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二十六)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02

   释  解      

老师说:“一位合格的从政者不但需要有明理权变的智慧、淡泊养心的寡欲、力行无畏的勇敢,还需要有应时统领资源和驾驭礼乐行政的才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因此不是身处在具体行政岗位职守上的人,是不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具体特定时段的天时、地利、人和,是无法利用行政资源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驭调配,是不能够有效地谋划其职守岗位之外具体政务的。所以说,不身处在具体职守岗位上是不能完美地谋划那个职位事务的。”曾子说:“即便是仁德君子所思,也不能超出他能力所及的范围。思之所不及,何来'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谋略?”

03

   释  字     

《说文》: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于备切。
《广韵》:位:正也,列也,莅也。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于愧切。
汉字“位”从人、立,字形之意是一个人规矩地站在地上。本义是朝廷中上朝时群臣依官阶高低肃立的序列。引申指所处的官职、级别。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遽伯玉使人的“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让行政者体悟君子进德达道“为己”修行的不止和以德化人“为人”教化的不息,从而把握从政之学始终自觉内省的“为己”和“为人”的面向。本章通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教导,让行政者体悟把握统驭和调配行政资源是行政者“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谋划前提。
老师说:“一位合格的从政者不但需要有明理权变的智慧、淡泊养心的寡欲、力行无畏的勇敢,还需要有应时统领资源和驾驭礼乐行政的才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因此不是身处在具体行政岗位职守上的人,是不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具体特定时段的天时、地利、人和,是无法利用行政资源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驭调配,是不能够有效地谋划其职守岗位之外具体政务的。所以说,不身处在具体职守岗位上是不能完美地谋划那个职位事务的。”曾子说:“即便是仁德君子所思,也不能超出他能力所及的范围。思之所不及,何来'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谋略?”
本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和《泰伯》篇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面向区别。《泰伯》篇是强调“道问学”阶段“学成君子”的学修,是教导弟子“如果身不在行政之位上,就不必谋划行政之位上的政务,而要学习在位者为政成德的实践之道,正己修身,护守仁德善道,笃厚自己的仁德修养境界,成就不在位君子的'为政之德’。”本章是教导仁德君子行政之时的谋划之要。只有在位的行政者才具有统驭和调配行政资源的权利,只有他们才能谋划“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善政。二是需要注意曾子的“君子思不出其位”是对孔子教导的“上达”理义补充,告诉人们“思”是无法“出其位”的。因为“思”是受“思者”的修养境界的限制,没有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资源是无法作出'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谋略的。注意,曾子的“君子思不出其位”之“位”和孔子的“不在其位”之“位”是不同的。孔子之位是具体的政之位;曾子之位是抽象的思之位。崔栢滔《论语大义》中说:“所以,思不出其位,是在整体和全局的视野下,在自己所处的位置,所坚守的岗位寻求方法和着力点,为整体作贡献,而不是整个视线局限在小小的范围内,把自己的岗位变成孤立的小岛,与整体相隔断。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