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之美

做真实的教育
真实是一种信仰
摘要:美文之美是艺术美和内涵美的统一。艺术美可以通过分析让儿童理解,而内涵美只有通过感受的方式才能引发心灵的共鸣。后者更考验教师的真功夫。

美文之美

京版语文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名为《松坊溪的冬天》,作者是郭风。

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美得令人心动、美的令人神往。如果它仅仅是一篇文章,我们只需要去欣赏就可以了。但是,它是一篇课文,而且是一篇小学高年级的课文,我们光去欣赏就远远不够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孩子体悟到它究竟美在哪里。

语言美、形式美、表达美,这些都可以统称为艺术美。美文的艺术之美确实值得关注,也值得教师带领孩子感受并学习。比如这一段描写:

溪水多么清。溪中照着蓝天的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翠鸟的影子;秋天里,开放在岸边的蓝色的雏菊,向溪中的流水照亮她们的影子;溪中照着丛生在岸边的蒲公英的影子。

作者抓住了“溪水多么清”这一特点,但并不直接写溪水的清澈,而是用溪水中的倒影反衬溪水之清。蓝天、桥、云絮、松树林、翠鸟、雏菊、蒲公英,都在溪水中留下它们美丽的倩影,溪水之清跃然纸上。作者敏锐的艺术观察和高超的艺术表达,给人以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的体验,让人拍案叫绝。然而仅仅带领孩子鉴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同样的美景也出现在我们面前,为什么我们写不出这样的美文呢?再看上面这段文字,就遣词造句和表达技巧而言,似乎并没有稀奇之处,都是平白如话的语言,为何组合到一起却有如诗如画的意境呢?由此可见,美文之美并不全在于艺术性。若是过度的关注艺术性,或是单纯的关注艺术性,则会导致儿童一直在美的边缘和外壳徘徊,无法领略美的真谛,无法形成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疲劳和审美迟钝。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好像溪中生出好多白色的大蘑菇了。

在课上,教师让孩子模仿这一段的描写,孩子们的想象真是奇特,有的说覆盖着白雪的溪石象怪兽、有的说像恐龙、有的说像蚂蚁、有的说像狼,等等。就语言表达来看,孩子们的比喻有问题吗,没有;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吗,丰富。但是,若是用这些比喻替代文中的比喻,效果如何呢?毫无疑问,美感将逊色不少。孩子们学会了表达,但却未能表现出美,原因何在?

美文之美还在于文章的情感之美、意趣之美、思想之美,这些才是美文的灵魂,而语言之美、形式之美、表达之美不过是美文的外衣。教师既要带领儿童体会其艺术美,还要指导儿童领悟其内涵美。否则的话,即便孩子学会了表达,也表现不出美。

美文的学习要把美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美的种子是美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趣和思想等内涵。只有把它们挖掘出来,让孩子感受到,并与孩子的心灵发生共鸣,才能让孩子产生美的向往和追求。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雪景的一系列比喻,都是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的自然流露的话,如果这爱和情能让他们产生共鸣,那么他们创作出的语言和意象恐怕就不是那么狰狞了。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这样描写溪鱼: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照耀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关注这段文字呢?我问一个孩子,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孩子说,写了溪鱼。我又问孩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很茫然。或许是我的问法不合适。但是我认为,一篇美文若是只让孩子知道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而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什么,则是美文的失败,也是教学的失败。

“忽地,溪鱼消失了,忽地,溪鱼出现了”,这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的惊喜之情。白雪皑皑、万物萧杀的冬季,在作者的眼中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意外的惊喜。为什么作者能够察觉到多姿多彩、捕捉到生机盎然、描写的美丽动人?作者的笔下有美,因为他的眼中有爱,心中有情。美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儿童理解笔下之美,更要让他们感受心中之情。

看啊,看啊,在高大的枫树上,在枫树的赤裸的高枝间,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看啊,看啊,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

如果我是一名教师,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时候,会调动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来到留下美好记忆的松坊溪,秋高气爽,放眼望去,“看啊,看啊……”,我会带着他们满怀欣喜的、情不自禁的读起来。我相信自己读出的感觉要比别人告诉他们的感觉更加真切。我还会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是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或是回忆起某次出游,发自真心的把自己的所见表达出来。因为我相信真实的情感比任何技巧都有力量。

美文之美是艺术美和内涵美的统一。艺术美可以通过分析让儿童理解,而内涵美只有通过感受的方式才能引发心灵的共鸣。后者更考验教师的真功夫。

封面及文中图片均为顺义教研孔建斌老师摄影作品,特此鸣谢。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