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德化窑
德化窑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创烧于宋代,至明代,其烧制的白瓷已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据福建省博物馆1976年的考证,明代窑址计有十八处。在浔中公社(镇)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儿、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镇)有内阪、新乾寨、窑垄山、桐岭、旧窑、新窑;在刈坑公社(镇)有许坑、林窑等。据统计,目前已查明明代窑址共有一百多处。
据考古发现,在德化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据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在宋、元时期有稳步发展,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大师们研制出一种温润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这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树一帜。至此,德化窑达到了全盛时期,直至沿续到清代早期。
德化窑产的白瓷颇具特色,它不仅与唐宋时代的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相同。它的特点如下:
胎质:采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器物,因此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瓷土除了氧化硅含量高之外,氧化钾含量也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
釉色: 釉面为纯白色,色泽乳白如脂,光润明亮,在光照下釉色隐现牙黄色调或微含肉红色。因此又有“猪油白”、“象牙白”的称呼。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中国白”。这种很特别的釉色,是因为釉料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的缘故。
器型: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多为日用器、供器与瓷雕。日用器有盘、碗、杯(梅花杯、杯身呈八角形的八仙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供器有香炉、尊、鼎以及仿玉、仿青铜礼器的造型。瓷雕有佛像仙像,如达摩、观音、罗汉、寿星等。瓷雕神情自然妙曼,面部刻画细腻,衣纹深而洗练,对比强烈。款识:瓷雕背部往往有小小的印记,如“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他们是当时的制瓷名家,其中以何朝宗最为著名。
器型:装饰工艺技法主要有印花、贴花、堆塑、刻划、浮雕、透雕等。纹样除借用青铜器上的回纹、兽面纹、夔龙纹、蕉叶纹和道教的太极图案等以外,还有梅花、荷花、弦纹、水波纹、蟹纹、各式小动物纹等。
明德化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与当时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是分不开的。这批艺术大师有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林婕隆、陈伟等人。其中尤以工艺巨匠何朝宗最为出色。何氏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雕塑家,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后所人,擅长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所雕塑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是整体的塑造,还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细部刻划,都一丝不苟,准确生动。坚细的胎质配以莹润的白釉,各式各样的观音如脂似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其艺术作品历来是国内外大博物馆、收藏家竟相争藏的艺术珍品。
德化窑白釉瓷断代鉴定要点 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4点:
1)釉面观察
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牙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仿品釉面过于光亮。
2)迎光透视
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注意,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瓷器所显颜色,也会因器物的厚薄、配料的微小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切记,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观察制作工艺
A真品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在同一纹饰和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上,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反映出作品不是注浆成型的。
B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柄把等部件分装而成。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器物的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纹饰和器物对称规整和拘谨,给人以死板、毫无生机的感觉。
4)观察易损部位
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有些部位如壶、瓶、笔筒等器腹部,杯把,瓷塑人物的手指、衣纹、璎珞、牙齿等,常会出现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软道,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
断代提示
明代德化窑白瓷是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而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成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
明代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达摩、罗汉、关公、王母等。其瓷雕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1注重雕像中的性格刻画。如达摩的肃穆庄重,观音的妩媚温柔,寿星、罗汉的诙谐机趣。2人物设计合理,精工细琢。瓷塑头像是毫发可鉴,胸中璎珞珠粒可数,人物手指,能做到根根姿势不同,连最细微的指甲也清晰可辨。3运用对比手法,增强层次感。如雕像的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人物采肃立之态,衣服则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静一动,对比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