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组诗来刻画一次战役,卢纶绝了,可惜课本里只收入了其中两首

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并不得志,屡试不第,但是诗名在外,又交友广泛,被宰相元载、王缙先后举荐,官至监察御史。元载、王缙获罪后,卢纶也受到牵连。至德宗时复出仕,追随战功赫赫的咸宁郡王浑瑊镇守河中(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中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曾被突厥族统治),正是这辗转征战的军旅生活为其边塞诗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一组《塞下曲》写得粗犷雄壮,生气勃勃。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其中前四首的描写就是一次完整的战役,别具一格。

其一:塞下曲唐 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鹫:一种猛禽。鹫翎即鹫的翎毛。金仆姑,箭名。燕尾:是指令旗形似燕尾的式样。绣蝥(wù)弧:用绵绣制成的令旗。本诗第一句从将军身配的利箭写起,箭用金铸成,箭尾缀有鹫羽,既显主人身份亦显兵器锐利精良。第二句写将军手中的令旗,燕尾飘荡,精美的令旗在将军手中赫赫扬威。诗人起笔即妙,刻画将军的形象,只选择了其身上两个极具代表的点来写,以点带面,这高度概括的写法突出了将军的威风凛凛,意气风发。一员猛将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句,将军独立于高高的将台上,扬起手中的令旗,这是出征的号角,这也是必胜的信心。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第四句,紧承第三句,“千营共一呼”,成千上万的军士呼应着将军的号令。诗人手法精妙,“独立”对比“千营”,“共一呼”承接“扬新令”。短短十个字中,既有对比,又有呼应,把将军的威猛、兵士的豪壮、军容的整肃、大军的气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二十个字,能成就如此气壮山河的大气势和大场面,诗人怎不令人佩服!一场战役的帷幕就这样呼啦啦地打开了。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首大家都很熟悉,入选小学课本。本首诗写两军交战,但是诗人并不写敌我的恶战,只选择了一个夜防的片断。第一句中“惊”字用得特好,夜黑风高,密林幽暗,兵士们保持着十足的警惕,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战时的气氛被诗人渲染得空前紧张。将军查觉有异,在浓似墨的黑夜里,将弓拉满,一箭射出……第二天天亮时寻找,这一支箭已深深地没入一块巨石之中。

本首诗引用了一个典故,《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诗人用汉将李广的典故,既借用李广的勇猛擅射又借用李广驱逐匈奴,平定边疆的丰功伟绩来刻画本诗中的将军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的形象。而通过这第二首《塞下曲》,我们也明白了,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为何舍弃别的兵器不写,而专门写将军的箭,原来这些都是伏笔,为第二首的顺理成章做好铺垫。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第三首《塞下曲》入选小学四年级课本。本首诗着重写敌人的溃逃。诗人开篇写“月黑”而不是“夜黑”,夜本身就是黑色,但是此刻连月亮也没有,所以这夜更是黑上加黑。大雁被铁骑惊醒,高高地飞起,单于兵败,连夜逃窜,而此刻军士们正是意气风发,“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两句写得极有特点,“欲”即将要之意。乱人遁逃,唐军将士正欲追击之时,忽下大雪,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将士的弓刀。弓与刀,是又薄又窄的兵刃,大雪却已落满,可见雪之大,可见战争环境的严酷,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将军大败单于,足见其有勇有谋。这一画面,就如电影中的定格,将极具动感的“逃遁”与“追击”用一个静态的场景来表现——敌人的狼狈逃窜、我军将士的志在必得、莽莽荒原、鹅毛大雪、马蹄声、呐喊声……这些情景全包含在最后两句中。

其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第四首《塞下曲》,着重刻画了将士们得胜后的喜悦。将士凯旋,等不及脱下铠甲就大排庆功筵席。大家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军营大开,同仇敌忾的其它少数民族也一同来庆祝胜利。军士们痛快畅饮,借着熏熏然的醉意,穿着寒光凛凛的盔甲开始尽情舞蹈。如雷鸣般的鼓声振动了整个山川。“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一句,把将士凯旋后的狂喜以及大军意气风发、所向披靡的气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诗人大笔一挥,用四首诗描写了一次战役,誓师、夜防、追击、凯旋,一气呵成,句句精妙。《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点评本组诗“意警气足,格高语健,读之情景历历在目,中唐五绝之高调,此题之名作也”。本组诗得这样的评价,绝不夸张。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