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梨的海上故事 | 陆其国

文/ 陆其国

我要到上海去念书

章太炎,名炳麟,1869年1月生于浙江余杭。王有为著《章太炎传》记载,章太炎曾犯癫痫,故后来多次提亲不成。1892年,家里将一位王姓侍女许配给他作妻室,也没有举行婚礼。婚后第二年,他俩的长女出生。后来王氏又相继生下两个女儿。1903年,王氏不幸早逝。几年后,朋友们开始热心张罗,为他物色对象。1913年,时在上海的汤国梨走进了章太炎的生活。

汤国梨1883年9月出生于上海,浙江吴兴乌镇人。她9岁时父亲病逝,为帮助母亲挑起生活重担,她只得放弃读书,整天忙于操持家务和带弟妹。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借助一本字典、一部《诗韵》和《白香词谱》,在每天辛苦忙碌之后刻苦学习,学会作诗填词。汤国梨以阅读和创作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断思索当下社会的各种弊端。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许多革命党人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革命党人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中指出,章太炎的“激进思想对浙江很有影响,其学问素为浙江人民所崇拜,苏报案情起上海,上海毗连浙江,故此案之风潮,遂遍于浙江内陆,而革命之思想因以普及于一班之人心……”这些受影响的人中就包括时年23岁的汤国梨。受此感召,她渴望汇入这股革命潮流,于是不顾各种流言蜚语,大胆提出:“我要到上海去念书。”在舅父支持和资助下,汤国梨于当年秋天来到上海,并进入中国近代最早的女子学校——务本女校。她在这里边勤奋学习,边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纵论天下事,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当时浙江发生民众反抗清政府向英国借款修筑苏杭甬铁路的风潮,杭州还成立了保路会。上海为支持这一运动,由章太炎、陶成章领导的光复会外围组织浙江旅沪学会发起成立了“妇女保路会”,汤国梨即是负责人之一。她“积极参加保路拒款运动,经常在愚园、锡金公所讲演,宣传保路拒款,听者激动,女界认股支持者甚众”,最后迫使清政府废约。

汤国梨

1907年,汤国梨以第一名成绩从务本女校毕业。抱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她一度回乡应邀执教于私立吴兴女校,最后担任校长。但政府腐败、家国不幸仍使她心如铅坠,一首《依稀》,鲜明地凸显出其切盼推翻罪恶制度、寻求圣火的心情:

风景依稀似去年,残灯黯黯照无眠。愁心谁为量深浅,销尽床头买酒钱。

风景依稀似去年,虫声如雨月如烟。可怜一带银河影,知隔云山路几千。

恰在此时,务本女校老同学邀请她去上海一起创办学校。于是她即辞职前往上海。抵沪不久,便传来武昌起义的消息。这下风景就不再“似去年”,汤国梨的“愁心”也顿扫。激情难抑,她写下《重阳——闻武昌起义》:

无糕无酒过重阳,扶病登临兴不赊。莫道秋光多肃杀,经霜红叶烂於花。

结婚前未曾见过面

民国建立后,汤国梨追随孙中山,与吴芝瑛、陈撷芬等各界著名女性一百多人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并上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代表妇女发出“女界参政”的呼声,得到孙中山拨款支持和热情鼓励。尔后,“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在上海北四川路宜乐里创办神州女学,汤国梨任教员。同年又创办旨在宣传妇女解放、歌颂辛亥志士、抨击时弊的《神州女报》,汤国梨除任编辑外,还经常撰稿发声。

神州女学校长和《神州女报》经理张默君是汤国梨务本女校同学,她俩志趣相投。张默君父亲张伯纯是同盟会会员,与章太炎相识。正是源于张氏父女的热心牵线,章太炎与汤国梨喜结连理,于1913年6月15日,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婚礼。一时贺客盈门,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均亲临道贺,蔡元培为证婚人。

