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流注
暑湿流注
暑湿流注多发于夏秋之交,以7—9月最为多见。其特点为局部患发结肿数处,无固
定部位,色白微痛,恶寒发热,以小儿多患。明《外科正宗》谓:“多生于体虚之人,勤劳
之辈,不慎调燮,夏积露卧,纵意取凉,热体当风,图身快爽”,而导致本证发生。
[病因病机]
由于夏秋间烈日曝晒,暑热下逼,加之暑令多汗,其气必伤,正气不固,则暑邪乘
虚侵袭,入于分肉,致使邪气壅滞,气血壅结,营气不从,则发为肿痛;或风邪外客,露
卧乘凉,风邪乘虚外袭,暑热为寒凉遏伏,营络失和,阻于气分,结于肌肉,致使经络
阻隔,气血凝滞而遍发漫肿;或坐卧湿地,外湿自表入侵,湿为粘腻恶浊之邪,与暑湿
相结,留着于经脉肌肉之间,致气滞血凝而遍发本病,暑湿交蒸,邪气郁滞于营卫肌肉
之间,气机失常,致气血凝滞也发本病.清《疡科心得集》说:“若因风寒客热,暑热交
蒸,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能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肉之间而发。”说明本病
病变在肌肉。
(辨病)
1 临床表现
l。1 初期 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如两臂、两腿、腰胯之间都可发生。有一处或数
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恶寒
发热,头身酸痛,食欲减退,胸闷欲呕。
l。2 成脓期 肿块增大,疼痛加剧,肿块中央皮肤微红而热,按之中软而应指。伴
壮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小便黄。此时脓液已成熟.
1。3 溃后 自行溃破或切开后流出黄稠脓液,脓出后肿消痛止,身热渐退。约2周
左右,脓尽收口而愈。
若溃后脓出,但身热不退,应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新发之脓肿。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夏秋季节。
2.2 多发于四肢近端或躯干部.
2。3 初起患处漫肿,肌肉酸痛,皮色如常;成脓时疼痛增剧,皮色焮红;2周左右
成脓。随之溃脓而愈。
2。4 有明显的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辨证]
本病依局部症状可分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结合全身症状可分为暑湿交蒸、暑
热偏盛、气阴两虚三种证型。
1 暑湿交蒸证 多为发病初期.患处漫肿,肌肉疼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胸
闷欲呕,精神衰疲,舌质正常,苔黄腻,脉濡数.
2 暑湿偏盛证 多为化脓阶段。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皮色掀红、灼热,按之中软
应指。见壮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
洪数。
3 气阴两虚证 为暑湿流注之后期,暑热已去而阴津被伤。余毒未尽,新肿又起,
见肿势不消,或身热又起,口渴,尿黄,苔薄而干,脉濡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暑湿交蒸证(初期) 治宜清暑化湿。选用清暑汤加栀子、银花、连翘清热
解毒,青陈皮、赤芍理气活血。
1.1.2 暑湿偏盛证(成脓期) 治以清热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加鲜佩兰、黑山栀、
青蒿清暑解毒。
1.1.3 气阴两虚证(溃后) 宜益气养阴,清解余毒。若肿势不消,脓水淋漓,宜
选用四妙汤,若见气阴两虚症状,则用八珍汤加石斛以养阴,加银花以解余毒。
1。2 成药、验方
1.2。1 清解片,每日5片,每日2次。 ,
1.2.2 蟾酥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金黄散或玉露散,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肿而有块者,用太乙
膏掺红灵丹贴之。 .
2。2 成脓期 宜切开排脓。 、
2。3 溃后 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盖贴.
[预防与护理]
l 平时少食辛辣煎炒食物,以免助火生热。
2 夏秋炎热之季,避免烈日直接曝晒,也不要露卧乘凉。
3 宜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以西瓜汁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