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买小号内衣迎亲被拒事件:真相已无意义,影响更需要注意

【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小伙买的内衣不合适,迎娶准新娘被拒的这件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大家也都在密切观察事态的最新情况,以此来判断谁理直,谁理屈。

对于这件事,目前网络上能够看到双方提供的不同陈述。问题的焦点从小号的内衣开始延伸到迎娶的态度,再到最后双方的据理力争,再到最后的感情破裂。

我们看到的事实或许只是真相的一部分,并不敢对其中的任何一方给予评论。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能就会对这件事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说的是孔子有一次和弟子在陈地被困,没粮食吃了。周围的老乡就资助老夫子大米救急。孔子也害怕不够分,毕竟大家都饿的眼睛都绿了,容易偷吃米饭。

于是就安排大弟子颜回去做米饭,他相信颜回是自己所有弟子中的道德模范,不会做那样的事。就等着米饭赶紧做好。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孔子就吩咐子贡去看米饭做好了没有。

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通过门缝看到大师兄颜回正在用手抓着刚做好的白米饭往嘴里塞,由于吃得太急,脸上粘的到处都是米粒。

子贡赶紧跑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来了以后透过门缝也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他没有当面揭穿,退了回来。

颜回过了一会把自己脸上收拾干净,端着米饭出来来见老师给大家分饭。孔子这个时候对颜回说:先不要分,我们先来祭奠祖先之后再吃。

颜回听到这里赶忙阻拦说这个米饭不能祭祖。孔子当然知道这个米饭是被吃过的,按照当时的风俗是不能用吃过的米饭祭祖的,就问颜回:为什么?

颜回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孔子说:这个米饭我吃过,不能祭祖,老师惩罚我吧。孔子虽然对颜回偷吃米饭的行为很恼怒,但一看自己的大弟子敢于承认过错,心里还是原谅了他。

没成想颜回接着说:我做饭的时候,想看下米饭熟了没有,结果一揭开锅盖,热气出来了。那间屋子长时间没人打扫,满是灰尘,破败不堪,结果灰尘落了下来,整个米饭表面落了一层。

我想着现在我们粮食这么紧张,这么好的米饭扔掉太可惜了,我就把上面那一层脏的米吃掉了。老师,这个米饭不能用来祭祖了,请原谅我的行为。

孔子听后感慨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生活中我们亲眼所见不见得就是真相,亲耳听到的也有可能不是事情的全部。就这件事来说,事情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还不那么清楚。但舆论已经产生了,双方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占理,或许到最后真的只能通过法律的准则来解决了。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本应该是人生中的一件喜事,但放眼现在很多家庭在成就喜悦的同时伴随了太多的艰辛。

一段婚姻涵盖了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托,精神是支柱。仅仅是物质就让世人很难做到协调一致。房子,车子,彩礼等等被认为是基础的设施保障已经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

物质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物质的保障绝对不行,只是在这场物质的博弈中有多少个本来能够结为亲家的家庭,由于不能统一两家对物质基础的标准让一对准新人不能在一起,寒了彼此的心。

当物质问题解决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情感上没有了依托,感觉不到对方的在乎。或是物质上我已经给予了你想要的基础,那在情感上就要扳回一局,结婚的事你要听我的安排。

不管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当双方都把木已成舟的婚姻作为一决高下的较量时,一旦出手就是两败俱伤。

我有充足的理由以你家的态度不端正而拒绝这门亲事,这映射着在以后我的情感也很难在你那里找到依托,更不用提什么精神支柱了。

同样的,另一方认为该给你的都给你了,证也已经领了,你还想怎样,就不能理解一下吗?当初因为结婚所做出的忍让,现在可以借此机会让自己舒一口气了。

这口气让双方都有一个一致的想法:谁在这场博弈中领先,以后就在整个家庭中占据有利地位。结果谁也不肯让,相互消耗,最终就有了现在的结局:你不嫁,我也不娶了。你想娶我也不嫁了。

这样的结果到底对谁有利,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探讨,毕竟引起这件事的原因表面看是一件小号的内衣,真正的是隐藏在彼此心里的功利心。

一个“争”字才是整件事的核心。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物质层面上可能比较容易解决,在深层次的情感上都是受害者。两个人在以后寻找新的伴侣时都要背着二婚的名分,多少会有一些影响吧。

当这件事被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事件本身的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毕竟结果在那摆着。但是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注意。

这势必会引起男权和女权新一轮的纷争,让人们陷入到情绪化中。这些不可避免会存在,当过多的心思用在谁对谁错的时候,这件事所带来的警示作用相对就减弱了。

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件事只是被用作男权和女权纷争的趁手工具,事件不会变,它所传播的意义就变了。

之前举过一个例子,说是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能让一个人把帽子拿掉。北风深吸一口气,呼呼地刮了过去,结果那个人感觉到了冷,把帽子扣得更严实了。

相反的南风选择把天空中的云朵吹散,让阳光照射下来,那个人感觉到很热,就把帽子脱下了。这个小例子告诉我们:给予和成全对方的时候更容易成全自己。

组建一个家庭不正也是这样的道理吗?给予和成全更容易成全了自己。这件事把心思更多用在惊醒自己身上,比关心事件的结果,指责谁对谁错更有有意义。

一时的口舌之快意气之争和能够在这个事件中明白一些什么,对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说,想清楚了,后者会是更好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