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取与朱元璋的舍

自媒体

  陈友谅,湖北沔阳黄蓬人,他原本以打鱼为生,过着清贫的日子,后来做了元朝的一个小官,但他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不久就投奔了徐寿辉的起义军。他从底层小人物干起,但在这炮火连天的生死年代里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很快就从一个小小的文书攀升为军中的重要将领。野心勃勃的他找机会除掉了碍眼的顶头上司徐寿辉,自立为王。

  而朱元璋的身世与陈友谅相差无几,他原名重八,濠州钟离人。他家数辈人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他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元朝末年,濠州发生灾害和瘟疫,他的亲人先后去世,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去投奔寺里剃度为僧。但连年饥荒,主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他四处乞讨,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不久,儿时伙伴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

  当时,陈友谅的腰杆子很硬,他手握近百万精锐军队,更有稳固的湖广大后方支撑。军队技术装备先进,能造上下三层甲板上跑马的巨无霸战舰技术。相比之下,朱元璋虽说“高筑墙广积粮”好多年,但人口地盘都很小,鄱阳湖决战时,才拼凑起二十万大军,而战舰多是一些小渔船。

  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摊牌。陈友谅动员六十万精锐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朱元璋的总攻。陈友谅兵锋所指第一站,就是朱元璋的重镇南昌。他动用精锐潮水般的前仆后继猛攻,使用了火铳、火箭、火炮、投石机等先进武器,却遭到朱元璋亲侄儿朱文正的强硬抵抗,死拼硬打三个月,硬是牛皮糖一般把陈友谅的六十万王牌死死拖住。

  就在陈友谅气势汹汹打上门前,朱元璋的红巾军小明王,却在安丰被另一枭雄张士诚追打,朱元璋只能亲带精锐部队去营救,所有兵马基本都拉去救小明王了,长江沿线的主要坚城兵力空虚。如果陈友谅当机立断,一路顺江东下,一切犹如囊中取物。

  可是当时的南昌,处在陈友谅与朱元璋地盘的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又储备了大批粮草物资,俨然一块流油的肥肉,陈友谅怎么也舍不得。舍不得南昌的陈友谅,在最接近破城的一刻,却等来了朱元璋匆匆回援的二十万大军,只好仓皇撤退。

  陈友谅虽然兵力有所损失,但仍强于朱元璋,再说他还有一支无敌舰队。当朱元璋亲率的二十万大军赶回洪都时,陈友谅避到鄱阳湖。陈友谅将战舰用铁锁连起来,本想给朱元璋造成重大压迫,却让朱元璋想起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于是历史重演了,鄱阳湖火光一片,双方激战之时,正在船上指挥作战的陈友谅,突然被一支射来的流箭击穿了头部,一代枭雄就这样死了。

  鄱阳湖大战九年后,已经败退漠北的北元王朝,准备给在中原立足的朱元璋一次致命的反击。号称元朝战神的扩敦帖木儿巧妙筹谋,重兵围困明朝西北重镇兰州,十万精锐布下天罗地网,计划利用围点打援等待明军精锐上钩。

  如何取舍?朱元璋的选择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他严令各路部队不许救援兰州,而是绕道定西出击,逼扩敦帖木儿回援。于是,苦心设伏的扩敦帖木儿,反被明军牵着鼻子走,在定西大决战中一败涂地,赔光了元朝反攻中原的最后家底。

  纵观这段历史,陈友谅的眼睛里只有取,没有舍,以为看见的就是自己的,手到擒来理所当然。表面看似肥肉的南昌,却是个结结实实的硬骨头,一口咬去,立马崩掉几颗大牙。而朱元璋着眼全局懂得取舍,却是陈友谅一辈子没懂的道理。就像宋·苏轼《策别第十》所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凡事不可能尽得,必有所舍弃;正因为有所舍弃,才可以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得到的东西。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三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做人与处世》《辽宁青年》《特别关注》《求学》《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已超10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