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君陶:吴昌硕刻印的代庖者
△吴昌硕
在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吴昌硕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绘画家,又是一个有新发展的书法家,更是一个能突破成规的篆刻家。他的诗,也是古朴自然,意境清逸。可以说他是一个_身兼四绝的人。关于他的掌故很多,今天这里所要写的,只是一些篆刻方面的事。
从吴昌硕的各种印章的拓本来看,他最早是学陈曼生的,接着又学徐三庚,同时师法赵㧑叔,所作颇为光洁妍秀。更进而学吴让之、钱叔盖,对这两家的用力比较多,所以后来他专攻汉印和封泥时,笔下刀间,还不时流露吴、钱两家的风貌。他自从学了吴让之、钱叔盖之后,一变光洁妍秀的风格为乱头粗服,所作顿时判若两人。这时吴昌硕一派的面貌,已出现了端倪。到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吴昌硕最早的刻印是“寄住西湖近六桥”,朱文,款署“剑侯”,以及“心田存一点”,朱文,款署“香圃”,前者用徐三庚法,后者用陈曼生法,都是他三十岁以前的作品。至于白文“千石公侯寿贵,完全是钱叔盖法。白文“吴俊卿”,则完全是吴让之法。这些印已经比较晚,大都是在四十岁前后的作品了。
△归安施为章
四十岁以后,吴昌硕的刻印已进入成熟时期,他的乱头粗服、不假修饰、老辣挺劲、浑朴苍茫的风格,已经树立起来。他自己说他学的是汉印和封泥。的确,把汉印和封泥学到手的程度,在他以前,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的。他所作不但貌似汉印和封泥,最重要的是神似。他在这个时期所刻的印甚多。如为他的妻舅施石墨所刻的“归安施为章”等几方印,即是这一时期代表作的一部分。他五十岁以后刻印渐入化境,一任己意,所刻的印天趣浑成,有笔有墨,即使是在刻印上最讲求有笔有墨的赵㧑叔等,也无法匹敌。他在这一二十年间刻的印,在他的整个刻印历史中是最为高妙的。他在这一段时间内,为自己刻了很多的姓名印和闲章,外界求他刻印的也是纷至沓米,大量求刻的先后有郑大鹤、高邕之、徐子静、王锡璜、刘聚卿、葛书征、王一亭等人。刘聚卿曾求刻过好几方多字巨印,其中“贵池刘世珩江宁傅春媄江宁傅春姗宜春堂鉴赏”一印,多至二十字。这些多字巨印气势极盛,整休结构极佳,是他的印章中不可多得的隽品。
△贵池刘世珩江宁傅春媄江宁傅春姗宜春堂鉴赏
吴昌硕在八十四岁逝世以前,求刻的人一直是不断的。由于他忙于绘画和书法活动,对于刻印就不那么能够兼顾了。因此,他先后找了一些代庖的人。如方仰之、徐星洲及吴藏龛等。葛书征的许多吴昌硕所刻的印中,有一部分出于方仰之代刻。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在上海古玩市场见到过一叠邮政明信片,是吴昌硕写给方仰之的。明信片中的内容,大都是委托他代刻印章,并告诉他刻印的数目,润资的数目,以及约定交件的日期等等。这些资料虽好,因为是明信片,所以我的那位朋友没有把它买下来,后来不知落到谁的手中了。吴昌硕托人代刻印章,一定先在石面把文字篆好,然后交给代刻者依样照刻,吴昌硕在成品上略作修饰,亲加边款,乍一看来,还以为是他的真迹。
方仰之除了为吴昌硕代刻印章外,很少见到他自己的作品,也许正由于他在印章上很少署款所致。徐星洲是吴昌硕的弟子,也是曾经为吴昌硕捉过刀的人。高邕之有一方“高聋公留真迹与人间垂千古”白文印,收在方节庵所编拓的四卷本《苦铁印选》一书中,连署款都是徐星洲的手笔。徐星洲代刻的,其刀法比较呆滞而软弱。徐星洲自己的刻印业务很不错,所以他的作品到现在流传的还不少,并有印谱行世。藏龛是吴昌硕的次子,他为父亲代刻的也不少,葛书征和王一亭等人所有的吴昌硕刻印中,就有一部分是出于藏龛代刻的。如一方“西泠印社中人”的朱文印,即是藏龛的手笔。王一亭的“震仰盂”、“明道若昧”,也是藏龛的手笔。
△山阴吴氏竹松堂审定金石文字
吴昌硕是研究印学的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该社是由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王福庵等人所发起的,吴石潜还在上海开设了西泠印社,经营印泥,出版印谱,与吴昌硕的交谊很深,往来也是很密的。他有两方巨印,一为“山阴吴氏竹松堂审定金石文字”,白文,一为“石潜大利”,朱文,也收在《苦铁印选》中,一般都认为是吴昌硕的真迹。其实这两方印是吴石潜恳请吴昌硕篆石,由吴石潜自己刻成的,其边款则由吴昌硕亲加。这两方印出于吴石潜代刻,为方节庵的师叔华镜泉所亲睹。一九六三年他在我家拓印时,在闲谈中偶尔涉及。细察这两方印,有些落笔处显得锋锐了些,收笔处也有同样的情况,有些笔画比较臃肿呆滞,有些地方又不免过火。从这些现象来看,足可证明不是吴昌硕的亲刻。
吴昌硕刻印的代庖者,目前已经知道的至少有上面所说的四人。至于究竞是否只有此四人,又他们为吴昌硕代刻了多少印,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这些由人代刻的印,在吴昌硕自已看来,一律都认为是他的亲刻,这是最秒不过的。
作者简介:钱君陶(1907~1998),浙江桐乡屠甸镇人,名玉堂、锦堂,字君陶,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钱君陶山馆、抱华精舍。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创作有《长征印谱》、《君长跋巨卯选》、《鲁迅印谱》、《钱君陶印存》、《钱君陶书籍装帧艺术选》等数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