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欠“教育人生”一堂课
我欠“教育人生”一堂课
作者:李广生
五月五日,也就是本周五,是“教育人生”的三岁生日。三年前的这天,“教育人生”亮出“做真实的教育,过原创的人生”的宗旨,以一副无畏无惧(俗称胆大不嫌寒碜)的姿态,出现在朋友面前。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三年的时光一晃过去了,“教育人生”逐渐成为偏爱她的朋友,生活中的一份牵挂。这份牵挂汇聚成一股动力,在即将过去的三年、一千多个日子里,时刻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经常有人在留言中表示对“教育人生”的感谢,其实,“教育人生”更感谢那些关注她、支持她和宽容她的朋友。没有你们,或是说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教育人生”走不到今天,更无法走向明天。
“教育人生”三岁生日来临之际,我想送她一份生日礼物,但是,送什么呢?三年来,“教育人生”围绕“生命课堂”提出了很多主张,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比如:做真实的教育,让教育真实的发生,过原创的人生,让师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没有组长的小组,没有喧嚣的阅读,“生命课堂”的五大特征和五项修炼,等等。可以很自豪的说,这些主张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身边的同事和他们的课堂。当我们谈论课堂的时候,“生命”成为一个高频词汇;当我们研究课堂的时候,“真实”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当我们改造课堂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教师勇敢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再为“教育人生”送上一些观点,让她更加系统、丰满,更像是一种理论,似乎也很不错,但这更有利于成就“教育人生”本身,让她自己功成名就,而对于热爱她的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朋友来说,意义并不明显。“教育人生”需要一份实实在在的生日礼物。
在微信群问同事一篇课文的信息,要引用这篇课文,但忘了文章的题目。同事告知我后问我,是不是要讲这篇课文。一句话触动了我,三年来,我为“教育人生”和“生命课堂”贡献了很多观点和主张,但是,我欠她一堂课,把这些观点和主张落到实处的一堂真实的课。于是,我们愉快的决定了,今天下午,由我执教,语文教研员指导,在光明小学,与五年级的孩子,共同学习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选入人教版教材后,文章的题目为《金钱的魔力》,记述“我”手持百万英镑的支票,到商店买衣服的遭遇:店员和老板先是异常冷淡,见到支票后热情无比。“魔力”的立意似乎就在于此。在这段并不很长的文章里,马克吐温把他幽默善于讽刺的笔法发挥的淋漓尽致,非常富有画面感,两个见钱眼开的势力小人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但是,我所读出来的这些,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能不能读出来呢,能不能体会到呢?以我对孩子的了解来看,他们差不多能够读出来,因为作者的用意和笔法太明显了。既然他们能够读出来,还有必要用我教吗?让孩子们一遍遍重复最初阅读形成的认识,表面看是深化,实质上不正是束缚吗?如果一开始孩子们就读出店员和老板是势力小人,到最后还认为他们是势力小人,这一节课究竟有什么意义?同事问我,你一直强调知识的生命价值,那么在这节课中,如何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五一”假期的三天,忙得不亦乐乎。上有老,下有小,两边的老人都要去看,人到中年,谁都如此。我对付老头很有办法,两个老头,一个八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纷纷为我献歌,引吭高唱,纵情挥洒。我为他们录像,让他们回看。陪老太太聊天,东家长、西家短,絮絮叨叨。这样一来,留给自己的时间就非常有限:本计划三天的时间读完《堂吉诃德》上部,却只读了二百页,才一半不到,“教育人生”的更新也中断一次,备课的时间当然就更加紧张。我安慰自己,这样也好,更能够实现我一直提倡的简约设计。
掐指一算,离开课堂已经长达八年,而这八年正是中国教育风生水起的八年,面对我并不很熟悉的小学生,自己能够适应吗?想到这些,还真是有些惶恐。难道“生命课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文章里?这样一想,便又勇气倍增,胆大不嫌寒碜的本色又暴露出来。管他呢,不就是丢人现眼吗,又不是第一次了。
最后,我决定以“如何阅读一部小说”为题设计这节课。在我看来,课文就是一个“引子”,引发孩子们更加开阔、深刻的思考,引发孩子们对一种体裁、一类题材、一种表达方式的兴趣。我会带领孩子展开讨论:店员和老板真的是势力小人吗?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除了店员、老板、我之外,文中还有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让孩子初步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比如关注题目、关注人物、关注情节、关注语言、关注作者的叙事口吻等,在此基础上,我要让孩子知道,所有这些技术上的技巧其实都不重要,重要是读出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让自己进入到文本的建构之中。我想,这就是知识的生命价值吧。
朋友们,为我加油吧,我要用一堂课,为“教育人生”庆生。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
三、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