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音频)|肖淑琴:老浮桥与名人故居(赣州经开客家话)
三江乡隶属于江西赣州市经开区,东毗赣州经开区蟠龙镇,南与赣州蓉江新区潭东、潭口两镇接壤,西以唐江镇、太窝乡为邻,北与凤岗镇隔河相望。地处南安江、上犹江、章江的交汇处,故称“三江”。
三江乡三面环水,旧时仅靠一条公路、一座浮桥、五个渡口与外界联系。三江乡海拔低,地势平坦,到了雨季常常“涨水”,水位猛涨,直逼堤岸,严重时浮桥也会被淹,交通被阻断,由此有“三年不涨水,狗都不吃白米饭”的说法。
但三江雨量充足,也是发展种植、养殖的理想之地,是发展休闲、旅游的好地方,特色产业有果业、甲鱼养殖业、梅花鹿养殖业、地鸽养殖业以及杂交竹种植业,素有四分山林、一分水、四分耕地、一分庄园的“鱼米之乡”之称。
三江浮桥横跨于上犹江上,是连通三江、凤岗两地的仅有的一座实用型浮桥。凤岗是当时的集市所在地,物品种类繁多,浮桥最热闹的时候便是赴圩(赶集)的时候了,老老少少都挎着小包篮子,上街去采购各种物品。码头上,小巷里,集市中,人山人海,喧闹不已,好不热闹。每逢赴圩,总能遇见许久不见的亲戚朋友,便停下来寒暄一下,互道近况。
记得小时候常常去江边的堤岸上玩,那时的浮桥附近还有许多沙坝露出江面,水浅且清澈,后来随着挖沙的深入,浅堤变深,江水变浑,那片玩乐之地就这样消失了。
随着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浮桥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三江浮桥的去留引起热议,有人力挺要留住历史记忆,有人认为留下则存在安全隐患。但最终,三江浮桥还是没有留下,取而代之的是公路桥——三江大桥。
郭大力,江西赣州经开区三江乡人,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1923年入厦门大学学习化学,后转学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哲学,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由此决心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后来翻译《资本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直到1938年秋,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最早的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
方言点 | 江西赣州
本期编辑 | 肖淑琴
本期审读 | 林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