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忍不住对母亲发火”:这样的关系还有没有救?| 人生答疑馆第39期
上周母亲节,许多网友晒出了自己和母亲的可爱日常,让朋友小牧羡慕极了。
“我和我妈,根本不能好好说话,聊两句就吵,就算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吵到摔东西。”
“只要提到自己的不开心,妈妈就会说:一点苦都吃不了?你有什么资格不开心?少给你吃了还是少给你穿了?妈妈为你牺牲了多少你知道吗?”
“我说'你这样说话让我不舒服’,她会说'我怎么了?我就是在正常说话啊?’”
“我也不想和她吵,可就是忍不住。”
这样的对话,会让很多人惊呼“太真实了,一模一样,果然全天下都是一个妈!”
不想吵架,却总是被气到爆炸,也是很多孩子与母亲相处时的内心写照。
本期「人生答疑馆」,让我们一起寻找无法和母亲沟通的原因,学会相互理解。
和母亲一相处就吵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提问者心声:
从小和母亲就经常因为小事大吵,总是说一些互相伤害的话。比如一起在厨房做饭,我会觉得她弄得乱七八糟,对她发火,然后就会吵架。吵完架我情绪就很低落,很难缓过来。
我现在越来越强烈感觉到,她不在家里我就情绪很平和,她回来,我俩一吵架,我情绪就会很紧张。我想知道是谁的问题?
@5星优质答主:湘遇成欢
仔细看了你的描述,非常理解你的感受,感觉到你并不想和妈妈争吵,也不是真的想伤害妈妈,但似乎到特定的场景,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之后又会在心里对妈妈有一些愧疚,对吗?
你说妈妈不在家,你就会感觉情绪平和,而她一回来,你们一吵架,你的情绪就会很紧张。紧张是说明你并不想这样,但你又不得不这样,那你是在抗拒什么呢?
是不是对于很多事情,你想自己掌控,而妈妈也想掌控,但你们的想法却不一致,于是,就发生了冲突,面对冲突,你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争吵的方式来解决,却最终并没有解决,是吗?
给题主以下建议:
1. 看到争吵背后的需求。
我感觉到你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独自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但你的独立性需求,在妈妈在家的时候,没有办法实现和满足,是不是她总是会去干涉你做事情呢?
因此,当她不在家的时候,你会觉得情绪平和,而她一回来,你想争夺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会和她争吵,发生矛盾,是不是这样呢?
2. 采用非暴力沟通和妈妈交流。
沟通,不是只有争吵这一个方式,也不是为了证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而是为了你们可以更加了解彼此,理解彼此。
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是:陈述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请求对方行动。
比如,下次再发生冲突,你先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非常平和地向妈妈陈述这个事实,注意不要指责和批判(否则又会开始吵架了);
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委屈、难受、气氛等等);
接着,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得到妈妈的尊重和理解等);
最后,请求对方行动(发生冲突,可不可以站在我的角度去想想,尊重我的感受,理解我的想法等)。
你也可以邀请妈妈照着上面的步骤,说一说她的感受和需求,相信经过不断地非暴力沟通,你们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你们会更加了解和理解彼此。
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不对母亲发脾气,该如何改变?
提问者心声:
在一些问题上会征求母亲的意见,可是有时会与母亲想法不一致。比如谈恋爱这件事,母亲会时不时表示我必须早点谈恋爱结婚,否则就是奇怪的。
今天晚上跟她聊到女孩子是否应该独立、有权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生孩子,我妈意见与我完全不一样,她的表达好像女孩就是个生育工具,我原本不想发火的,但忍受不了她继续说那些话,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她大吼大叫,觉得这样的自己很可怕……
@2星优质答主:吉哈哈
很理解你的感受,当在一些问题上征求别人的意见或者探讨一些问题时,自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理解。
更何况是自己的妈妈,更应该站在我们这边和我们一条战线,怎么连她也无法理解自己,真是挺让人气愤的。
但是你仍然觉得自己大吼大叫时的情绪有些可怕,你一方面想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太过分,有些内疚和自责,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恐惧。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困扰你的问题:
▽边界感
有些问题你会征求母亲的意见,可以看出你曾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孩,一直以来,妈妈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你。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有些事情你有了和妈妈不一样的看法,当你感受到她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你时,你会产生非常愤怒的情绪。
而这次表达愤怒是你为维护自己边界感做出的努力,你希望让妈妈知道,你已经长大了,你有权有自己的想法,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长大的你更希望得到妈妈的尊重和认同。
很高兴你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正是这份愤怒,让你和妈妈都有机会得到成长,妈妈会因为你的态度,重新思考你和她的关系,选择尊重你。
不必为此感到担心,刚刚开始你只是无法掌握好表达愤怒的尺度。
▽自恋
或许你现在和妈妈沟通的态度,正是小时候妈妈对待你的态度。
妈妈会因为你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你无法认同她时,通过表达愤怒来让你变得懂事和听话,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而你现在也在做和妈妈同样的事。
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看到,妈妈无法百分百满足我们,妈妈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就像我们无法百分百满足妈妈一样。
我们可以尝试学会和妈妈分离,一方面是距离上的分离,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分离。
允许妈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也需要意识到,那仅仅是妈妈个人的看法,你无需为妈妈的情绪和想法负责。
相比愤怒,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坚持它们,或许会让你向成熟更走近一步。
祝好!
和母亲吵架动了手,该如何处理对母亲的情绪?
