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先进篇(二十二)
01
原 文
先进第十一
11.2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02
释 解
老师和弟子在匡地被匡人围困。老师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利用和匡人共有的仁德秩序文明的基础,以及礼乐文化的感染谐和之力量,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围困中,颜回和老师失散而落后。老师担心弟子的安危,唯恐出大问题。后师弟得以团聚。老师见到心爱的弟子颜回后,惊喜交加地说:“我以为你迎战匡人,已经战死了呢。”颜回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去死呢?”
03
释 字
敢(𠭖)
《说文》:𠭖:进取也。从𠬪古声。古览切。𣪏,古文𠭖。𢽤,籀文𠭖。
《广韵》:敢:勇也,犯也。《说文》作“𠭖”:“进取也。”
汉字“敢”甲骨文是手(又)持猎叉(猎干)迎刺野猪(倒豕)形,表示勇气和胆量,会勇敢进取之意。金文稍讹,猎叉只剩下了一个干头,豕形也不太像了。籀文豕变为彐,猎叉变为月,手变为殳。篆文进一步讹变,下边猎叉变成了古,上边的豕形也变成了爪。隶变后楷书承接籀文将“又”与“月”连写讹成“耳”,写作“敢”,承接篆文写作𠭖。敢本义为手持猎叉迎刺野猪,表示有勇气和胆量做某事,或表示勇气和胆量。引申指侵犯,冒犯,亦表示自己的行为冒昧。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对子路和冉有之问的进和退不同回答,期望弟子能够从存心养性“尊德性”的随性顺道中体悟从道的“当为”和“不当为”,从而把握“从先进”仁德修行的进退之直道。本章通过“回何敢死?”表达了在危急关头,弟子颜回避害时随性安详的智慧,彰显了仁者在“尊德性”修行实践中的知天顺命、无忧自在,呈现了师弟间相依相契的情谊。
老师和弟子在匡地被匡人围困。老师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利用和匡人共有的仁德秩序文明的基础,以及礼乐文化的感染谐和之力量,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围困中,颜回和老师失散而落后。老师担心弟子的安危,唯恐出大问题。后师弟得以团聚。老师见到心爱的弟子颜回后,惊喜交加地说:“我以为你迎战匡人,已经战死了呢。”颜回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去死呢?”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子在”的解读,“子在”不是说颜回有什么神秘的神通能力而知道老师的平安无事,而是说颜回相信老师的智慧呈现的仁德力量能够保证其平安无事。这和老师的“吾以女为死矣”相对应。“吾以女为死矣”表达了老师见不到颜回时的担忧和不安,见到颜回时的喜悦。因为在危急离乱关头,遭遇不幸而死于非命是常事,因此人的生死常常是自身无法掌控和把握的,一点小小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生命的丧失。《论语》编者将“子畏于匡“分拆两章,一章安排在《子罕》篇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彰显的是孔子面对危难之时的从容不惊,自信不惧,让弟子体悟谋政和行事的依礼乐道义而忘我的心灵境界。另一章安排在这里,是承接前面数章论“从先进”的“尊德性”之学,通过论道解惑,期望弟子明晰顺道的从容自在。本章是让弟子体悟孔子和颜回在危难关头的随性避害,尽人性而不违天道的“从先进”的智慧。将本章解读成:“孔门师生的真挚情谊.体现了他们生死与共、同舟共济的传道、弘道精神”,从文本角度尚可,但是这种解读没有彰显出本章的“从先进”的依天命、尽人性的主旨。因此,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引:任氏曰:“以女为死”,情急中之喜语,颜回直答以“子在”,信子之必在也。曰“何敢死”,明免难之道同也。”后案:“读此则圣贤信天知命之诚,与夫全身避害之智,皆在言外。而师弟相依,有如性命,感情之厚,因道义相结而愈深,尤可知矣。”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