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种下健康生态系统
本报记者 迟诚
“最早种木材,成材快就行;后来种林子,绿了就行;现在我们种下的是生态系统,要有量、有质、有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接近自然、还原自然。”
湖南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的这句话颇有深意,也是湖南造林绿化理念转变的先导。以“种下健康生态系统”为目标,湖南坚持本土化、多样化、良种化,正在推进国土绿化从造林向造绿、造景、造福、造富提升。
坚持本土化多样化
单一树种的危害,湖南西洞庭湖周边地区感受颇深。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欧美黑杨作为造纸原料林被广泛种植。但大面积单一外来树种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湿地功能退化,候鸟无处安息。
2017年起,西洞庭湖区域开展欧美黑杨改造行动。4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杨树清理和湖区生态修复资金超过7亿元。
欧美黑杨被清理后,芦苇、枸杞、益母草、橘藤等野生植物重新生长,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逐渐恢复,西洞庭湖再次成为候鸟天堂。
这是湖南对营造单一纯林等传统绿化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一次痛定思痛的理念变革。
如今,湖南绿化坚持“大生态提质”,要求在树种草种的选择上、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在管护经营森林时,都要做到“近自然”。
在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农田网格之间,樟树、银杏、红叶石楠、桂花迎风挺立,乔木下配植了月月桂、迎春、万寿菊等灌木、草本和水生植物,一个多样化、多色彩、多层次的农田防护林系统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第五代农田防护林,主要特点就是以珍贵乡土树种和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树种,突出近自然理念,强化混交和复层。”益阳市副市长胡安邦说。
当前,湖南正在编制林草发展“十四五”规划,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认真落实“一张图”的要求,在同一生态空间内该种草就种草,该栽树就栽树,坚持因地制宜。
湖南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推进困难立地造林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具有不同功能和特点的树种草种。
衡阳市祁东县利用中秋酥脆枣改造紫色页岩面积达7万余亩,平均每亩还能有收益3万-5万元;娄底市冷水江市锡矿山生态修复筛选出构树、栾树、臭椿等9种抗污性强、可净化重金属污染的树种;湖南省林业局整合资金,在郴州市北湖区部分区域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通过封禁、补种、改良等措施,修复退化草场。
湖南省还编写了《主要乡土树种草种名录》,引导全省各地在国土绿化中大力推广运用乡土树种草种。
因地制宜,以本地化体现湖南特色,以多样化实现多功能。如今,湖南绿化更加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
但整体来看,湖南杉松等人工针叶纯林比例偏大,混交林比例过小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很多地方“远看一片绿,近看树不大”,全省森林亩均蓄积量仅4.17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湖南树种结构调整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良种壮苗保障“第一公里”
“这是赤皮青冈,是常绿阔叶林,生命力强;这是铁坚油杉,高大乔木,树形优美;那一片红色的是红花檵木,是湖南最先发现选育、广受欢迎的彩化树种……”
4月中旬,在湖南省林业种苗中心,湖南省林木种苗站站长宋自力向记者介绍种苗中心繁育的乡土珍贵树种。
这里占地面积1200多亩,收集优良林木和花卉种质资源近200种,年产花卉10万多盆(株),良种苗木2000万株,是湖南重要的种苗繁育和保障基地。
苗木市场表现是绿化发展趋势的指向标、晴雨表。宋自力介绍,湖南过去造林以松、杉、杨为主,现在多样化的乡土珍贵树种需求大幅上涨,针叶林苗木已经严重供大于求。
“种苗繁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正在加紧推进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的繁育与推广。”宋自力说。
目前,湖南已分区域建成13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4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28个省级保障性苗圃,并以这些为依托,繁育更能适应新时代生态建设需要的种苗。
针对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留下的重金属污染,湖南先后筛选出大叶女贞、构树、栾树等50余种适生树种,建设生态修复试点示范林1600亩,探索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林业修复之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筛选出矮生苦草、狐尾藻、再力花等湿地植物,在洞庭湖流域完成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面积3.1万亩,试点流域水质提升1-2个等级。
湖南是油茶大省,良种的使用与推广是湖南油茶发展的核心。湖南建立了油茶苗“四定三清楚”原则,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实现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严格管控种苗质量。
经过多年的优中选优,湖南主推14个油茶良种,新造油茶林的平均亩产茶油量从5公斤提高到30公斤以上。
良种需要良法作保障。湖南建立全国首家独立的省级林木种苗质检机构,在全国率先实行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全省统一生产供应,建立起统一基地布局、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加工包装、统一质量检验、统一调剂供应的“五统一”管理体系。
良种壮苗既可以绿化一片国土,也可以致富一方百姓。2012年以来,湖南省累计生产良种12万公斤、良种穗条2.8亿根、壮苗65亿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超过90%,基地供种率实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