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创新,学校该如何打通变革的“最后一公里”? | 头条
几年前,我乘坐冰岛航空,在飞机上看到了取景于冰岛大自然的安全提示片。这些年,我发现很多航空公司都换掉了循规蹈矩的安全提示片。原来,航空公司也在意乘客有没有认真观看,也在乎我们的“学习”状态。他们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内容,来传达相同的信息呢?
张泉灵女士的答案很精炼,她说:“学生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力中,有两项能力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的:一是学习自驱力,二是学习自定义的能力。”让学习者觉得有趣和有用,这两件事情始终是有效的。
点亮内驱力、激发学习力、改良同伴关系、培养终身能力、引领未来发展……越是高要求的学习理想,越需要在体系、设计、策略、方法的细节中落地。面对“有趣”和“有用”,学校该如何打通学习方式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呢?我们一起探讨三个问题。
学习方式的创新,
有哪些可能与制约?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主体不同,但在学校教育中是分不开的,所以很多文件中都会以“教与学的方式”来表达——
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的最新调查报告、美国地平线报告:2020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以及印度、韩国等多国在2019到2020年出台的教育政策和报告中,都能看到相关趋势,包括如下几点:
1、教与学方式,将不断创新并走向多样化;
2、教师能否设计、组织、指导、评估多样化的教与学,成为重要课题;
3、学校教育的基本面不会发生改变,日趋精细与专业的社会力量将从资源、内容上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与共生。
2018年4月,经合组织发布了一份《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创新教学法的重要性》报告,提出了教学法是教学与学习的核心,通过来自27 个国家和国际学校的案例表明,以下6种教学法,正在全球范围深刻地改变着未来教育的走向:
混合学习、游戏化教学、计算思维教学、体验学习(包含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具身学习(包含艺术统整学习、创客文化等)、多元读写能力和基于讨论的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学习方式多样化”带来的快乐与丰富。但是为什么学习方式创新,却依然充满迷茫与挑战,到底有哪些制约因素呢?
这里有几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1:家长角度
齐齐妈妈是一位教育理念新锐的家长,她对孩子成长期许聚焦在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上,未来不一定走选拔性考试的路,但孩子所在学校和班级的教师,却经常以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合群,或者考试成绩不佳,对其进行打击,让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之后,齐齐妈妈给孩子转学到了一个理念更为匹配的学校。
故事2:学生角度
齐齐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热爱教育理念创新,经常会做一些游戏化学习、艺术统整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同伴合作与探究,齐齐所在班级的学生关系并不和谐,他与组员之间经常互相推诿、互相埋怨。
久而久之,齐齐害怕合作,希望每一节课都是老师讲,他只负责听,不要与任何人交流。
故事3:教师角度
齐齐的班主任黄老师是一位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教材的重难点和考点都不甚熟悉,但是学校认为年轻老师更具创新动力与热情,于是让黄老师承担了“学习方式创新”的重要职责,每周要拿两节课来进行创新。
黄老师非常苦恼,他担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影响,经常课都上不完,还要花精力来设计其他课程。
这三个小故事,都来自我身边的学校。结合这些小故事,我们通过对学生学习效能的分析、对于新课改中合作学习的反思、对学习方式创新的影响要素的分析,找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影响学习方式的效果。除外,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影响教师对其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自主度;
2、学生个人的内在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方式创新的效果。除外,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要素;
3、班额大小、国家及地区的考试出题风向,也对一线教学者的学习方式创新态度产生影响。
学习方式创新,
这件事本身还是创新吗?
