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是女研究生?”导师无意的抱怨揭露了社会现状巨变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41年期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累计已经达到776万余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与中国14亿人口总数相比,高阶人才数量依然占比偏低。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尤其是“内卷”风刮之后,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更是大幅度增长。自2019年达到290万人之后,2020年首次突破了300万人,达到341万人,较之2019年增长近17.59%,创造了中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历史新高。
在研究生报考热潮涌动的同时,大众也逐渐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考研大军中,女生报考人数,远远超过男生报考的人数,而且女性考生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以至于招考面试导师一看到名单,就抱怨:为什么清一色都是女生,没有一个男生呢?
为何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中,女生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呢?
有关教育界人士调查分析后指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教育体制、就业形势、招聘时女性不占优。

女生更适应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更容易学出成绩

01. 当下教育体制更偏重于记忆与背诵性知识,女生更占优势
当前教育体制下,校园教育环境和激励机制,非常适合女生安静、沉稳地学习。
一位学校的高中老师表示,当下的中国高考制度和学习科目,很侧重知识性、记忆性内容,而远远脱离了课外实践、手工操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这些动手能力强的方向。因此能静下心来背诵记忆、刻苦勤奋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更容易获取高分和好成绩。
所以近年来,女生的高考成绩比起男生来,往往更为优秀。
而从近十余年来的现实来看,女生考上大学的人数比例,是一直呈增长趋势的。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男女比例为男生48.65%,女生51.35%,女生比男生多64.78万人。
数据说明,相较于男生,女生更适合于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学有所成的比例自然也越来越高。

02.考研考试中男生多数被语言类、政史类科目被挡在门外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招收女研究生的比例人数,也开始不断增加,就连原本男多女少的工科院校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发展财经经费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报考人数增加,研究生扩招。
而在研究生考试中,英语、政治类科目完全要靠记忆性思维,在这方面,由于男生则比较擅长逻辑性推理,并不擅长记忆,所以更有优势的女生会在分数上有所拉升。
因此,在总比分上,不少男性考生就被挡在了研究生大门之外。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生为增加就业优势不得不考研

近年来,随着各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已经越来越难了。而找到好工作之后,要向上升职则更难。因为人人都知道拼命努力的时代,无人能够摆脱职场高压力的生态环境。
为了让自己能够在职场竞争中拔得头筹,不少人选择了推迟就业继续读研的方式,也有工作一两年后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的,其中女性占多数。
一是因为,女性企业高管原本就很少,想要升上去没有过硬的本领与知识结构显然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二是因为女生都想趁着年轻让自己更上层楼,如果以后工作上没有机会,至少可以在婚嫁上给自己嫁接上好的男性资源。
此外,社会就业环境对女性也不友好。

男性在就业市场比女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且薪酬不低

很多单位考虑到女性要嫁人、生孩子、养孩子,中间企业还得养着她们,效益不高不说成本还摆在那里,录用女生不划算,所以多数时候都将岗位机会优先给了男生。这就使得男生在社会上的择业空间更大、机会更多。
至于考研名单中缺少男生的问题,以上就业环境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因为男生基本上毕业后就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不用等提升自己,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直接就业。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用人单位往往出于成本、利润率、个人发展提升空间、劳动力市场男女性别分布的情况综合考虑,一般都会把好的岗位机会给男性。
所以,就算是成绩一般的男生,到了就业市场,依然比同等学历的女生吃香。
这种市场大环境,直接造成男生就业率高,而女生找不到理想工作,或不愿意面对社会压力的情况下,选择继续考研后继续读书。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就形成了目前女性考研人数远远超过男性考研的社会现象。
除此之外,男性考研人数少的原因还在于,男性普遍成家立业早。通常一个男生大学毕业后,基本二十三、四岁左右。找到工作,事业稳定后,岁数也到了二十七八,这个年龄一般家里面都会催促男生赶快成家,然后又要准备开始为下一代打拼,为家庭奋斗。
如果这个时间段男生准备考研,考上之后读完毕业,人就已经二十七八,再看看周围跟自己同龄的人都已结婚生子,而自己工作没着落,也还没有成家立业生孩子,人生这一阶段的压力,一下子就产生了。
所以,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催促男生早点成家立业,而不是立刻去考研,因为如果此时的工作机会抓不住,日后就很难说了。
因此,多数男生都会选择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而不是继续考研深造。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2] Lucia Nixon and Michael Robinson. 1999.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Young Women: Role Model Effects of Female High School Faculty.” Demography 36(2): 185-19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