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书全方解》---中风偏枯-第一方(解)

1周前

自古以来,中风是人类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在当下我国中风患者,十治九瘫,我有时候也想不通,为何国家要打击民间中医,打击民间中医的结果,就是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终身病”类型,只要西医没办法治疗的病,就都是终身病,当然我写的这些话没有一句话是假的,如果你不相信大可以自己去验证。

大小息风汤是千古验方,虽然《中风斠诠》张山雷将其批的一无是处,但是我依然推荐其为治中风之首方,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的是,方子是死的,能够辨证施治才是第一要务,中风门中已将中风名家之语已经明呈,我之所以在这里继续放屁的原因实在是很多,但是再多的废话不如我们一起看看方剂,再来细谈。此篇中我一连抄袭古书上多个续命汤,其实基本上都是类同的。几乎都是以,麻黄、人参、防己、杏仁、甘草、川穹、白芍、肉桂等为基础的加减变化,据传早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之前续命汤早已有传,所以后代就有药王续命汤与古续命汤两个版本的流传,都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等症,究竟续命汤的要义何在,在治疗中风上的特点是什么,我尝试来解释一番,作者我虽然读了不少中医书籍,悟出了一些人体的道理,终究没有完全吃透,简单来说一下这几味药吧,先来品品麻黄,我们治病先要搞清楚脏腑的变化,这是我们去揣测人体变化,治疗的依据所在,麻黄一药,归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散风透疹,其对水肿以有疗效,因为其可以利水就能利尿,自然可以退水肿,而作用原理我个人觉得与肺脏参与人体水液代谢有关。《雷公炮制药性解》说其入肺心大肠膀胱四经,主散在表寒邪,通九窍,开毛孔,破症结,除积聚,《本草求真》谓其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为六经外藩,总经络而统营卫,其经之脉起目。上脑下项。循肩挟脊抵腰。行于身后。故凡寒入是经。其症必见头痛。发热恶寒。腰脊卒强。无汗。脉则尺寸俱紧。是为伤寒。若汗自出不止。及脉不紧不浮。其症或不恶寒而止恶风。是为伤风。)兼入手太阴肺,仲景谓其乃肺经专药,《本草求真》对麻黄论之极详,我在《中医不是科学》里面用整整一个下篇来论述中风的诊治。人参,归脾肺二经,味甘,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用于气虚欲脱,大量失血,肺虚气喘,脾胃虚弱,且其麸舞脾胃的元气,能益心气安心神,治失眠。《本草》系列有尽30本书上下,我们不能一一列举每本书上对于每一样药材的作用评判,仅仅言简意赅的将每一味药材的大意言明,作为后续讲述续命汤作用的基础,《本草求真》对于人参描述其补肺气以生阴,专入肺兼入脾,性禀中和。不寒不燥,气冠群草,能回肺中元气于垂绝。冯楚瞻说“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祛虚邪于俄顷”,书载参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助神定惊止悸。(正气得补。邪火自退。)解渴除烦。(气补则火不浮。而烦自除。气补则津上升。而渴自止。)通经生脉。(气补则血随气以行。而脉自至。)破积消痰。(气运则食自化。而积可破。气旺则水可利。而痰自消。)发热自汗。(气补而阳得固。)多梦纷纭。(气补而神克聚。)呕哕反胃。虚咳喘促。(气补而肺与胃克安。)久病滑泄。(气补而清得上升。)淋沥胀满。(气补而浊得下降。)中暑中风。(气补而邪得外解。)一切气虚血损之症。(气补而血得内固。)皆所必用。说到此处,2019年我开始在网络寻找中医高手时,曾碰到以庸医跟我说,我用大剂量人参是杀人亦,并且给我提出“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感觉有点劝我多用大黄,少用人参,这句话原话不是出自他之口,实际上确实医书上有很多人这样说过,清代名医郑清安(此人被尊为火神派创始人)曾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研经言》用药论二中也说:“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不偏”,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我确实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用药贵乎识病,用药偏乎知性。防己,归膀胱、肺经,祛除风湿,苦寒泄降,利水消肿,可去风湿止痛,对寒湿痹痛,则虚配合肉桂,附子,《本草求真》谓其除湿利水泻下焦实热。专入膀胱,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

能泻血中湿热。通其滞塞。亦能泻大便。补阴泻阳;杏仁,归肺,大肠经,止咳化痰,润肠通便,《本草择要纲目》谓其润肺消食积,散滞结。《本草纲目》则谓其治头面风肿,喘促浮肿,小便淋沥,偏风不遂,失音不语,肺病咯血。甘草,入十二经,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和缓药性,缓急定痛,书云其入补剂则补,入寒剂则寒,入泻剂则泻,号为“国老”,《本草择要纲目》谓其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解百药毒,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内火,炙用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川穹,归肝、胆、心包经,活血祛瘀,祛风止痛,本药幸温香燥,走而不守,《本草择要纲目》谓其治中风入脑头痛,面上游风,治一切面,一切气,一切血,破宿血,养心血,凡郁在中焦,须开提以升其气,解诸郁而通阴阳者,非川穹不为功。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白芍,又名芍药,归肝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本草择要纲目》谓其升而微降.阳中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本药.又入肝脾血分,安脾经,治腹痛,固胃气,止泻痢,和血脉。肉桂,归肝、肾、脾经,温中补阳,散寒止痛,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本草择要纲目》谓其入足少阴太阴经血分,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渗泄止渴.去荣卫中风寒.表虚自汗,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痢惊痫,抑肝风而扶脾土也。

