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简史(73)隋炀帝杨广——梦碎千古一帝,心死而亡
姓名:杨广;
生卒时间:569-618年,享年51岁;
在位时间:604年-618年,在位14年;
出身:皇子出身;
如何上位:后夺得太子之位,继承皇位;
如何死的:被下属和近卫勒死;《隋书》写道:“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他是在自己和全天下人眼睁睁看着被杀的,堪称最悲催的皇帝之一。
帝号含义:原为明帝,光明、英明;后被李世民等改为炀帝,意为失德、昏君的意思
年号含义:大业,伟大、宏大的事业,可见杨广的志向和千古一帝的潜质;而且,大业这两个年号杨广一直未换,可见他心中对宏伟事业的追求。这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
主要辅政大臣:苏威、杨素、宇文恺、杨玄感、来护儿
生平:
杨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而且历史对他的记录和评价也是非常的粗暴,大部分以泼脏水为主。对他整个的个人形象、行为、思想、政治理念、行政风格的真实记录除了《隋书》有一些难辨真假的内容外,其他基本没有。所以历史上没有能够准确的刻画一个真实的杨广。只能无奈的说,杨广是一个很难写的皇帝。
比如有几个问题一直无法得到答案,如为什么他如此坚持三征高句丽,究竟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背景和故事促成了他的行为?高句丽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杨广的隋朝发兵几千里去征讨?这个高句丽简直就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大毒瘤,从杨坚、杨广一直到李世民,都多次派几十万大军征讨,但都没有成功。还真是一件怪事,都想着要灭高句丽,却始终办不到。
为什么杨广会多次大规模的出巡,比秦始皇出巡的规模更大,影响更大?当然,出巡草原、震慑突厥,让草原骑兵不敢进攻中原应该说在政治上是可以说得通的。如果能实现和平,那是也是好事。
第三、是什么事情导致连他身边的侍卫都对他离心离德,完全失去对他的尊敬和责任,甚至参与杀害他的行动?连萧皇后好像预知杨广必然要被杀,最后给杨广收尸时是如此的镇定?
还有人说他暴戾好杀、荒淫无度,每天都要从民间挑选大批的美女入宫;但他却每次去江南都带着萧皇后;所有的事情和疑问,都很难找到答案,杨广就像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要写也无从下笔。
从杨广在位14年,却进行了多项庞大的工程以及庞大的军事行动等方面的事情来看,只能说杨广就是一个自大狂。一个面对几百年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思绪和行为、甚至可以说是犯有狂妄症的皇二代。
说他狂妄自大,从《隋书》记载的一些诏书却发现杨广原来真的是一个心怀大志,清醒理性的明君。如这个诏书:诏曰:'夫帝图草创,王业艰难,咸仗股肱,叶同心德,用能拯厥颓运,克膺大宝,然后畴庸茂赏,开国承家,誓以山河,传之不朽。近代丧乱,四海未一,茅土妄假,名实相乖,历兹永久,莫能惩革。皇运之初,百度伊始,犹循旧贯,未暇改作,今天下交泰,文轨攸同,宜率遵先典,永垂大训。自今以后,唯有功勋乃得赐封,仍令子孙承袭。'这份诏书对他的理想、现实的情况、对贵族和高官勋贵们的要求都是如此的理性、清晰和有长远的考虑。根本不像一个自大狂的想法,而且,这已经是他上位六年后发的诏书。
在两次征伐高丽失败后,杨广开始焦虑,甚至有些失控,有些竭嘶底里的愤怒和无奈,从当时发出的诏书可以看出,一个已经完全失去理性和平静,以及一个君王拥有的镇定和风度。
“诏曰:黄帝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诸侯,令行天下。卢芳小盗,汉祖尚且亲戎,隗嚣余烬,光武犹自登陇,岂不欲除暴止戈,劳而后逸者哉!朕纂成宝业,君临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沾,孰非我臣,独隔声教。蕞尔高丽,僻居荒表,鸱张狼噬,侮慢不恭,抄窃我边陲,侵轶我城镇。是以去岁出军,问罪辽碣,殪长蛇于玄菟,戮封豕于襄平。扶余众军,风驰电逝,追奔逐北,径逾浿水,沧海舟楫,冲贼腹心,焚其城郭,污其宫室。高元伏钅质泥首,送款军门,寻请入朝,归罪司寇。朕以许其改过,乃诏班师。而长恶靡悛,宴安鸩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便可分命六师,百道俱进。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秣马丸都,观兵辽水,顺天诛于海外,救穷民于倒悬。征伐以正之,明德以诛之,止除元恶,余无所问。若有识存亡之分,悟安危之机,翻然北首,自求多福;必其同恶相济,挤拒王师,若火燎原,刑兹无赦。有司便宜宣布,咸使知闻。”
