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8.9分的经典电影《心灵捕手》里,马特·达蒙饰演的主角威尔Will,因为幼时被父亲家暴,导致他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数学天赋,选择跟朋友四处游荡打架滋事,面对美好和深爱的女孩时选择故意伤害和逃避,即使轻松解答了麻省理工学院兰博教授的难题,也选择躲起来,隐藏起自己不同于人的“独一无二”,只是为了让自己跟“ta们都一样”。即使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也会走入“ta们都这样”的心理误区,习惯怀疑自己。如果没有遇到心理学教授西恩,他恐怕会永远自欺欺人地躲在“平凡而普通”的壳里,不会拥有美好的爱情和真诚的友谊,这辈子都注孤生了吧。其实,在我们的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等的狭隘群体里,有着太多类似这样的案例,因为“ta”们都这样,我们也选择了隐藏,因为害怕“与众不同”,所以,我们慢慢变成了“ta们”。人是社会动物,我们的思想、观念、对现实的感知,都直接或间接为社会、为朋友、为同学、为同事所同步。我们常常一起感动,一起愤怒,一起大笑,我们会喜欢同一个偶像,也会同时讨厌一个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身处在一个巨大的蜂巢之中,共享着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观点,这就是蜂巢思维。心理学家萨拉·罗斯·卡瓦纳(Sarah Rose Cavanagh, PhD)在其新书《蜂巢思维:群体思维如何影响你》这本书里讲到:我们的社会性根深蒂固,而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可能会大幅提升我们的“同步性”,在我们所处的群体里可能出现“回音室效应”,也可能出现激进化和社会分裂趋势,因为,情绪可以通过网络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