没有任何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是崭新的。
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文件中,就强调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加上近年来小班化的推动以及综合素养评价改革、新高考改革的陆续推动,这就回应了“创新”的限制条件,15年前的班额包括考试风向,跟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新课改十几年的经验,让很多学校对“学习方式的创新”达成了如下意见:
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学习和生活都是探究的过程,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应该共存;学习方式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不理解何为多样化学习方式、不理解如何平衡以学为主和教师角色间的关系,或者缺乏工具和指导,效果不佳,导致教师的无力感。
现在,当我们站在全球视野再来谈学习方式创新时,有哪些趋势与参考呢?我总结了四点:
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在学习方式的创新中被强调
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任务的大单元学习,它结合了“项目式学习”与“大单元学习”的优势,将真实任务的情境性与学科教学内容、学科素养的科学与系统性结合。
比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服务中心的戴晓娥主任,她围绕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尝试大单元学习,以持续的探究活动和真实的问题情境,兼顾了严谨与自主性。
比如,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尝试基于大概念的学习,在项目任务、单元或者相应学习内容基础上,以学科的大概念引领课程设计,帮助学习者建立可迁移的能力。他们将历史学科《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单元设计的大概念提取为: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基于此,核心问题和子任务设计如下:
重视学科严谨性的学习方式创新,很好地弥补了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同时也将学习方式的创新由“甜点”变为了“正餐”。
技术融入及探究支撑,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更加重视
美国弗吉尼亚州社区中学,引入了由麻省理工学院教学系统实验室研究设计的新型教学评价系统——嬉戏评价系统,将其嵌入游戏,玩家边玩边学习游戏规则,通过升级打怪,最终熟练掌握知识。教师也参与其中,代入学生角色,体验什么是好的教学评估,从而设计和改良教学评估标准。
日本N高中,一直采用网上自主学习兼面授的混合式学习形式,他们的课表藏着问题集、教练时间,一对一私密谈话,帮助学生复盘每周的学习。
技术的融入,打开了学习资源和媒介的丰富性,而教师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重视,能够让任何创新,任何美好的进步发生。我们都希望看到孩子们像鸟一样飞向自己的山,但教育者单单看着他,祝福他飞得高,是不够的。我们要给他一双翅膀,一些设备,给他乘风破浪的帮助。
社会专业力量的融合,对学校的学习方式创新提供了有力协助
前不久,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从地下一层到四层,布置了有关物理、自然科学、历史、世界文化、艺术、健康等领域的20多个场景。这些场景是博物馆联合当地教师、专家和志愿者,基于美国K-9国家课程标准,根据项目化学习原则进行设计和布置的。
博物馆网站提供了53个基于这些场景的项目学习指导用书等资源,当地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先在校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知识学习,再到博物馆进行实践学习。这家博物馆还针对本地学校,开发了2019-2020年的25个K-9年级的STEM、艺术、人文项目课程,有短项目、长项目、活动日项目课程等多种形式。
这只是社会专业力量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成都的一所“项目式学习”联盟校,一直在做基于脑科学的学习方式创新,专业的大学脑科学研究室和教授们,为学校提供支持。
所以,无论从科学角度、技术角度,还是资源角度、人力角度,包括一些创新机构的分享,大家都会发现,社会的专业力量,将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学习方式创新的强力伙伴。
模型的工具的支持,为一线教师解决了手边0.5厘米的问题
创新学习方式的设计模型出现,让教师从实施层面破解了障碍(艺术统整式学习的课堂设计模型、项目式学习设计模型、游戏化学习模型等),课堂活动及教学工具的涌现,让自下而上的创新悄然发生(小组合作活动、批判性思维活动、入项活动等)。
还有很多,例如评价的量规工具等,这些看似冷冰冰的模型和工具包,起到了打地基的作用。当然,高手过招,无招胜有招,方法之上,是自由起舞。
面对学习方式创新,教师要成长为教练、学习活动工程师、学习内容策划、学习关系构建者。在很多专业研究中,对于教师的学习内驱力大概归因为教育实践的要求、专业成就的动机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深深的学习意识、浓浓的学生意识以及厚厚的学者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性指标,而学习原动力,则是教师进行理论吸收、借鉴经验、研究问题的关键。“有趣”和“有用”这两件事永远是最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当然有用,但是又有什么乐趣呢?
对时尚有兴趣的老师,他在设计与环保主题相关的探究项目时,发现adidas最新款运动鞋的设计理念,全是来自回收的海洋垃圾;喜欢美食的老师,发现《风味人间》纪录片,就是一部以大概念为策划思路的、横贯古今中外的好的学习资源;
喜欢插画和手绘的老师,带领学生用手账的方式,为学校制作了百年校庆的定制菜谱;喜欢古诗词的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打造一处以“古诗词里的地图”为主题的校园博物馆......
2020年,我们为几所学校进行线上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指导。开始前都会做一个调研,比如教师的兴趣爱好等,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话题等,再来进行入项活动或者设计建议。我们希望学生被看见和激发,也希望老师有同等体验。
我们如何学习,我们如何存在;我们如何存在,我们如何工作。教与学的创新对教师来讲,不是简单的走流程,我们每个人的输出,都来自自身的输入。一名老师的价值观、信念、兴趣、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走在大街上思考过的事,都渗透在我们设计的每一个课例和教学活动之中。
所以,要问创新有什么乐趣,倒不如问问自己,我的生活有什么乐趣?我的乐趣能带给别人什么?当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