少年时代的章太炎

有意思的是,章、汤二人结婚前,竟然没见过面。不过汤国梨已经知道章太炎其人,不仅知道,还颇为了解。比如当时她就觉得章太炎有些条件并不符合她的择偶要求:一、其貌不扬;二、年龄偏大(章大汤15岁);三、太穷。而就在张伯纯为她介绍章太炎之前,汤国梨的舅舅也给她介绍了一位留法归国才俊唐青年,此人不仅是学霸,还是广东富家子弟。在汤国梨还没有确定自己是否去见唐青年时,家族中已有人对她说,如无舅舅关心,怎能找到既有财产、又有文才的好对象。汤国梨听了这话很气愤,觉得自己如果去见唐青年并和他结婚,会被人以为她贪图唐家财产,所以当即回绝道,嫁谁也不会嫁给唐青年。这唐青年也真够倒霉的,无故躺枪。

接着,又有上海《神州日报》主编章鉴,直接用梅红信笺,以一手漂亮的楷书,给汤国梨写下求婚书,然后托汤国梨家一个亲戚送给她。结果同样遭汤拒绝。就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汤国梨,尽管觉得章太炎有诸多条件不合她的择偶标准,最后还是不管不顾地嫁给了他。如果据此认为汤国梨在个人大事上轻率,那就大错特错。汤国梨选择章太炎是有原则的,这就是在汤国梨心目中,章太炎“为了革命,在满清王朝统治时,即剪辫子,以示决绝。其硬骨头气魄和治学精神,却非庸庸碌碌者可企及。决非和有些欺世盗名、祸国殃民者可比拟”(汤国梨语)。尤其汤国梨也曾受过良好教育,诚如1913年6月10日《民立报》载文道出,“汤(国梨)女士亦系学识迈群”,她希望“在结婚之后,对文学方面,向他(章太炎)有所讨教”。汤国梨本人后来在《太炎先生轶事》一文中也说道,“我与太炎结婚时,曾有一个想法:即希望婚后对学问方面,可以向他请教”。章、汤婚后即往杭州度蜜月,在此期间,章太炎深感“政府与我辈,忌疾甚深,骂亦阻挠,不骂亦阻挠”,故决定“全身而退”,于6月18日致电总统及国务院,坚辞其时所担任的东三省筹边使一职。

接下来就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章太炎撰文表示支持。遗憾的是,这场革命很快告失败。孙中山、黄兴等再度逃亡日本。此时,章太炎冒险北上,欲谏劝袁世凯,以挽救危局。汤国梨觉得丈夫此行太危险,劝他别去。章太炎说:“事出非常,明知虎穴,义不容辞,我志已决,子毋多虑。”结果不出所料,章到京后,非但没有谏劝住袁世凯,反而被后者幽禁于化石桥共和党本部,并受到监视。汤国梨在上海获悉此消息,非常着急。她后来回忆道,这时候,“同时亦经常有不明来历者到我家中,威胁利诱,劝我去京探望太炎。用现在的话来说,要我去作太炎的思想工作。劝其勿反对袁世凯”。汤国梨尽管非常想见到丈夫,但又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上当,所以经过再三考虑,她请勤杂工寿荣赴杭州,想请太炎的长兄到上海来一起商量,如何营救太炎。结果寿荣赴杭非但没有请来太炎长兄,还带来令汤国梨非常沮丧的消息:太炎长兄请寿荣带话给她,“太炎闹革命,早已全国闻名。族人恐被牵累,早已在余杭家祠中开会,全族会议将太炎开除出族。(太炎)现已被捕,家族殊无能为力。因太炎闹革命,非一人一家事,势必祸及全族”。无奈之下,汤国梨只好独立支撑全家,敬养婆母,培育儿女,并在精神上支持丈夫。

此后不久,章太炎为抗议袁世凯对他的幽禁,开始以绝食相抗争。章各方好友闻知其绝食,纷纷致书袁世凯,表示愤慨。袁世凯也慌了手脚,又是下令医生悉心诊治章,又是让章长女、次女等赴京侍奉他,并安排章移居钱粮胡同。其间汤国梨经常寄上诗词,既是慰藉,也是鼓励,更以此为丈夫分担忧患。这样的家书往返,果然让章太炎有一种“君已得家居之乐”的感觉。尽管章太炎后来终于停止绝食,但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成为代理大总统,章太炎才得以恢复自由。

“你的意见我不反对”

