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方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思考

郭春方,吉林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分委会专家

2020年11月3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导下,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近两年来,为对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文科相关学界都在就新文科的新理念、新内涵、新目标、新任务进行持续且深入的研究,新文科的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片全新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艺术教育的新变革,如何在新文科的语境下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型艺术人才,已成为中国艺术学界普遍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吉林艺术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为引,分享些许思考与心得。

一、深入研究,融合新文科理念

日前,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吉林艺术学院有4门课程被认定,分别是3门线下一流课程——视觉形象设计、风景写生、室内乐-古筝,1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艺用人体解剖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说这个成果是喜人的。近几年来,在我国文化教育繁荣的大背景下,吉林艺术学院始终在推进和强化内涵建设,围绕新文科建设理念,不断推动多学科多专业之间深度融通,进行了一系列“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的举措。以这4门国家一流课程来说,设计专业课程视觉形象设计依托的是“项目带动教学、教学助推科研、出口驱动教学”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模块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式教学模式-互联网 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探究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有机融合的问题。美术专业课程风景写生是在教学中融合了西方造型观念和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积极实践新材料,探索新领域,使传统绘画精神与当代多元语境有机结合。音乐专业的室内乐-古筝课程创新性地构建了“1 N”多维度教学方式,融合专业演奏、指挥、作曲、电子音乐等多专业力量,在教学规划、课程设计、曲目研讨、原创开发、舞台呈现等方面凝为合力,形成更加符合时代音乐表演人才艺术成长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另一门新媒体学院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艺用人体解剖虚拟仿真实验,则是针对美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应用需求,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人体表现的创新、思辨能力。在高阶实验中,学生可挑战扩展舞蹈动作捕捉、动画角色制作、功能游戏体感设计、戏剧影视特技合成等多个交叉领域。从这4门一流课程的课程特色可以看出,课程的优化、课程的提质、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的是契合时代发展思路,在当下新文科建设的总体态势下,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内核,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实践交互,切实推动融合发展是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吉林艺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视觉形象设计

吉林艺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室内乐-古筝

吉林艺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艺用人体解剖虚拟仿真试验

吉林艺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风景写生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评选结果

二、知行合一,迈出新探索步伐

艺术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当代,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信息技术在不断地赋能艺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当然也必然要适应全球发展的浪潮,将艺术与技术充分融合,将创意与应用有效连接,探索新的路径。

吉林艺术学院应该说是占据了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学校的造型艺术、视听艺术、语言艺术、形体艺术等都是专业教学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试图打破传统,从单一、平面的教育模式向多元、立体、复合型的教育构想探索。例如,将平面设计与新材料、新工艺结合,音乐舞蹈与多媒体艺术结合,戏剧影视与互动艺术结合等。当然,这些创新与突破的实现,需要以系统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知识为前提,只有这样在学科融合中的创意才会有效发挥。

2010年,我校开始组建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3D艺术影像创作研究和数字化公共艺术创作研究,以此“中心”为依托,数字雕塑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建立。2010至2015年,该中心积极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完成了3D艺术作品58部,获得专利6项。在数字雕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中,学校始终秉承“知行合一,学、研、创、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以提高艺术创新能力、完善实践方法、为雕塑创作寻找数字逻辑美学支撑为根本,培养学生亟需的应用科技手段,同时实现跨媒介创作的新型雕塑艺术人才培养目标。2018年,由该教学团队策划组织的“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吉林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

2019年,我校还策划了一项数字媒体技术和传统影像艺术结合的展览项目——“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这个项目不同于传统摄影展,作品类别涵盖多维静态摄影作品、跨界动态摄影作品、先进影像摄影作品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摄影作品,是用科技的新思维创造艺术无限可能的一次探索与尝试。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资助,在长春、厦门、南京、杭州、成都、北京6座城市进行巡展。在北京站的活动中,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正式将“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纳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系列文化活动。

吉林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展览项目“'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数字交互体验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词是什么?是创新发展。而创新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词,也是艺术的灵魂,更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创新促发展”的时代共识下,艺术高校更加应当建立起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理念与体系,加快探索创新的步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意人才。

三、大力推进,开启新时代篇章

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此论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在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新时代呼唤新文科建设,而在新文科建设分类推进中,艺术学则承载着“以美育人”的民族文化发展使命。因此,展现新时代的美,已然成为当今艺术人才培养的最高命题。

那么,如何在新时代解答这个关于美的永恒命题呢?我想,在当下的人才培养中,教学与实践的导向非常关键,这其中既包括艺术表达上的审美导向,也包括在思想层面的政治性导向。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吉林艺术学院承担设计的“速度吉林”彩车驶过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吉林彩车制作的6个月历程中,吉林艺术学院共有3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其中,一大批年轻人在项目进行中得到了艺术创作的实践历练。在吉林彩车创作初期,我们团队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及场合,更好地运用“吉林语言”展示新时代主题、彰显当代中国的大美风范。几经讨论后,最具吉林地域特色的麦穗、冰雪、金达莱花等成为了彩车的主要素材,象征吉林快速发展的红旗轿车、吉林一号卫星、数字灯光艺术展现的长白山等成为了设计的重要创意元素。就这样,吉林彩车载着“红旗”品牌、绿色生态、智慧农业、航天科技,全面展示了新时代吉林人在振兴发展路上的繁荣与活力。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速度吉林”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

“速度吉林”彩车释义

吉林艺术学院师生参与彩车研制

此外,2019年9月22日,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于北京发布,我带领吉林艺术学院团队设计的灯笼宝宝“雪容融”正式亮相。这个项目历时近一年,从全球近6000件征集作品中获选,应该说得到了北京冬奥组委与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现在,大家对“雪容融”的形象已经非常熟悉了,它是一个点亮梦想的灯笼宝宝,设计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春节期间家家张灯结彩的大红灯笼,这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象征收获、喜庆、富足和光明。

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设计团队全体成员在北京参加吉祥物全球发布活动

“雪容融”释义

吉林彩车和“雪容融”两个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的不仅是业务与技术的提升,更是艺术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领会,展现了时代特征,这将对当代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而非凡的意义。

结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的国家越强大、社会越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越大、越多、越高。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推进新文科建设,让中国文化焕发时代光芒需要培养新型艺术人才。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为艺术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面对当下迭代更新的社会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上,我想我们需要认清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深入研究新教育理念,促进艺术学科的整体发展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此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艺术领域的创新者和中国未来的开拓者。

本文为作者在2020年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论坛上的发言,刊于《艺术教育》2020年12月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