从这封诏书中可以看出,这时的杨广,不但开始狂妄自比炎黄大禹刘邦刘彻等伟大的君王,还对高丽发出了竭嘶底里的威胁,要将高丽人挫骨扬灰的架势都出来了。这不是一个皇帝应该说的话,而是想一个街头的小混混在打不过人家时,威胁对方的语气。
就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一个谜一样的皇帝,或许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历史的细节,可以了解一些杨广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的背景。
一起看看杨广的大事纪年:
569年,杨广出生,史书称其:“美姿仪,少聪慧”。
588年,杨广19岁,作为统帅带领五十一万大军征讨南朝的陈国,很快攻破陈国都城建康,擒获陈国皇帝和皇后,并送回长安。杨广实际上是替杨坚完成了统一大业。
590年,杨广31岁,江南多低叛乱,杨广再次作为统帅,领兵平叛,很快平定。杨广作为对江南最熟悉的皇子,被任命为扬州总管,进驻江都,管理江南事务,或者说是镇守江南。杨广在江南江都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功业,最后也是死在这里。
600年,杨广41岁,原太子杨勇被废,改立杨广的为太子。
604年,杨坚病逝,杨广继位,成为大一统中国的皇帝,改年号为大业,而且一生未换年号。这两个字再结合杨广一生的作为,已经可以看出他的自大与远大、伟大的理想。
605年,刚刚登基没多久,杨广就开始他的伟大事业,第一步就是计划迁都,从长安迁往洛阳,历时十个月,征调民夫两百万人,建设东都洛阳;
同年,杨广力排众议,征调百万民夫,开始修通济渠大运河。这条运河只用半年就修通,堪称奇迹。而且还为这条运河造了上万艘船,有大有小,还有龙船等。这些都是运河配套。
究竟杨广为什么那么急于要迁都,刚上位就做出这个决定?按常理来说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决定他一个人是无法定下来的,必须有人支持,而且还要有充足的理由。否则,就是再自大狂,再狂妄,以为自己是宇宙超人也不可能。要知道,南北朝及隋朝,甚至到唐宋时期,皇帝的权威可远没有明清时期的大。就算是明清,官僚系统也大把的办法阻止皇帝任性妄为,做出这种一年就决定迁都并开始实施的决定。所有,只有一个解释,杨广的下属大部分是支持迁都的,而且,这个计划是从杨坚在位时就已经开始筹划的,否则谁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而且刚上位就决定迁都。
第二个就是充足的理由,这个理由得多大才算充足,只有威胁到皇权才算是充足。首先长安位于关中,是所谓西魏八柱国、关陇军事集团的根据地,杨家不是八柱国之一,只是十二将军之一。杨坚很幸运的篡位成功后,就面临着就军事贵族们的威胁和压力。再加上杨坚统一中国后,开始压制世家大族的势力。启动了均田令、却籍、实行三省六部制、开科举等改革,这些都是触动了全天下的世家大族的利益和根基。估计杨坚在位时,凭借其能力和统一中国的威信,还能勉强压制住局面。一但杨广继位,就可能力不从心,威胁越来越大,只能仓促启动迁都计划。
第二方面,杨广本来不是太子,是杨坚废了杨勇后才立的杨广。从当时的背景可以分析出,为什么杨坚会换太子,难道仅仅是像传言中的孤独皇后的影响?正常来说这是不科学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杨勇是原北方势力,包括关陇军事集团的势力支持的。而杨广,是南方势力支持的代表。杨广是收复江南的统帅,他的妻子是南方大族、南齐南梁萧氏出身的公主,是南方势力的最大代表。杨坚完成中国统一后,内部可能存在南北势力的权力斗争。而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开发,南方的资源和财力已经远胜于北方,从而导致这次权力斗争,直接体现就是太子之争,由南方胜出,杨广继位。
后来,原来反对废太子的北方出身的名将大臣,如高颖、贺若弼等都被杨广杀死,而南方出身的来护儿等,则得到了杨广的重用。
所以在南方势力的支持下,杨广才有可能启动迁都计划。同时开通大运河,直接将东都与南方的资源用运河连接,从而摆脱北方的威胁和控制,彻底打败北方势力。
第三,迁都关系到京都的物资、能源、粮食等供应问题。东都洛阳更加靠近南方,修运河的工程量更小。所以,为了京都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迁都洛阳也是一个理由。资源供应的分析方法,是现代对历史多次的迁都行为的比较常见的方法。