提问者心声:
20岁女,非常容易对母亲暴躁,总是忍不住地对她发火,对其他人都不会这样。
每次发火都会觉得这样对她是理所当然,因为从小学开始,她总是像管犯人一样对我,经常对我肢体暴力,手被她打出过血。
有个同学成绩全年级前十,她加了人家微信天天给她点赞,今天还在反问我:你不给她点赞吗?我立马就怒了,凭什么她点还要我陪着,我非常讨厌这种语气和她喜欢别人家孩子的态度。然后她摔了东西,又对我来了一拳。这次我还了她一巴掌,没有一点犹豫。她有点被吓到但是更重地还手过来,矛盾加深。
@3星优质答主:晨曦心程
你好,我是晨曦心程,首先给你一个温暖的关爱的理解的抱抱。
你能够觉察出自己在对待母亲和对待他人的感觉和方法是有区别的,对母亲的感受有愤怒,有愧疚,有理所当然。为你的觉察点赞。看见即是改变的开始,在加上方法和可以练习,我们会慢慢改变。
看到你的描述,首先出现在我面前的不是两个大人,而是两个互不相让的半大的孩子,同时让我想起了,最初对待女儿的方法就是揍她,骂她。再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开始互相吵架,彼此不相让,我也甚是头疼,不知要如何处理才能改善母女关系。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女儿教训弟弟的方式同我如出一辙,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我自己,我觉得自己非常讨厌,那些做法都是我要求孩子不要做的,而自己却一直在孩子面前示范着,把她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原来面对女儿,我不经意间把自己内在小孩的状态,投射到了女儿身上。我们彼此争吵,就像两个孩子在宣誓自己的主权,想要征服对方,让对方向自己臣服。
再看题主你,你在年幼时本应受到母亲的爱护,而不是承受母亲的打骂,你一定觉得很冤枉,很委屈,凭什么自己要被这样对待,既然母亲可以这样对待自己,那自己对待母亲也可以发火,也可以打她。
你在母亲面前何尝不是另一个母亲呢?
我们没法改变母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自己变成母亲的样子,从母亲的角度来讲,就是对母亲的照见,告诉母亲,“看,你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揍你的样子,就是你揍我的样子啊。”
如果你的母亲能够看见,同时愿意寻求改变的方法,那她也会成长。可惜她没有。
那么就需要你的改变了。
1. 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
这一步你做得很好。面对母亲这么多年的压制,对母亲有愤怒很正常,母亲养育了我们,我们打了母亲一巴掌违背了道德,产生愧疚,也很正常,接受这些情绪,然后分析你情绪背后的需求。
2. 厘清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们从点赞这件事分析。
事件:母亲要求我为一个年级前十的同学点赞。
你可能的想法:
→母亲凭什么命令我,侵犯了我自由的权利。
→母亲命令我给那人点赞,是不尊重我,认为我没有那个孩子成绩好,侵犯了我想获得母亲尊重的权利。
→母亲要求我跟他做一样的事情,我凭什么跟他一样,我才没那么傻。
也许还有其他想法,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自己,并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对应的感受是愤怒
→对应行为是反驳母亲
→对应结果矛盾升级
3. 识别僵化思维,使用思维转向。
面对母亲的反问“你不给她点赞吗”,你会自动化条件反射地想到母亲对自己的不尊重、不认可,对她的语气也很反感。而这些僵化的思维习得于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中。
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问问自己,这些想法是真的吗?有没有其它可能性?
比如:
→母亲让我点赞其实想让我看看对方是怎么优秀的,想让我学习学习
→母亲期望我也能跟那个孩子一样优秀
→我对母亲的愤怒,让母亲觉得他自己的尊严被侵犯了
→我对母亲的愤怒,让母亲觉得我不理解他的好心
当我们看到了其它的可能性,可以降低我们的情绪值。
4. 找到替代行为
你在面对目前的要求时,在情绪脑的控制下,以愤怒情绪驱动下的行为反击母亲。显然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在愤怒值降低后,理智脑可以让你选择适应的行为。
比如,你可以平静说出对母亲的期待。
“妈,你想我跟你一起点赞,是因为你很欣赏那个孩子,是希望我也成为那个样子吗?希望我向他想学习吗?”
我想你的母亲应该不会出现摔东西的过激行为。
上述我是我改善自己愤怒情绪的方法。
当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期待,以及自己心中的期待时,我们之间增加了更多彼此的交流,也很少再吵了。
建议你可以学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学习里面的方法。
希望能对你有些许帮助。
写在最后
这些年太多心理学书籍,文章,课程,都过于强调和谐的母子关系了,就连年初爆红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也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母亲,描绘了一种美好到罕见的亲子关系。
于是我们就以为好的母子关系,就应该是永远温馨快乐、相互包容、互相体贴的。
但实际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母亲,更没有完美的母子关系,要求、抵抗、争执、攻击、猜忌、相互的误解与厌弃……都是探索健康母子关系时会出现的必经阶段。
如果太追求正确,可能就会逃避错误和碰撞,而逃避碰撞,反而会让彼此变得虚伪和疏离。
真正可悲的母子关系,不是天天吵架,而是表面和和气气,实际却冷漠得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争执中随意泄愤、口不择言就是在“真诚地表达想法”,也不是说学会冷静和好好沟通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有情绪,不能生气和愤怒。
也许我们依然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但却永远不该放弃沟通。
如果一个方法,行不通,就换一个,不停地改变和调整,总能找到与妈妈沟通,最适合的交流方式。
本期的「人生答疑馆」就是这样啦,我们下期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