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踏上了大师之路

曾发过《通向大师之路》的文章,分享了书中介绍的成为大师的方法。书中说通向大师之路就是一直在路上。

一位朋友留言“中年了,还能成为大师吗?”我速回:“当然。”朋友又回:“对自己没有信心。”我沉默。

这位朋友一晃已认识了十几年。说来我们见面并不多,交流也并不常,但有些合拍之人就算几年不说话你也可以在一言之间找到之间的共鸣。

这位朋友经历过的一件事让我们突然走得很近,让我看到她伟大的一面,让我有了了解她至骨髓的感觉,将永远支持她,珍惜她。

她曾是我的同事。在天南海北地出差了几年后结了婚,再也不想飞了,换了个公司里薪酬和发展都略逊的部门,好处是不用出差。她不介意,且十分高兴。因为她怀孕了,为了家庭暂时牺牲一下发展可以接受。

那时我也怀孕,我们差不多的预产期。

忙碌中我们很少碰见。偶尔碰见大家就交流一下怀孕的心得。她说了几次虽然不出差但工作很累,天天加班。看她脸色不好,我每次叮嘱她注意休息。

谁知离预产期还有好几个月的一天,我忘了是什么原因我给她发了短信问她怎么样,她回过来的短信竟是“我早产了。”她在上班时晕了过去,随之早产。她说那时她连加了几天班到半夜。

我确实吓了一跳,扳着手指算这是提前了几个月。我都不敢问她孩子怎么样了。

孩子生下来就进了急诊室,再转了几次医院,在医院里住了几个月,“从死神手里进出了几回。”她后来跟我说。那时孩子孩子医院,不知结果。她从孩子生下来就没有见到孩子。她掩饰着哭腔,我仿佛看到一个哭肿了眼睛的心碎的母亲。

做了母亲的人特别理解另一位母亲爱子的切切之心。

孩子住院几个月,她坚持每天吸奶,买了一个专门储奶的冰柜,一瓶瓶放在里面。她说她要等孩子出院了吃。当时我眼泪就掉了下来。

现在孩子一切安好,身高体重正常。只是她总是担心早产对孩子的影响,担心孩子发育不良。她甚至还自责当初自己不小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因为那次的早产,她没有勇气要第二胎。

早产后,她就辞职了,全心照顾孩子。一段时间后,才重新找了工作,也是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不过是甲方相对轻松的环境。

几个月前,她来新加坡出差,我们见面了。她在那个公司做得不错。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怎么会对自己没有信心?

我没有追问她原因,因为我也有相似的感觉。

读那本书写那篇文时有种突然一切被否定了的感觉。以“大师”的标准去衡量,我这惘然的四十多年里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被称作“大师”的。

我唯一能称作有所成的只有工作里的那点事。想到唯一会的就是工作,抛却工作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也心生悲凉。

这似乎是我们那代中国人常见的现象——请原谅我的匆忙定论,我深知这必是以偏概全,只是作为一种与西方人相比的分类确实时常看到在兴趣爱好方面明显的差距一种便利的说法。

有一次培训时,老师请在场的十位高管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几乎没有人能说出来,脸上是努力思考后一无所获的茫然和尴尬。而相比之下,西方人有较多人有坚持了好几年的一个或几个爱好。我深知这又是以偏概全,西方没有兴趣爱好的人其实也不少,但经验感受还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想原因是我们那时没有让兴趣爱好滋长的土壤和条件。父辈一代物质的缺失灌输给了我们这代人焦虑和缺失。我们被指引着走向了努力工作,创造今天和未来所需物质的对物质无止境追求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创造了生活所需的物质。其实普通人所需的物质和所能创造的物质并没有太多奇迹可言。

中年是物质创造的平台期,也是多数人的巅峰期。不管这个平台的高矮,很多人看到了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的不可持续性。

内心的满足原来并不在这条道路上,又或者到了那个高度后,有些人开始觉知,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感。

此时,需要的是铸造一个新的梦想,能让自己重新积聚能量和热情的梦想。

人情绪上的很多症状在于缺少追求。人在任何时候必须有一件专注和寄托的事情。

有些人此时丢下大企业的高管职位去创业,有些人捡起一项新爱好比如健身、跑马拉松、写字、画画。

可是,这时的开始和二十岁时的开始感觉十分的不同。二十岁时是没有历史的,没有体味过人生的,有的是无知的勇气;而四十岁时背满了包袱,怕自己失败,怕自己掉队,怕自己走错方向,甚至输给了年轻人。

不是中年了真的没有能力成为大师,是这些包袱压低了我们的信心,放慢了我们的脚步。

如果让自己只为喜欢而做,不问结果,埋头苦做,又会怎样?

这是大师的心态。和年轻时的急功近利完全不同的旅程。

也只有这个年龄所有的历练为基础方能领悟这样的境界吧。

又值岁末年初之际,也许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放下年龄所给的包袱,大胆地宣布我踏上了走向大师之路,不问结果,只为初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