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为政篇(05)
为政第二
2.0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试解】孟懿子问什么是孝,老师说:“孝就是不要违背伦理和谐的先王之礼制。”后来樊迟为老师驾车,老师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伦理和谐的先王之礼制。”樊迟说:“不要违背伦理和谐的先王之礼制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周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依照周礼的规定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违
《洪武正韵》:违:背也,违也,去之也。又奔放曰违。
《正字通》:违:音为。昔也。避也。又奔放曰违。
“违”,背离;不遵从,离别。
御
《说文》:御:使馬也。从彳从卸。
《广韵》:御:理也,侍也,进也,使也。
御,驾驭马匹。
葬
《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集韵》:葬:瘗也。
葬,埋藏。字形采用“死”作边旁,像是死者被埋在茻(众艹也)中;字形中的“一”表示死者身在其中,所以要培土植草掩盖。《易经》上说:“古代的葬法,用厚厚的草木将遗体包裹起来。”
祭
《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洪武正韵》:祭:祭祀,至也,察也。又泰韻,从肉从右手。
祭,会意。左边是牲肉,右边是手,“示”为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祖先或神灵,“祭”是有酒、有肉的牲祭。
为政篇(05)
前面老师着重讲了“为政以德”,可使人民安居,邦国安宁,重回天下太平,此后讲了自己修身践德的经验。这章开始老师谈了如何践行先王的仁德之道,重点在于效法先王礼制,践行孝道上。在读本章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史实:孟懿子是孟僖子之子,孟僖子曾留下遗嘱,要求孟懿子跟从孔子学礼,因此孟懿子该是孔门弟子。孟懿子问老师什么才是孝?老师说:“孝就是不违背伦理和谐的先王之礼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时代的先王,是以“仁德”治天下的,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时代已经过去500年,在这500年中,人们效法(孝)先王,按“礼制”的要求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使得天下昌平,人民幸福。现在天下大乱,治乱当靠先王之智慧,效法(孝)先王的成功做法,使天下重回太平盛世。因此老师强调必须从“仁德”下行而生的“礼”上做起,即后来人们理解的孔子想恢复“周礼”,其实这也是一条不得不而为之的实践之路。后来老师告诉樊迟自己对孟懿子的所说,樊迟不明白老师说的意思,老师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周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依照周礼的规定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里老师言说的“孝”的重点是效法先人,从先人的言行举止上效法学习他们,从身边的小事上做起,并从孝敬身边的亲人做起,从亲人的葬礼上做起。
本章需要辨析的是“无违”,不是一切都不违背父母的意志,而是指父母合乎“仁德”,合乎“礼制”的要求,同时“孝“当中还包含自己的内心不能丢掉“仁德”,不丢掉“周礼”。儒家强调的学习的三达德次第是“智、仁、勇”,智在仁前,盲目的孝,是后来其他人强加到“孝”上的。孝的初意是“效法”,是效法得道者,能使人和我大家都能“笑“(”孝、笑“古音同义同)出来的快乐。
本章需要注意:细心读《论语》会发现,弟子和别人明明是问什么才是,可老师回答的即是如何做才是。比如这章别人问的什么是孝,老师回答的却是如何做才是孝。从这些问与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与现代西方思维的异同。传统文化强调的“行动”之前的发心,要求是内在的一颗“真诚之心”,是在做之前就可言说是和非的,对于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因此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实践之前那颗“初心”,定性也定在“初心”上,而现代西方是概念在前,定性在后,即符合概念的为是,不符合的为非,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与“初心”无关,是以结果判断是和非的。
已发《素说<论语>》查阅,请在本公众号中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