折腾完迁都和修筑大运河,杨广还继续折腾其他的大业,伟大的工程;
604-610年,开挖各段大运河,征伐几十万民工;
605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用工两百多万人,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各种珍奇异宝到洛阳,花费巨大;
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
607年,启明可汗入朝朝拜,杨广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并赐予大量财物;
608年,联合草原高车部落,隋军转战千里,成功攻破吐蕃;
609年,杨广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青海横穿祁连山,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历时半年,但因为遇到暴风雪,人员损失惨重,最大的作用就是恢复了丝绸之路,将青海、河西走廊地区纳入版图。
610年,派上万军队攻打琉球,击杀琉球国王欢斯渴刺兜;
611年,王薄在长白山发动普通民众起义造反,是隋末第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但王薄很快被平定。
611年;蓨县人高士达、窦建德等人开始起兵造反;张金称起兵造反;
612年,杨广第一次发兵百万,攻打高句丽,最后全军覆没,大败而回;
613年,再次发兵高句丽,因后勤官杨玄感起兵造反,东征再次失败;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和杨广是同宗,自己人造反,那是王朝帝国最大的伤害;杨玄感的造反,一起兵就直接围攻洛阳,大概率是奔着皇位去的。而不是什么反对杨广的暴政。
613年,杜伏威与辅公祏率众起义,这一年,各地均有其他大小不一的农民起义,杨广政权已经对地方失去控制;
614年,杨广第三次发兵工大高句丽,因兵力不足,后勤供应不上,最后双方义,退兵收场。
615年,杨广按例北巡长城,被始毕可汗包围在雁门,后得到义成公主的协助才得以脱身;
616年,翟让在东郡发动农民起义,建立瓦岗军;这一年杨广从洛阳逃避去江都;
617年,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围攻洛阳;
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叛,童年攻入长安,废了杨广,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从这些叛乱的事情和最后结果都可以看出,农民起义都是小事,最致命还是那些贵族的造反,如李密、李渊等人。
618年,杨广在京都被宇文化及为首的叛军缢死在宫中;
从这份大事纪可以看出,杨广从一上任就很着急的开始折腾。这肯定有他急于实现他的大业理想的一面,也有杨坚开始推动改革后遇到抵制,帝国开始出现不稳的迹象的稳定措施的一面。从杨广这么折腾也可以看出,他有非常勤奋的一面,不是出台大政策,上马大项目,就是带兵出征,或者巡视帝国;有人统计说,杨广在位14年,在京城呆的时间只有两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外面奔波。为他的帝国大业,为他的理想,为他的时间奔忙,奋斗。杨广为历史所做的贡献也是非常多的,包括开通运河、建立拥有几十万卷藏书的国家图书馆、推行科举、支持弘扬儒家学说、佛教,征服吐谷浑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扩大版图、扩大太学规模等等,都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功过不能相抵,功是功,过是过,看历史时我们都不能忽略。
写杨广之前,还想或许可以为杨广翻翻案,可惜,杨广真的是自己把帝国折腾没了的,没法翻案。或许是他的梦想太大、心太高,当时的背景条件下,无法支撑他的大业理想,只会把他吞噬。
当他心灰意冷,面对一大堆无法理解、不支持杨广的下属,心如死灰的坐在江都的高台上,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好头颈,谁当斫之!”的话时候,是何等的悲凉,何等的失落。他已经预见了自己的死,但因为内心对世界、对理想已经完全的绝望,所以,死对杨广来说,就是一种解脱。
只能说,他不是历史上最大的昏君,而是历史上最悲哀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