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小路 | 张惠质

作者

诗意的小路

张惠质

入秋已有一段时间,可前几日仍热得如盛夏一般,让人心生烦躁。今日秋风终于送爽,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下午放学回家,路遇同事严老师开车,我便与同行的两位美女老师一起蹭了车。车上,大家撇开工作中的烦心事,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当车子经过我平日乘车的公交站,我准备下车时,严老师对我说:“今天天气好,不热,把你带到二环路,你自己走回去,既能锻炼身体,说不定还会遇到美景,再写点美文,岂不很美。”两位美女老师也跟着打趣:“晚上就写,明天我们检查你作业哦。”我笑着应到“好啊。” 小轿车满载着一车欢笑又向前驶去。
不一会就到了西二环,我下了车。感觉车好像开过了一段路,我穿过西二环路,发现眼前朝东的马路果然不是平常走的固镇路,是一条新修的路,路标指示牌上写着“林湖路”。不知道这条路是否通行,我犹豫着是去走老路呢,还是走这条新路?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那就试试走新路吧。
我站在林湖路口向东看了看,觉得这条路应该是和我平时走的固镇路平行,都是通往家的方向的。林湖路因为还没正式通行,所以没有车马喧嚣,寂静得如旷野一般,一个人行走其中,还是有点心虚的。我快步地往前走,且东张西望着。走了一会儿,还真发现路对面有美景,心里一喜,赶紧穿过马路去。一条长长高起的坡埂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它们虽已没有了春天时的勃勃生机,但却仍然开得认真,开得执着,开得灿烂,艳艳的一片,惹人怜爱。瞬间,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再往前走,有一片荒地。应该是被政府征收了的地,暂时还没被开发建筑,也没人打理,满是野花野草,高高低低,俯仰生姿,倒也别有一番风情。荒地旁边还有条小河,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又要流到哪里去。小河中间有几条水泥河埂,把小河分成上下几层,大概是因为地势越来越低的缘故,上河面的水哗啦啦地翻越河埂流到下河里,还形成了小瀑布呢!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倒是有小桥流水的恬静。我立于路桥之上,扶杆驻足,游目骋怀,静静地享用这初秋的况味。
穿过南北向的怀宁路,林湖路的名字改成了冬青街。想起不久前,我家门口的那几条路也改了名字,叫春梅街、秋葵街、紫荆街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路”改成“街”,也许是“街”更有烟火气吧。而且都以植物花卉命名,也给人清新自然的美感。
冬青街南侧就是合肥目前最大的公园庐州公园,公园外围翠竹掩映,绿树园边合,形成一道自然的绿树篱笆墙。再往前走,“围墙”变成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齐齐的矮树,矮树里侧是一大片如茵的草地。若是闲暇时,躺在这草地上,眯眼看蓝天,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定无比的惬意。我沉浸在美美的遐想里,不经意间抬起头,发现今天的天空真好看,湛蓝的天上,鱼鳞似的白云密密斜织着,占了大半个天空,与路边的道旁树相接,绿树白云,浑然一体。躲在道旁树中间的路灯,拉长它白白细瘦的身躯直入云霄,两盏灯头左右错开,像是开在天幕上的小花,天空顿时美丽生动起来了——天上的街市。好一幅清秋画卷。
我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每到秋天,便会生出许多悲秋之情来。刚工作那会,与闺蜜卓住得近,经常在一起玩。她也是悲秋者,总说秋天一来,心就跟着去了。所以每到秋天,我们就不想出门,感觉秋风一起,心也凉凉了。
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如今,年纪虽已入秋,心境反倒平和了。其实,只要有颗平常心,无问春夏与秋冬。就像现在,走在这条如诗如画的小路上,整个人都要融化在这秋光秋色里了。
我们常常行走在路上,不妨放慢脚步,看一看远处的绿树,或是近处的小花;听一听飞过的雁声,或是潺潺的流水;嗅一嗅风中的花香,或是泥土的气息。让心安静下来,且享用眼前无边的景色好了。
一路美景看遍,不知不觉就到了家。有时候,我们可以不用固守一条老路,换条路走,或许更近,更美,更有诗意。

作者简介

张惠质,任教于合肥汽校,长丰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西散原创》《文学百花苑》《南国红豆诗刊》《楚风》等报刊杂志。有散文入选《鸿烈—西散原创年度优秀作品精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