尔后,章太炎即由北京经天津乘轮南下,回到上海。章太炎住在上海期间,曾在寓所会见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后者曾以如下文字,刻画了他对章太炎的印象:“(章太炎)的相貌,实在不堂皇,(肤)色皮差不多是黑的,髭髯稀少得可怜,突兀地耸出额角这些地方也几乎要把它当作是瘤,可是只有那副丝一般的细眼,惟这双在上品的无框的(眼)镜背后也总冷然的,总是微笑的眼睛,确是比(与)众不同。就为了这双眼睛,袁世凯曾囚先生于囹圄之中,同时又就为了这双眼睛,虽曾把先生监禁而终于未能加以杀害。”

章太炎手迹

章太炎在被囚禁于北京时,依然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到上海后,他开始整理这些文字。这时候,汤国梨不时会就章太炎的文字,提出她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她曾说,“虽然我自知不学无术,但对太炎的文章,记得曾向他当面指出,他年青时期即靠笔杆子鼓吹革命,可是有些文章中所用的文字,常有很古僻的或古体字……”然后她就举了一些例子,包括他给三个女儿起名也用怪僻字。她指出,“鼓吹革命宣传的对象,首先是在我国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其他为次多数的工人,绝大多数是识字不多和不识字的。再次是城市平民,虽然识字的多一些,但对这种奥僻的文字,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我认为越通俗,则作用越大。”章太炎听后,回答道:“你的意见我不反对。”不过,有一件事却让汤国梨一直耿耿于怀。那是他们的长子章导五六岁时,一天,汤国梨回忆她以前在乌镇农村时的景物,创作了一首五言诗,然后一字一句教儿子念。诗曰:“春水鸭头绿,夕阳牛背红。无风炊烟直,摇出小桥东。”小章导很快就能琅琅上口地背诵这首小诗。这天他便兴冲冲跑去父亲面前,背诵给他听,然后告诉父亲,这首诗是母亲写的。不料,章太炎却说,这首诗不知是从哪里抄来的。汤国梨知道后气得不行,说以后再也不向他请教了。

须眉毕竟让钗裙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汤国梨还是会在章太炎身边给出她的可谓是举足轻重的建议。如章太炎曾撰文指责蒋介石,招致1927年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下“通缉学阀章炳麟”令。有两个老同盟会会员,经常来章太炎家找他密谈。汤国梨很快知道,原来这二人带来消息,说是在日本已组织了一个流亡政府,大家想请章太炎出任总统,希望他尽快东渡,主持反蒋大计。章太炎本是反蒋的,听了这二人的游说,有所迟疑。汤国梨知道此事后,不希望丈夫被人利用。那天,她当着那两个再次前来的老同盟会会员的面,对章太炎说,这个家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如果你要去当总统,我绝不当总统夫人;你离家去日本当中国的流亡总统,我也绝不会和你一起去。你走了,这个家就是我的,此后无论你当不当总统,不必再来过问这个家。汤国梨的反对,使章太炎作出冷静思考,最后拒绝了那两人。

章太炎、汤国梨(后排)与汤家两位太夫人

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章太炎、汤国梨坚定地支持爱国学生,并向当局喊话,“应对饥寒交迫之学生,负责接济粮食,并沿途妥为照料”。还“立即责成汤国梨带了食品……登车(前往)慰问爱国学生”。

翌年,上海爱国人士成立“救国会”。不料该会沈钧儒、邹韬奋、沙千里、史良等七人(史称“七君子”)被当局罗织罪名拘留,关押于苏州监狱。汤国梨不顾个人安危,常去狱中慰问,并设法营救。七君子出狱后,她又设宴庆贺,以此表明自己的爱国立场。她的行动也着实鼓舞了一批爱国人士,如当时年届六旬的张一麐就曾作诗曰:“老子何如娘子军,须眉毕竟让钗裙;木兰未嫁婴儿老,各撒环瑱愿献芹。”还带头成立“老子军”,欲上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

1936年6月,章太炎在苏州病逝。汤国梨则活到了1980年7月。汤国梨逝世后,当年七君子中尚健在的史良发了唁电,悼词中对汤国梨作有如下评价,谨作为本文结语:“在‘九·一八’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汤国梨同志和章太炎先生一起赞助抗日救亡运动,表现了反帝爱国的热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