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预览 | 《书法》2021-4卷首语、目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杜牧
卷 首 语
《吐槽大会》自引入许知远、易立竞后,就越来越好看了。将不同圈层的代表放在同一语境下,用“冒犯的艺术”展开攻防,语言交锋背后,是圈层的对撞。在算法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信息茧房”的迷思却笼罩在我们每个人头上。互联网一方面将人变得彼此类似,另一方面将人变得愈加偏执。人们只看自己愿意看的,只听自己愿意听的,由此形成了无数个“平行宇宙”。“宇宙”间不相往来,“宇宙”内相互趋同。所以,我们需要破圈,需要打破导致日渐隔膜的各个圈层。书法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不是经常能看到不同审美取向、不同研究路径的书家和研究者之间相互鄙视吗?能不能在对方的视角审视一下我们的创作和研究呢?书法界需要打破的不仅仅是圈层,还有审美的偏执。
当代书法受到诟病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法趋同,二是书风甜俗。即便是引入何绍基、赵之谦书风,依然难救其弊。一种书风获奖,则摹习者群起而效之,而渐成流行体,一经流行便常滑向流俗。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书法创作和研究的高峰还集中体现在“40后”这批前辈身上,这当然没错,但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贡献,不仅“50后”“60后”中有一批创作和研究的代表性人物,“70后”也渐成书法界创作和研究的中坚。而“80后”“90后”需要的,恰恰是沉淀,而不是急着宣传和包装,不要以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可以汪洋恣肆了,其实在前辈面前就一小水坑,水之积也不厚,其载舟也必定无力,更不要说行之久远了。
现在书法界有个现象非常不好,就是取得一点成绩或者拥有了平台,就急着变现。你得想明白自己是干嘛的,不能给钱就写,不给钱就不写,然后为了挣钱乐在其中,那你充其量就是一个走穴的。几十年下来,我们看到好多有潜力的年轻作者就这样把手写坏了,因为书法给他的吸引力不存在了,而变成了干活挣钱的状态。那是匠人的状态,不是书法家的状态。当下的书法“专业”过度,对书法本体的注重远胜于历代,形式几乎被抽离出来,加之很多书家修养不足,个体生命体验又雷同而平庸,再加上展厅对作品的“规约”,确实使很多书家的作品走向矫揉造作,就是不真实,因而人有木偶起舞之讥,尽管都舞中节拍,但缺乏生气。
我们看傅山的书法,最打动我们的恰恰是那种真率美。明末书法上出了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名家,他们都是走自己的路,而且都呈现出精神抖擞、顽强不屈的面貌。这种情况影响到了傅山,表现在傅山的书法里,隐然显示着内心深处对于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不满意。傅山在书法上提出的审美和创作原则,最著名的就是“四宁四毋”论。后人对“宁丑毋媚”有着互不相同的理解。宁此毋彼,其涵义颇类孔子所说的“不得中行而与,必也狂狷乎”。所以,“宁丑毋媚”即孔子所说“过犹不及”的意思。傅山只是厌恶软媚,所以才说“宁丑”。“媚”是世俗的美,“丑”是高雅的美。傅山所肯定的“丑”,也就是后来石涛所说的“精雄老丑贵传神”的意思。
傅山本是一个敦厚的读书人,不求升官发财,甚至也不求闻达。纵观傅山留下的众多作品,并不都是那些独特的连绵大草,尚有高古端庄以秦篆汉碑为本的篆隶,有含蓄高致存魏晋风范的小楷,有笔势圆润清秀可人的早期作品,有大气凛然的行楷等等。但呈现傅山典型气质的书法作品,正是那种仿佛有着生命涌动的连绵大草,那种刚强雄健、那种藐视一切旁若无人的样子最是动人。而审美范畴中的“丑”,往往包含一种异化的特质,也意味着单纯简朴。傅山对残缺质朴似乎有一种偏爱,类似于当下话语体系中的草根气质。
傅山以这种淳朴来对抗伪饰,这是他的勇气,而这种“倔强”和不与人同的气概,对于当下书坛仍然具有清醒剂的作用。
目 录
经 典
视 野
研 究 | 学术专题
研 究 | 书法史料
鉴 赏
翰 墨 | 书法展厅
翰 墨 | 书法课堂
篆 刻
朵 云
时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