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君故费沉吟 | 白水·早茶夜读第134夜
第134夜 |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但为君故费沉吟
文|白水
本周主题
「张恨水」
白水金句
美好的足够美好,合适的足够合适,剩下的都是多余的,怎样都无所谓的,而这样的美好,它破碎了,可以有机会触及到一种不迁怒的心疼,一种自可在的尊重。
大家好,我是白水,欢迎收听早茶夜读。
本周的主题是张恨水,对张恨水的印象是太能写了。虽然他自己把作品分了好几等的,——也不全是想写,更不是都写得满意吧,持续输出还是要佩服的。
几年前,在网路上闲逛,看到过一套书,叫做“中国经典情话”,名字普通得像来自阅读鄙视链的下游,要不是奇怪它本本作者都署着张恨水,也许就错过了。
到现在这套书,我也没有读完,也不知道张恨水是否还写了其他类似的,印象里这是他建国后的作品。一个民国作家建国后写什么,是值得留意一点的事情;不过,更觉得好玩的是,不论何时、出于什么原因,总有一批写得好的人,在某一个阶段(多半是上了年纪),回到传说、童话那些遥远的故事。
光棍节刚过去,来说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是可以的吧。一个老得当你听见它的名字,就可以做出明白脸的故事,当你看见一个新版本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做新旧版本的比较。
比如草亭避雨时,梁祝二人在张恨水的笔下,没有马上结拜,而是到了书院,相处了一段时间,才义结金兰。
这样更符合现实一点吧,毕竟不是段誉初会乔峰。
而著名的十八里长亭相送中,祝英台要不明不白地说清自己是女儿身的情节,在多个地方戏曲版本中都有精彩的体现,张恨水在两处用了对诗的形式,祝英台为暗示梁山伯所吟:“小弟回家,喜鹊所报何喜,正是,密枝出高林,浓荫赛空谷。上有喜鹊鸣,喳喳悦心目。莫非好风迎,佩之昆山玉。吾俩莫迟延,然彼金莲烛。”
第二处是:“清丽古潭水,对我照玉颜。诗情不容己,随流杨枝攀。开怀美貌俊,清风垂髻鬟。临岐惊一笑,何为淡淡山?”梁山伯纠正祝英台不该用“金莲烛”,在措辞上应再“嗟磨嗟磨”。
咬牙跺脚恨铁不成钢,就不用了。才子佳人小说,没两句诗,总归是不行的,毕竟梁祝还都是读书人,毕竟张恨水写旧体诗也是一把好手。
其实在张恨水的十八里相送里,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出现了“夫妻合墓”,葬在一起的意思。话是祝英台说的,想起后来的“化蝶”,真是笃定,想想前面祝英台为到书院读书,假装绝食之类的事,总觉得像“事情我可以先告诉你,但是你没法改变我的决定”的现代独立女性了。祝英台像一个新女性,这一点在文本里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对爱情的叙事中,张恨水在传统的框框外,另有自己的想法。这主要表现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即在梁祝“楼台会”之后的章节中:
兄山伯奉揖致书英台如妹,会心楼一晤,快慰生平。三年砚榻深交,未知妹为巾帼丈夫,兄实笨伯也。及开怀爽论,始知人各一天,堂上不谅,已受聘马氏,南辕北辙,未容强合,人生惨遇,无过如斯。妹虽清言娓娓,顾已涕泣沾襟。兄亦俯首难言,悲痛咳血。……闻妹处有入世奇方,问病良药,故命四九前来,把函请命,如能拆函指示,自有秘剂,则九死之人,豁然立愈,是毕生之愿,敢不拜嘉。十时之珍,无此盛意。下风逖听,垂意万千。山伯拜手。
小妹祝英台敛衽奉复山伯如兄:读来信,泪随句下。窥君之意,妹唯有随兄出走,如其果成,妹何妨为之。初之海滨,继之山麓,与鱼龙伍,与鹿豕游。……至于英台今立誓不嫁虽鼎镬在前,甘之如怡。万一君将不幸,则旅途未远,君直候我于黄泉,妹言,不贰,鬼神鉴之。夕阳将落,邮程方到。读毕来柬,方寸已乱,匆匆奉复,不觉罗绢之湿透也。伏维病体日瘳,珍重万千。妹英台敛衽。
这样的感情,还有马文才什么事儿呀,而张恨水先生确实在小说里弱化了马文才的存在,美好的足够美好,合适的足够合适,剩下的都是多余的,怎样都无所谓的,而这样的美好,它破碎了,可以有机会触及到一种不迁怒的心疼,一种自可在的尊重。
书里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处理,还有很多,有些还可以感觉到张恨水在重新书写的过程中,是准备了很多的,觉得张恨水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而了解张恨水这个人,谢玺璋这本《张恨水传》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更多……耶
回顾
「日常的水」
2018.11.05~2018.11.09
本期编辑: 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