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赶牛车的”到马来橡胶巨擎,这位潮商因热心奉献闻名于世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林连登可谓家喻户晓。除了他是富有商业头脑的实业家之外,还以热心华文教育,社会公益和家乡建设而闻名于世。
字达科,原籍广东惠来隆江镇鲁阳村。因初期到马来西亚谋生时,曾替富商赶牛车,人称“牛车登”。曾任马来西亚槟城潮州馆主席、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席。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华人“过番”谋生向南洋移民达到高潮,尤以潮汕地区为甚。
1895年,28岁的林连登向邻村富户借10担红糖折成现钱作为盘缠,与堂兄林达智一起,随着同乡漂洋过海下南洋,先到达印尼爪畦,其后到马来西亚的双溪大年、榕城等地谋生和发展。
与许多潮州人以及华人劳工一样,林连登也是从出卖劳动力做起,洗碗工、脚夫、车夫、屠夫等,什么重活、脏活都干过。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林连登购买了一头牛和一辆牛车,每天为铺户运货,人们因此称他为“牛车登”。
不甘于此的林连登,在不久后又到一个正在开辟的庄园担任锄手。庄园工作时间相当长,每天要辛劳十小时,但对林连登而言,却丝毫不觉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然寸因年壮力强,实不见其苦也”。由于工作勤奋刻苦,不出数月,林连登就获得庄园主的赏识。工作一段时间后,林连登发现,当他把钱汇寄家乡后总是身无余款,这使他开始觉得“如此劳苦,所得代价不过如是,实无多大希望。”随后,林连登便开始计划自己创业。
最初的创业之路,被林连登自己称为“流动苦干的生活”。那些年,创业不成,屡战屡败,仍然不能摧毁其战胜困难,开拓事业的坚强决心。
一次次跌倒再爬起,吸取了失败的经验,林连登决定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种植行业。
1902年,林连登回到鲁乃,用一千六百元积蓄购置了大约二十英亩的椰园,并在园地内开办屠宰事务。这样,种植和屠宰双管齐下,为林连登挣得不少利润。有了“第一桶金”,再加上几年的奋斗,事业趋稳的林连登开始扩大庄园面积,拓展业务,增加种植种类,大量种植木薯和橡胶。橡胶种植为林连登贮存了巨大的资本,使他成为马来西亚一代橡胶巨子。
▲ 槟城潮州会馆
经过多年艰苦经营,林连登建立了泰城、泰益、泰丰和菜园共4个园区,面积3000亩,工人近3000人。同时,他还在槟榔屿创设连兴和酒厂、顺泰碾米厂、连德碾米厂等,构筑了一个具有庞大网络的商业王国。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知人善任,到1910年,林连登已成为拥有3亿马来币资产的华侨实业家。
尽管于壮年之时南来,但终其一生,林连登对中国的认同依然强烈,他积极投身华文教育事业,不忘初心回馈家乡。
1919年,林连登联合林参、周满堂等潮人先贤,在韩江公会附设了韩江小学,并担任了第一届董事长,之后,又加设韩江中学。
▲ 韩江中学校园内的林连登塑像
1936年,林连登捐款在惠来县立中学和龙溪小学各建一座“连登楼”(教学楼)。
1957年积极参与筹资创建惠来华侨中学。
▲ 惠来一中“连登楼”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潮汕地区天灾战祸不断,民众饱受困苦煎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连登带头捐资10万元和购买抗日救国公债20多万元,同时还担任“马来亚潮侨救乡总会”主席,积极支援祖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徐悲鸿为酬谢林连登绘画《四季有喜》,满含钦佩、砥励之寓意。
1936年,林连登捐款在隆江至惠城的桥埔路段建造一座“连登桥”。
1946年,林连登带头投资80万港元,创设连通筑路行车公司。又先后投资200多万港元,修筑和整修潮汕各地共300多公里长的公路线,维修潮阳和平桥,并购置汽车42部,在潮汕各地提供客运和货运服务,对抗战后潮汕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 林连登铜像
在投身改善潮汕地区交通运输局面的同时,为了恢复家乡抗战后的经济,林连登斥资一百余万元,在隆江镇买地60亩建新市场。1947年,隆江镇的新市场初步建成,林连登后又在1956年汇款扩建,这对当时隆江镇的商业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韩江学院出版之《林连登翁逝世50周年公祭特辑》封面
1963年2月11日晚,林连登在马来西亚槟城逝世,享年96岁。据悉,出殡当日,“参加送殡人士数千人,行列估计长达三英里,经过约一小时许,始见队伍首尾,沿途所经之处,人潮汹涌,均欲一睹此阵容盛大的出殡行列……”
极富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林连登,总是为家乡无私奉献,尽力捐助,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都对潮汕地区产生了深远且无法磨灭的积极影响。
图文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时年八节
“时年八节”
是每个“胶已人”生活的节奏、情怀的归属。
你知,或不知;
它都会定期提示你、教你、为你解答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