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这座城市吗还是城市更爱你,那些消逝的以及仍在的|反方向·早茶夜读799

799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你爱这座城市吗还是城市更爱你

那些消逝的以及仍在的

文/ 反方向
40岁,律师
━━━

欢迎来到早茶夜读。我是反方向,本月和大家共读《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这本书的作者喜仁龙(Osvald Siren),是瑞典汉学家,在二十世纪初考察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对城墙和城楼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测绘。作者考察的古迹距今差不多一个世纪了,那些城墙与城门基本消失了,作者大量的绘图、照片中给了我们想象旧日光景的契机。

书很早以前就看过,此次重翻更多的是感慨。感慨时间、城市、思想与人。

那些消失的北京古城墙从建成到最终消失有多久呢?据说北京古城墙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至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大规模拆除。这么算的话,不到七百年。如果中国历史按三千年计算的话,占历史时长的近三分之一。如果从中国思想的脉络来梳理,北京古城墙的创建,是在中国宋代思想文艺复兴后元代南北思想融汇的大背景。北京古城墙的消逝,则伴随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及话语体系构建的大背景。而这个城墙在二十世纪初被重新记录、再现,也是一个新的外来的现代视角审视这古老帝国及其思想的过程。古城墙和城门,最初是为保护城市而建造,是一种屏障,主要对外,一定意义上也对内,这是一种流动的不断变化的永恒的“开-闭-开”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读城系列里桑内特的那本《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罗马人的城市连接人与神祇,构建城市及其建筑的“神-人”关系,中国古代则要连接人与天(或称之为自然法则),构建城市及其建筑的“天-人”关系。而无论是“神-人”关系,还是“天-人”关系,都是我们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思考和折射。

你爱这座城市吗?你可能会因为这是你的出生地、居住地或工作地而热爱,你也可能会因为这是你爱的人所爱的城市而热爱,你还可能因为某时某地某个触动(比如某本书、某篇文章或电影)而热爱。我们热爱一座城市,毋宁说我们是爱这记忆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这热爱是因为情感投射,对一座充满美好情感记忆的城市怎能不爱呢。

这个城市爱你吗?城市欢迎他的创造者、建设者、欢迎每一个作为城市一份子的各式各样的人。没有人的城市不称其为城市,也从来没有一座城市是能够凭空而来从天而降的,城市由人创造,城市的精神是人,人赋予城市某种精神,人在,人的精神在,活的城市就在;人没了,城市也就消失了。近些年,总是谈东北工业区的衰败,在我看来,无非是那股精气神没了,人也散了。

那个北京还在吗?我们记得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也记得张北海的《侠隐》,也记得当下熙熙攘攘的故宫六百年。可是北京的外衣——曾存在七百年的城墙大多消逝了,某种属于那些时光的精神也随之飘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怀念那古城墙,何尝不是怀念一种古典的精神,一种我们在纷扰的现代社会和话语体系中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的“天-人”关系。幸好,那些记忆都还在。

今晚二条

马世界五城五事儿

斑斑点点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老北京”存在于现代化的时差里| 沉默是箭楼的陪伴| 喜见故宫通公交| 为了读懂北京,我去了趟正定| 一个摆件| 让爱美的人管理城市,怎么样?| 如果重建北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活在角落里的老北京| 竖起一道墙,就竖起一个次元| 不好耍,上帝在这里折鞭| 怀念一座旧城,就像怀念自己的旧事| 城南印象的三个表情|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它们之中只有两座得以存世”| 少有人会走到北城墙来| 皇家仪仗队的大象也会到积水潭来消暑| 那些年,我走过的北京| 拉萨有城墙吗?| 北城墙下哗哗的江水声| 北京的工厂与艺术| 从燕金胜迹到识路标|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