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后,当年明月为何再无新作?个中原因引人深思

前言

2006年3月开始,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一个笔名为当年明月的作者以洪武大帝朱元璋为首篇,发表了题目“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的系列文章。此文一出,作者有别于传统史书、历史类读本的古板、呆滞,用语幽默风趣的写法,也迅速的获得了粉丝的一致好评。

在他的文章里,作者将档案、笔记、野史、正史等相结合,将明朝十六帝与王公权贵乃至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精彩的还原。在这种还原中,他赋予了他文章中的人物以感情,诚然这种感情是以作者个人的认知为基准的,并不同于一众史书中所谓的“秉正”,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你能从作者的诸多文字中,感觉到他对历史的热爱,对人性冷静尽量客观的精彩剖析。

贴近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写作手法,也与当年“草根文化”崛起的社会风潮相辅相成;再伴以作者每天稳定字数的更新,让明朝、明史、明粉乃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辞都成为了潮流。

而这部作品在历经三年的创作之中,作者当年明月的风头也是一路高涨,《明朝那些事儿》在集结成书出版之后,销量更是连登当当网历史类畅销书榜首。截止2014年,销量便已经过千万册,当年明月也是数度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版税的收入便已经达到了4100万元之巨。

不过在获得了名声、财富,甚至还带动了一系列草根作者纷纷效仿、受众群体被打开之后,当年明月面对此情此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再无新作问世。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当年明月再无作品问世呢?难道真的是网友戏谑的“江郎才尽”了吗?

因为喜欢 ,所以写了《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1979年10月出生于湖北宜昌。自小他便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极强的兴趣,5岁和父亲逛书店时,他便央求父亲购买《上下五千年》,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这种兴趣不是一闪而过的,而是经年累月的。据记者采访他时他曾说,仅这套《上下五千年》他便读了12遍之多。

而兴趣也确实是个人成就的最好老师,在浸润于中国历史的浩瀚博大中,他又开始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有了这些丰富的史学积累,让他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他着意要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去进行历史呈现。

传统的历史典籍之中,有着用语精炼、观点方正的优点,但同时却又有着枯燥乏味的缺点,这一点显然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是不易于接受的。

而在二十一世纪初,草根文化的崛起也成为了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从“草根明星”芙蓉姐姐等人的出现,再到超级女声风靡全国,这些也代表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需求。

当年明月,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

尽管当时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已经成为了广东省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但是对历史的热爱却让他选择了动笔,而他的方向就是大明王朝。

历史上的大明王朝,地位超然。它或许不是中国最引以为傲的朝代,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的好与坏是泾渭分明的,既有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又有纵情声色的一月天子;既有“粉身碎骨全不怕”的于谦,又有“发太痒”的钱谦益。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甚至是分裂的。

但正是这样的矛盾尖锐,本身就让大明王朝充斥着“黑粉”、“明粉”。而在最好的时间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其中不乏个人化的主观臆断,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

从后来人角度看,这本书是必然要火的,因为他具备了所有的必备元素,事实也确实如此。

点击量超过2000万,累积销量过千万册,即便是今天这部书仍旧居于各大榜单前列。

成名之后,却再无新作

人是有欲望的。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无数读者曾畅想着当年明月会有《宋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出版。

但事实却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完结后,便再无新作。处于舆论旋涡的名人,自然从不会缺少争议。

为什么会没有了呢?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当年明月身上的鲜明特点。在写《明朝那些事儿》时,他不过是一位寂寂无名的公务员,连最开始的火爆都会被无数人质疑,可就是因为年轻以及自己的不知名,他身上的草根特点才会彰显无疑,他才能心无旁骛的去写作,无关立场正确与否。

这一点在书中的事例便不胜枚举。他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明英宗朱祁镇是好人但不是好皇帝”,可就是这位好人,一场土木堡之变误了几十万性命,断了大明的上升之道,杀了于谦;而他的好仅在于废了殉葬制。

这是偏执的,而在《明朝那些事儿》结尾,他竟然“胆敢”明目张胆的否定“以史为鉴”。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我们不想去引发争论评定这些观点正确与否,我们要看到的是当年明月从草根角度看待历史的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这种“态度”,却会随着自身的变化而改变,对于自我认知他是很通透的。当记者询问他为何会如此写时,他会潇洒的说“历史本就不是命题作文”。

而在他从一个小公务员成为副处级主任,再到挂职副县长,2018年5月又成为山东的办公厅综合处处长时,身处宦海变得又何止是职务身份。“宦海不可测,鸦雀保全身”对一个熟读史书的人而言,又是何其真实。

生活上的变化,身份上的变化,当然更是对自我的正确定位,这些不就是为何再无新作的原因吗?

小结

对于写作,很多人都会选择苛求作者。在作者写出一部好书之后,会更加希冀作家本身有更多的作品。这是对作家的激励,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却也是对人的苛待。

因为,成功本就是不可复制的,而心态、环境亦是如此。

当然,我们在当年明月身上看到的更多的也是他的睿智、平和的心境。在仕途终了,心无旁骛之后,他也许就会真带给我们一部新的作品,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