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是正能量还是毒鸡汤?它其实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增广贤文》原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大约成书于明代后期。《增广贤文》是一本语录式文集,其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收录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格言、谚语,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也有不少来自民间俗语。在明清时期,曾被用作幼儿启蒙读物,在民间广为流传。
“读了贤文会说话,读了贤文会做人”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一、“自相矛盾”的《增广贤文》
初读《增广贤文》,会觉得内容比较杂乱。书中有很多励志、劝善的精句;同时,书中也有一些明显糟粕的内容,看上去不那么“正能量”,被有些人视为“毒鸡汤”。整个《增广贤文》几百句读下来,会有一种毫无章法、甚至自相矛盾的感觉。下面从对待金钱与他人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1.对待金钱的态度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被视为文人的高洁品行,人们大加赞赏。《增广贤文》对待金钱是什么态度呢?
现摘录其中的一些语句: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马行无力皆因度,人不风流只为贫。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到这些语录,我们会感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对于金钱,我们是否应该有更豁达的态度呢?《增广贤文》对此是肯定的。其中又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白酒酿成迎宾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2.对待他人的态度
对于人性中“恶”的、自私的一面,《增广贤文》是看得很透的。因此,书中有很多语录提醒人们随时提防小人、恶人,比如:
人情似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难来时各自飞。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看到这些语录,你可能会感到心寒。没错,人的本性是趋利的,自私的,这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种生存本能,但是是不遵照这个本能,就是好的呢?《增广贤文》对此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人只是依照本能去做事,那就和动物没什么区别,所以,人需要有超越本能的一面,也就是“道德”。《增广贤文》中,大量篇幅宣扬“行善积德”,比如: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人恶人拍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从表面上看,《增广贤文》缺乏章法与逻辑,就是一个格言俗语的大杂烩。因此,看到好的一面的人,对这本书大加赞赏;看到不好的一面的人,对其大加挞伐。
二、中庸之道:《增广贤文》的核心思想
看似缺乏章法的《增广贤文》,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就会觉得它其实一点都不混乱,有着明确的内在逻辑。《增广贤文》的核心思想,正是千百年来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基本价值观也正是儒家的道德观,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中庸之道”,这是儒家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
《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可是很少有人能够实行它。
《礼记·中庸》中引用了孔子的话:“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这句话中,孔子又说,君子依照中庸的大道来行事,即使终生不被了解也不会悔恨,并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而小人反中庸之道而行。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他随时都能做到言行有度,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其行事毫无忌惮,不考虑他人,容易走极端。
中庸作为做事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人们准确地把握事物、协调对立双方之间的矛盾 ,达到一种平衡、稳定、恰当的和谐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中庸的含义,一是要不偏不倚,二是要无过无不及,是为人处事不要过分,不能由着性子来,而应懂得拿捏好分寸。这种心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到了一致认可,成为了一种国人普遍崇尚的道德标准。
社会心理学学者沙莲香女士在《中国民族性》一书中,她结合多数平常人的主要心态和表现,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接近于中庸。
袁行霈先生《中国文化精神》中说:“中国文化又是 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面: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增广贤文》中的处世观,正是一种中庸之道的体现,它把这种儒家思想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以格言俗语的通俗形式进行了表达,摒弃了抽象的理论说教,普通人对此也喜闻乐见,从而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首先,《增广贤文》看似矛盾的观点,正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思想的体现。
中庸要求人们凡事适度,不走极端,但很多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常常是好事变坏事,美食变毒药。比如,勤奋是好的,但一个人如果只知拼命工作,那么就可能损害身体,得不偿失;锻炼是好的,但如果运动过度,就会伤害身体; 美食是好的,但是暴饮暴食,就会损害健康,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增广贤文》中很多观点看似矛盾,但是正是这种调和,使得人们看问题不容易走极端,比如前面所述的对待金钱与他人的态度上。在对待金钱上,不能视金钱为粪土,也不能掉在钱眼里,见利忘义,或忽视了内心的幸福;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其次,在生活与处世中,中国人崇尚“宽恕”、“忍让”,这是充满中庸智慧的人际艺术。
《增广贤文》从多方面劝导人们行恕道。一是从修德方面规劝,强调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提倡严己宽人,如“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勿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等等。二是从祸福方面警示,说明祸福与恕道的关系:“克己者,遇 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启口即是戈矛”, “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等。同时,《增广贤文》强调的严己宽人的恕道,决非无原则的一味退让。书中说:“以直报怨,以义解仇。”不以德报怨,以德报怨的后果是纵容恶,也不以恶抗恶,因为以恶抗恶的后果是恶无休止地蔓延。一方面,不纵容恶人;另一方面,也不要随便与人结仇。
在《增广贤文》中,还有众多关于忍让的格言精句。如“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等,是劝导人们要通过忍让来提高自身修养 。
“夫妇能忍和睦,兄弟能忍义笃,父子能忍慈考,朋友能忍情长”,是让人们要学会遇事以忍为先,这样与家人、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才能和睦融洽。“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先学耐烦,切莫生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等,都说明了不能忍让造成的恶果。
忍让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通过一种换位思考,达成一种同理心,从而换来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综述
纵观《增广贤文》,可以发现,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中庸之道的处世观对维持人际关系的融洽、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立足社会的根本。
这是一种道德的理想境界,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容易,需要悟性,也需要很高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