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叶飞事件揭秘“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管理概念,它的出现与2005年开启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密不可分,多年后的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
市值管理的原始本质是利于市场发展的,但是神奇的大A市场里,大股东们想的是如何多赚一点钱,甚至是暴利,于是一系列的神操作就出现了。
股价低迷的时候,先实行低价股权激励制度;
在股价上升的过程中,持续进行市值维护;
当股价上升到高位的时候,直接进行股权激励行权;
开始玩定增,而后换股并购;
股价上升到高点时,股东减持;
开启狗不理模式,股价下降,人气涣散,股价低迷;
开始股权增持;
开始第一步的循环往复。
值得一提的是,股东减持后股价就开启了狗不理模式,然后持续且生无可恋的一路不回头的狂跌(前面是养猪模式,这里就是开始杀猪了!),当跌到了一定位置,股东自己觉得价格已经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就又开始了前面几步操作的循环。有一句话很在理:当跌无可跌的时候,现在随便买、以后随便卖都是随便赚的。
这里的每一步,主动权都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可这个市场最讽刺的就是,很大一部分自以为聪明的投资者,都会看在暴利的面子上,想着与庄共舞——理论学的太多,虽然都知道玩的是假象,可都觉得自己能在假象被揭穿之前全身而退,殊不知自己还未入场之时,就已是别人的盘中餐、碟中肉了,自己的每一个欲望和每一步操作,都被牢牢跟踪和把控。
股东神操作的结果就是,一两个轮回过去了,大股东们的控股权丝毫未变,而他们手上的钱却在噌噌噌的往上涨。
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上市公司的需求,市场就催生了一批市值管理机构做操盘方,简称“盘方”。
上市公司想要做定向增发,或者上市公司高管希望高位减持,就必须通过市值管理把股价做高,就可以用比较小的股份摊薄完成定向增发。可上市公司自己往往没有能力号召投资者不断推高股价,这个时候“盘方”的价值就慢慢凸显出来了。
通常情况下,“盘方”首先会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然后根据股价走势需要,要求上市公司有节奏的发布利空和利好,甚至发布消息往热点概念上靠。
作为配合,“盘方”会动用自有资金买入一部分该公司二级市场流通的股票,然后找一些信任的机构和大户一起买一部分该公司股票并“锁仓”,这样一来,流动筹码变少,拉升股价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实现。
利好消息持续发布的同时,“盘方”还会利用各类媒体网站、网络大V等渠道广泛推荐该公司股票,使得该股票市场关注度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与此同时,“盘方”还会用大单不断向上买入该公司股票,暴力推高股价,营造该公司真的很好、股票非常抢手的局面,吸引更多人跟风买入。
最后一步,当股价涨幅巨大之后,如果跟风盘足够多,市值管理机构以及前面那些提前布局的机构和大户就能够从容有序退出、赚的盆满钵满且皆大欢喜。
这个市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面前,所有人生而平等。所以,尽管一系列神操作十拿九稳,但也是有风险的,万一操作不顺,“盘方”还有第2套方案:“如果跟风盘不足,或者市场大环境不好,就去找公募基金接盘。
可公募基金也不傻,作为高位接盘的回报,基金经理和风控部门核心人员可以私下里拿到高额回扣,这笔高额回扣远远大于他们平时的奖金和工资。对于一些收入水平不高的公募基金来说,暴力回扣有很强的吸睛作用,而损失的就是那些买了他们基金的基民。
此次叶飞爆料事件的前后原委很有可能是:“市值管理机构(盘方)找到叶飞,叶飞帮忙寻找公募基金等机构接盘,并承诺保本,叶飞扮演了出货的重要角色。公募基金完成了接盘,然而股价大跌,'盘方’却没有给叶飞钱,叶飞也就没办法给公募基金经理和风控人员回扣和亏损本金,双方的矛盾就出在这里。”
截止发稿,叶飞仍然在持续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