我不得不佩服这付药的配伍,看似平淡无奇,重点在于理气通滞,上下俱到,重点补肺利水,增体代谢功能,虽用川穹活血化瘀,走而不守,可豁通上下经络,破宿血,养心血,通阴阳,用参防其行散太过,人参最是大补元气,补肺益脾,气冠群草,麸舞脾胃的元气,能益心气安心神,白芍入肝脾血分,安脾经,固胃气,和血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肉桂,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入足少阴太阴经血分,补下焦不足,去荣卫中风寒,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阴盛失血,抑肝风而扶脾土也,最后麻黄,散在表寒邪,通九窍,开毛孔,破症结,除积聚,凡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行.谓之表实.非麻黄之轻清.不可以散浊实。怪不得人家说此方冠绝中风之方,绝非虚言。善诊者,得其遍历,加减施治确实可除中风偏枯,偏废,千古之验方,除此其谁。

一直以来,我研究中风偏枯之废,穷尽全书,希知一二,古之医书何言数千,中风之剂,没有数千亦有数百,辨中风之病之名家,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刘河间、张景岳、 李中梓,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之属,何人不论中风,但都抵不过续命汤之妙,千古验方名附其实,治中风之首方无疑。

(0)

相关推荐

  • 蛤蚧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蛤蟹.仙蟾.大壁虎.蚧蛇.石牙.对蛤蚧.蛤蚧干. [来 源]为守宫科动物蛤蚧Gekkogeclo L.除去内脏的全体. [成 分]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油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蛤 ...

  • 关于乌梅的一点思考

    酸.涩,性平. 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想到写这篇推文的原因,是经方班周日晚上的讲座,是一位师姐讲从中药学习中医,讲述了自己亲身尝药的经历.师姐提到了自己亲身使用乌梅治疗 ...

  •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内附:名方、案例)

    古称风.痨.臌.膈为四大难症,而中风居其首焉.可见中风一病自古以来即难治疗,历代医家无不究心于斯症.唐宋以前,每以"内虚邪中"立论,多主外风学说,及至金元,则内风之论出而医家多宗之 ...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中风偏枯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中风偏枯 论曰人之气血,环周一身,无或偏废,产后中风偏枯者,由新产之后,气血俱耗,不能 周荣于肌肉,致体或偏虚,风邪乘虚入客于半身,日加痿瘁而为偏枯也. 治产后中风偏枯,手足不 ...

  • 〖中药酒方〗治妇人中风偏枯半身不遂

    [中药酒方]治妇人中风偏枯半身不遂 [配方]:牛膝.秦艽.薏苡仁.独活.制附子.五加皮.桂心.丹参.杜仲.酸枣仁.仙灵睥各30g,天门冬细辛15g,晚蚕沙(微炒)60g,白酒1000ml. [制作]: ...

  • 只需“看三眼”,脾胃问题全暴露,中国色诊第一人经验干货,赶紧自查

    老话说"人活一张脸",在中医的眼中,人的健康状态,往往在脸上都有表现.比如说,一个健康的人,在咱们的印象中是气色红润,双目明亮的:身体不好的人,往往脸色苍白.暗淡,丧眉耷眼.   ...

  • 关于中风偏枯,神医华佗说应当这样治(国医大师翻译给您看)

    提起<中藏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本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医书.相传为华佗所著,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 ...

  • 中风偏枯建瓴汤加减

    ​若脑充血而偏枯者(中风症半身不遂)应根据病情,症状的轻重,以建瓴汤随症加减治之. 平肝熄风解痉:天麻,全蝎,僵蚕. 滋补肝肾:热地黄,枸杞,枣皮,玄参,桑寄生,杜仲. 平肝熄风潜阳:天麻,钩藤,石决 ...

  • 关于中风偏枯,神医华佗说应当这样治(《中藏经》)

    ​关于中风偏枯,神医华佗说应当这样治(国医大师翻译给您看) 提起<中藏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本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医书.相传为华佗所著,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

  •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

    古称风.痨.臌(gǔ 肚子膨胀的病).膈为四大难症,而中风居其首焉.可见中风一病自古以来即难治疗,历代医家无不究心于斯症.唐宋以前,每以"内虚邪中"立论,多主外风学说,及至金元,则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中风偏枯治法刍议

    古称风.痨.臌.膈为四大难症,而中风居其首焉.可见中风一病自古以来即难治疗,历代医家无不究心于斯症.唐宋以前,每以"内虚邪中"立论,多主外风学说,及至金元,则内风之论出而医家多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