、9期合刊。
[9] 陈应时:《应该怎样入巴赫之门和学习巴赫的复调》,载《光明日报》,1964年9月7日。
[10] 陈应时:《怀念夏野先生》,载《音乐艺术》,2005年第4期。
[11] 日文稿刊载于日本《音乐艺术》1983年7、8月号。
[12] 中文稿刊载于《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2、3期合刊。
[13] 仅1982~1984年间,经陈应时先生翻译发表的文论也有8篇之多。其中,由英文翻译发表的包括:[美]荣鸿曾(Bell Yung)的《论粤剧板腔的同一性结构成分》,载《民族民间音乐》,1983年第2期;《论声调在粤剧音乐创作中的功能》(合译),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论填词——粤剧乐音创作研究之二》(合译),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1、2期合刊;《论粤剧唱腔中的衬字》(顾连理校),载《音乐艺术》,1984年第3期。由日文翻译发表的包括:[日]关鼎《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日本雅乐调原型》(林晔校),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日]东川清一《关于“调”——关鼎论文读后》(林晔校),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日]林谦三《敦煌琵琶谱的解读》(曹允迪校),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2期;[日]岸边成雄《唐俗乐二十八调》(林晔校),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4期。
[14] 陈应时:《怀念夏野先生》,载《音乐艺术》,2005年第4期,第31页。
[15] 王安潮:《陈应时教授生平事迹行状——基于口述与相关文献史料的综合考辨》,载《音乐生活》,2020年第7期,第11~12页。
[16] 本文作者注:此处提及的文章乃指《关于我国古琴的音律问题》。根据陈应时先生的记述,此文于1962年受沈知白先生的教导,并在沈先生的辅导下完成于1963年,其后曾分别得到査阜西、杨荫浏等先生的肯定与鼓励,但因交付刊载的辑刊《音乐论丛》停刊而未予发表。“文革”结束之后,陈先生将此文重新修订、补充,改以《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为题,刊发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参见陈应时:《琴律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自序”第2页;《不忘老师引领恩——获小泉文夫音乐奖感言》,载《人民音乐》,2015年第7期。
[17] 陈应时:《沈先生教我学音乐学》(1984年1月),载姜椿芳、赵佳梓主编《沈知白音乐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第450~451页。
[18] 陈应时:《琴律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自序”第3~4页。
[19] 陈应时:《敦煌乐谱解译辨证》自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不忘老师引领恩——获小泉文夫音乐奖感言》,载《人民音乐》,2015年第7期;《我的敦煌乐谱研究》,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20] 陈应时:《论传统琵琶曲谱的小标题——从〈霸王卸甲〉谱谈起》,载《中国音乐》,1986年第4期。
[21] 陈应时:《〈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及其他》,载《音乐艺术》,1994年第1期。
[22] 陈应时:《汉语单音词结构影响下的旋律形态》,载《交响》,2003年第2期。
[23] 于韵菲:《探微·辨证·创见——陈应时教授的乐律学研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第2期。
[24] 陈应时:《一种体系 两个系统——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 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4期;《两种音乐感知方式和宫调体系中的两个系统——再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 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
[25] 陈应时:《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26] 陈应时:《为“京房六十律”申辩》,载《艺苑》(音乐版),1985年第1期。
[27] 徐元勇:《陈应时律学研究崖略》,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于韵菲:《探微·辨证·创见——陈应时教授的乐律学研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第2期。
[28] 陈应时:《论姜白石词调歌曲谱的“ㄣ”号》,载《艺苑》(音乐版),1982年第1期;《宋代俗字谱研究》,载《艺苑》(音乐版),1983年第3期;《译解宋代俗字谱》,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
[29] 陈应时:《解译敦煌曲谱的第一把钥匙——“琵琶二十谱字”介绍》,载《中国音乐》,1982年第4期。
[30] 陈应时:《应该如何评论〈敦煌曲谱研究〉——与毛继增同志商榷》,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评〈敦煌曲谱研究〉》,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1期。
[31] 杨善武:《陈应时敦煌乐谱解译中的“辨证”理念与方法》,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3期。
[32] 陈应时:《我的敦煌乐谱研究》,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33] 陈应时:《敦煌乐谱新解》,载《音乐艺术》,1988年第1、2期。
[34] 吴志武:《陈应时先生的敦煌乐谱研究——兼评〈敦煌乐谱解译辨证〉》,载《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35] 杜亚雄:《解读敦煌乐谱的里程碑——评陈应时先生的〈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一书》,载《音乐艺术》,2005年第4期。
[36] 杨善武:《探“微”究“实”中的精神、作风与品格——从〈陈应时音乐文集〉所读到的》,载《交响》,2005年第1期。
[37] 可以引为案例的,诸如陈应时:《再谈“变”和“闰”》,载《音乐艺术》,1987年第1期;《律学四题》,载《中国音乐》,1992年第2期;等等。
[38] 喻辉:《音乐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写在陈应时教授荣获“小泉文夫奖”之际》,载《人民音乐》,2015年第7期。
[39] 陈应时:《“均准”和律琴》,载《乐器》,1987年第4期。
[40] 喻辉:《音乐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写在陈应时教授荣获“小泉文夫奖”之际》,载《人民音乐》,2015年第7期,第35页。
[41] 喻辉:《“乐律学”的英文译名与学科范畴问题》,载《音乐研究》,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