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十四)
15.14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责(𧵩)
《说文》:責:求也。从貝朿声。側革切。
《约注》:責:徐锴曰:“责者,迫迮而取之也。”桂馥曰:“求也者,谓求负家偿物也。”舜徽按:即今俗所称讨债。求之不得,则自有诘斥之辞。因引申为诘责、诛责。
汉字“责”从贝朿声。“朿”像荆棘的芒刺之形,《说文》:“朿,木芒也。象形。”段注:“朿今字作刺。刺行而朿废矣。” 朿为棘刺,有伤人意。从“贝”为索取财物之意。《说文》:“责,求也”,为索求负家偿还财货之意。本义为讨求债务,亦表示所欠债务,即今债字。引申为责备、斥责、诘问等义,又引申指要求、责任。
前一章通过对臧文仲止于好色的“窃位”行政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好色的从政者未尽仁德之职责和好德者举荐贤才的尽职,从而把握从政者荐贤为贵的好德之职责和义务。本章通过好德者为政实践的“躬自正己而行善积德,其德日积而厚”的教导,让人们体悟“躬自正己其德日厚,责人正人其德日薄”的好德之善,把握君子行政的去蔽显明而怨远的行善积德之道。
老师说:“好德者在为政实践中彰显的是慈善仁爱、向义去怨的仁德和谐。因此,好德者总是以仁德礼义来克己正身而扬善去恶,引领教化民众用行善正己来积德,其德由此日积而能增厚;以指责喝斥他人的不善而去恶为不善,以企望用正人行善来积德为不善,其德由此日损而将减薄。好德者的躬行近仁,存善厚道,能让人们反身自明而自觉地正己行善,那些因好色之心而遮蔽不明的怨天尤人之心自然就会远去而不见。”
本章需要注意有二:一是对“薄责于人”的理解,“薄责于人”不是“薄责-于人”,而是“薄-责于人” 之意。“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意为“躬自而厚,责于人而薄”。本章是承接前面几章“好德”的教导,让人们把握为政的“厚德”和“薄德”,从而行躬身近仁、存善厚道的为政之道。因此,本章的“厚、薄”是承接前面几章的教导,指德行的“增厚、减薄”。“躬自”之行可增其德,“责于人”之行可减其德。如果“厚、薄”是指“责”的“厚、薄”,继而将“厚、薄”转为“多、寡”之义,并认为“厚”后省掉了“责”字,即本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责”的“多、寡”能否用“厚、薄”来表示,总感觉别扭生硬,这是需要讨论的。而“厚德”一词在《易经·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已为成语。“积德”一词在《尚书·盘庚》“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中也已使用。因此,我将其释解为:“好德者克己正身而扬善去恶,引领教化民众用行善正己来积德,其德由此日积而能增厚;以指责喝斥他人的不善而去恶为不善,以企望用正人行善来积德为不善,其德由此日损而将减薄。”二是“远怨”不是“远离怨”之意,而是“使怨远离、怨自远离”之意。“怨”本是由人心受蒙蔽而不明道义所产生虚幻不实的怨恨之情,这种情是由人心产生的虚幻假相,对人而言何来远离?只能说虚幻的怨恨情绪远离觉醒而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