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异治,中医之魂:皮肤病二则
案一: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17年8月31日。
主诉连续几年立秋后四肢皮肤瘙痒,挠后流血缓解,有明显皮损,眼痒,上眼睑浮肿,鼻腔痒,而后打喷嚏,涕下清稀(既往鼻炎数年,夏季轻秋季严重);偶有心烦;纳差,食后胃中胀满,大便可;年初因体检憋尿后小便不利至今;无尿道不适,舌质红瘦苔白厚,舌尖红,脉沉细稍数。
病机:燥热犯表,水蓄膀胱
处方:麻黄5g 杏仁10g 石膏20g 炙甘草5g 丹皮10g 生地15g 赤芍10g 桂枝10g 泽泻6g 茯苓10g 猪苓6g 寒水石10g 滑石10g 薄荷3g 蝉蜕5g 浮萍10g(10剂)
9月4日电告,服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但觉腹中胀满,嘱于上方中加入木香3g。
9月28日复诊,诸症明显减轻,着急或者饮食辛辣后仍有皮肤瘙痒;胃胀,食后加重,舌质红瘦苔白,脉沉稍细。
黄芪10g 半夏5g 党参10g 炙甘草5g 羌活3g 独活3g 防风3g 白芍5g 陈皮5g 茯苓5g 柴胡3g 泽泻6g 白术5g 黄连2g丹皮5g 当归10g 地骨皮10g 麦冬10g 知母10g 黄柏2g 玉竹10g 枳壳5g(10剂)电告药后诸症消失,一切正常。
案二:某男,20岁,初诊日期2017年9月7日。
主诉自6月起,唇周及鼻梁周围突然瘙痒、脱皮,患处色红而干燥,有灼热感,二便可,口不渴,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因在北京上学经当地中、西治疗两月无好转。
病机:阳明燥热
处方:麻黄1 杏仁2 石膏2 炙甘草1 桑叶2 银花2 生薏仁2 菊花1 (20剂,免煎颗粒,开水冲服。)
按:丁酉年,木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燥气盛行,民病疮疡䨾痤;燥气盛行,肝木受邪,风气郁于内,久则郁而发之,风淫于内,与燥合病,风燥犯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是以症见皮肤干燥瘙痒,或见鼻腔干燥……其治当遵经旨:“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案一中女子,病发于四肢皮肤,脾主四肢,水湿停聚,脾不能布精荣养,与外感之风燥相合而病成,故而其治当解外燥而祛内湿,故予麻杏石甘汤合桂苓甘露饮加味。燥淫所胜用麻黄、杏仁,苦温而润;火淫于内以之石膏、丹皮、赤芍;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乃予薄荷、蝉衣、浮萍以治风淫所胜;桂苓甘露饮,乃五苓散加滑石、寒水石而成,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去湿,并复膀胱气化;滑石、寒水石清热利湿,湿去则脾能散精四布,燥乃得润,《医学启源》亦云:“桂苓甘露饮……治饮水不消……流湿润燥,宣通气液……”二诊之时,病情基本好转,乃用升阳益胃汤继续调治,以求远功……
案二中少年,病发于鼻唇周围,足阳明胃经之所属也,“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向下沿鼻柱外侧……挟口两旁,环绕嘴唇……”此风火燥热之邪客于足阳明胃经,故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苦温润燥,石膏、金银花、生薏仁甘寒之品治火淫于内;并用味苦之桑叶、菊花以发之……
此二人皆病于皮肤,皆为燥邪所伤,不过该女子外感燥热之邪而内有湿停,是以当燥湿合治,故用麻杏石甘汤合桂苓甘露饮;少年之病,则风火合燥以袭头面,治宜润燥而清热,乃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桑叶、菊花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