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报告要让不懂巡察的人也能看懂
“我这一轮压力大哦,目前已巡察6个单位的材料,都是我在弄。”
“其他人呢?”
“新来的几个还不太熟悉。”
“写巡察报告学问大着呢,有你主笔在,大家也就放心了。”
才10月中旬,却已入冬般寒冷,最低温度已降到2℃。阿坝州委巡察办,第二巡察组组员段勇刚回来,还没来得及摘掉工作牌,就一边烤火,一边跟同事唠起了嗑。
“我参加的那轮巡察,巡察报告改了不下10遍吧。”段勇的“巡友”、阿坝州纪委驻教育局纪检组组长龚智韬说。巡察组又细分为党建组、外调组、财务审计组等小组;他提到巡察过程中,每个小组负责记录各自查到的问题,记完再梳理一遍,之后汇总给主笔组稿。初稿出来后交给每个组员,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修改,如此反复,直到终稿敲定。
阿坝州委第二巡察组组长赵正清的笔记本上,记载着他对巡察报告的撰写要求。
“反复修改就一个目的,确保提出的问题精准。”组长赵正清身体往前倾了倾。他的巡察笔记上有这样一句话:“首先,看结构,再作梳理;其次,看内容,再作定性;再次,看文字,再作斟酌。”结构上,对被巡察单位领导班子的评价约占25%,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约占50%,意见和建议约占25%。“所以咱要记住,巡察报告直接关系到被巡察单位领导班子及其主要领导的工作,可马虎不得。”
他在笔记本中继续写道:“内容要真实客观,实事求是;文字要字斟句酌,做到字出有据、数出有门。”为了做到真实客观,每次巡察组讨论情况,主笔段勇都会注意积累。不过,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搜集到的多是繁杂的业务问题。“巡察组不是业务工作检查组,要有透过业务看实质的本领,才能切实掌握并客观反映被巡察单位的真实情况。”
“这是大的方面。”龚智韬补充说,为求“真实客观”,需要将小问题、小结论串联提升成大结论,最终指向“党的领导如何”“三重一大如何”“党风廉政建设如何”等终极结论。这个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问题、线索的内在逻辑联系,避免前后矛盾。
“大家对提出的每个问题、线索都要取得一致意见。取得共识后,写材料时专业角度怎么提,巡察报告又该怎么提,这就考验我们'字斟句酌’的耐心了。”原单位在州财政局的组员姚正阳举了一个例子。有次他们发现某单位以实习生的名义报销差旅费,然而当时实习生已经结束实习离开了。虚报差旅费有多种表述方式,应该以哪种方式来定性?姚正阳说:“不同的用词会导致问题不同的轻重程度,比如'违规报销’属于个人行为,程度轻一点;如果写成'套取资金’,就是比较严重的单位行为了。”
“光定好性了还不行,需要有具体的例证。”段勇接话道,“像'党组作用发挥得不好’这句话,对每个单位可能都可以用,但如何认定其表现形式?拿我负责的采购领域来说,曾经查到一个单位3000多万的采购,分了几十笔,基本没有上过党组会,这便足以证明该单位民主集中制没执行好。”
结构明确,内容客观,用词精准……然而,做到这样还不够。天色将晚,龚智韬起身,准备离开前抛出最后一句话:“如果查处是一回事,表述是一回事,别人看了又是另一回事,后果可就严重了。”
“对,我们的报告不是给组内人看的,而是要交给巡察办、巡察领导小组。”已过下班时间,段勇关掉了电火炉,“只有让不从事巡察工作的人也看懂了,我们才敢说写出来的是一份合格的报告!”
撰文 / 黄孝光
编辑 / 曾勋
视觉 / 杨晓东
© 廉政瞭望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